李泓
摘 要 高中語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是必修課程中的七個任務群之一,其課程價值在于增強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教學中應摒棄“灌輸”,強化“體驗”,落實“適應社會、指向生活、學以致用”,即實現(xiàn)深度教學。但在具體的實踐中,一些教師的視角和策略主要落在“學以致用”上,而對“適應”兩個字存在著認知性的忽略。筆者認為,深度教學在“學以致用”之外,更應達到“教以能學,學以能學”的目標。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深度教學
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規(guī)定,“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閱讀與理解,日常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這一學習任務群,雖然只有1學分,18課時,但從語文的工具性上看,它能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更切合學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放在課程論視域中考察,它兼顧了語文的實用性和生活化,彌補了以往語文課程實用功利內(nèi)容的缺失,改變了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性失衡。
在“深度教學”視域下審視“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我們的教學思路尚需拓展,教學策略亟待完善。要深入關(guān)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升,通過架構(gòu)次序活動與學習支架,促使其內(nèi)在思維不斷發(fā)展。否則,教學質(zhì)效就會浮于表面,無法落實深度學習的目標。
一、目標與內(nèi)涵
深度教學是教師把握課程本質(zhì),將知識、思想、思維、方法、價值觀等進行整合,使學生綜合且全面地掌握、理解以及遷移運用。從學生學習上說,深度教學是指學生相對獨立地達成批判、創(chuàng)造、體驗、遷移的能力。其學習行為是構(gòu)建,而不僅是對知識技能的簡單認知和接收。深度教學可以簡單理解為,教師通過對學生體驗、思維的喚醒,使學生自主完成構(gòu)建并具有發(fā)展和適應性。也就是遵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避免灌輸,提倡生成。
從理論上看,深度教學似乎“高不可攀”,但其實只需把任務完全落實即可。就“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來說,就是達到“適應社會、指向生活、學以致用”這三個目標。
假設(shè)這樣一個場景:學生參加工作后需要寫一份述職報告。而在高中時,教師只按課本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的內(nèi)容,教會其識別和撰寫新聞、演講稿、書信等文體,而述職報告這種具體的總結(jié)性的文體并沒有教過(這也可以理解,從社會應用的復雜多樣性上說,教學中不可能窮舉所有的實用文)。怎么辦呢?這位學生就需要找一些已有的述職報告閱讀,然后歸納出規(guī)則、要素、章法、格式等,并完成任務——這就是“適應社會、指向生活”的能力。
而當下沒有完全實現(xiàn)深度教學的原因,就是教師把教當成了學,從而使學生僅掌握了所教內(nèi)容,而不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通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達成深度教學,需要落實兩個任務:一是知識技能,即讓學生掌握教材中(也包括盡可能多的拓展)實用文體的閱讀與表達;二是實踐素養(yǎng),即獨立解讀、批判、歸納和遷移的能力——這是下面所要展開研究的內(nèi)容。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指向?qū)嵱眯哉Z文的理解與表達(口頭的和書面的),旨在提高學生在社會上與他人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課標指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社會交往類內(nèi)容:在社會調(diào)查與研究過程中學習。(2)新聞傳媒類內(nèi)容:在分析與研究當代社會傳媒的過程中學習。(3)知識性讀物類內(nèi)容:自主選擇一部介紹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會科學通俗作品閱讀研習。教學方法主要“以社會情境中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為主,合理安排閱讀、調(diào)查、討論、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在整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實施過程中,要貫穿“閱讀”與“交流”。
二、創(chuàng)意與實施
美國學者索耶認為:“知識并非是學習者頭腦中靜態(tài)的智力結(jié)構(gòu),而是一個包括人、工具、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人以及運用知識的活動在內(nèi)的認知過程?!蓖ㄟ^“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來實現(xiàn)深度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為途徑——教師避免灌輸、少教多引,學生高度自主,探究思考,從而在過程中達到有深度的適應社會的實用性能力構(gòu)建。下面所探討的,是三個達成深度教學的具體策略。
1.方式: 群文閱讀
對統(tǒng)編教材的處理不應當再像以往教材那樣單篇成課,而應當以主題、內(nèi)容或?qū)懛ň酆?,打破文體限制,以單篇加多篇的方式組合成教學資源,彰顯 “群文組元”性質(zhì)。
無論是從實用閱讀還是從實用交流上說,社會生活中閱讀與交流的方式之多,是學生在課堂上不可能完全接觸得到的。教材只是給學生提供了最常見的一些文體和樣本而已,無論是種類的量、還是樣本的量都遠不能使學生真正對相關(guān)知識進行系統(tǒng)理解把握。比如,必修下冊第五單元,《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在馬克思幕前的講話》《諫逐客書》《與妻書》,僅四篇文章,而且還包括了演講、諫書、書信三種文體,每種文體的樣本少得可憐。我們很希望學生能“舉一反三”,但實際是,學生不太可能通過一篇文章的閱讀和學習就掌握一種文體的解讀和創(chuàng)作。特別是在讓學生獨立探究學習時,教師不直接進行講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文體的屬性、特征、規(guī)則和元素等,顯然,一個樣本實在不足以支撐。
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獨立探究學習時,教師可以指導其進行圍繞主題、項目的群文閱讀,大量接觸同類樣本,增加感性積累,從而有條件去進行深度解析、歸納和批判,進而逐步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
在進行新聞傳媒類專題教學時,可設(shè)計以下的群文閱讀活動:閱讀反映新冠疫情戰(zhàn)役的一組網(wǎng)絡(luò)新聞作品:《致敬!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時代工信先鋒》《在磨難中砥礪復興力量——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斗爭啟示錄》《破解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收治危局》《疫情與變化的世界——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十點觀察與思考》《同舟共濟戰(zhàn)“疫”記——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紀實》《美國新冠確診超707萬例 美媒:疫情嚴峻態(tài)勢超預期》《美國最新研究:特朗普是新冠疫情虛假信息的最大推動者!》。讓學生重返現(xiàn)場,感受中國戰(zhàn)“疫”歷程的驚心動魄和可歌可泣,思考并梳理是哪些因素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梳理新聞評論與一般議論文寫作的異同點,比較并探究網(wǎng)絡(luò)新聞作品與紙媒作品在信息獲取、呈現(xiàn)與表達上的異同點。還可以引導學生總結(jié)一周內(nèi)的國際新冠疫情戰(zhàn)役新聞事件并撰寫有針對性的新聞短評。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介融合的時代,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進行傳統(tǒng)媒體寫作,又要引導學生大膽嘗試新媒體寫作。
在教學《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在馬克思幕前的講話》兩篇演講時,可以建議學生從網(wǎng)上找更多的演講稿進行閱讀與鑒賞,記錄下自己喜歡的演講稿,摘錄自己最喜歡的精彩段落,并且把喜歡的理由和疑惑之處寫出來。而且,既要讀經(jīng)典范本——如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陳寅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32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在北大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等,也要讀網(wǎng)絡(luò)上的一些“無名”講稿(比如高中學生的國旗下演講、企業(yè)員工的競職演講等)——雖然這些演講稿可能質(zhì)量不高,問題很多。然而也恰恰是因為其存在問題,能在內(nèi)容要求、語言表達上為學生提供批評和比對的樣本。老師說“這篇演講寫得好”,好在哪呢?一對照,就清楚了,無須教師多作解釋。
這些基于大量樣本的辨析,是深度學習的基本途徑。
2.策略:問題導向
雖然高中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已遠高于初中生,但有一個問題是他們解決不了的,就是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單元中進行獨立的探究學習時,應探究什么內(nèi)容,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標,以高中生的社會經(jīng)驗和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來說,很難獨立準確把握。在閱讀和探究的時候,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繞彎路的現(xiàn)象——雖然在自主學習中繞一些彎路,也是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一種途徑,但有時候繞的彎子太大,就太消耗時間精力。甚至有些學生的探究方向完全脫離了軌道,“到樹上去抓魚”。最終不能完成探究學習,知識和素養(yǎng)兩個方面的目標都踏空了,顯然達不到深度學習。
對此,教師可采用問題導學的方法來解決。即根據(jù)學習目標、方向,向?qū)W生拋出一個或一組問題,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方向去探究,自然就不會脫離目標、偏離方向,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深度教學有效的表象之一。
在閱讀《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及鏈接拓展材料后,教師可拋出以下幾個問題:這則新聞強烈的情感沖擊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這一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哪兒?社會價值又在哪兒?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該如何面對人道主義災難,實現(xiàn)心靈的救贖?
在讓學生學習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組科普、人文類文章時,教師可拋出以下幾個問題:人文科普類文章也不一定都是科學普及,也有些文章是在闡述科學思想或方法,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哪一篇是闡述科學理念方法的?哪一篇是知識信息普及的?這幾篇文章分別用了什么結(jié)構(gòu)和技法來說明問題?你覺得說明文應遵循什么寫作原則?如果是你,會怎樣使說明文既吸引人又嚴謹?讓學生在閱讀中解決這幾個問題,就能高效地達到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3.前提:任務情境
高中生即將成年,思維能力也與成年人沒有太大差距,但他們一直在校園中生活,還沒有真正參與社會實踐,這可能是影響其“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深度學習的最大阻力。也就是他們在進行指向生活實踐的實用性學習時,缺少生活經(jīng)驗的支撐。不知道實際的生產(chǎn)生活中到底需要掌握哪些應用文體,到底應該掌握哪些能力。這樣一來,即便是他們非常努力地在訓練自己的實踐能力,但因為缺少真正的需求性經(jīng)驗,難免會在自主學習中落入“紙上談兵”的窠臼,這當然就與深度教學目標有了差距。比如趙括,他在學習中不能說沒有針對戰(zhàn)爭需要研究兵法,但因為一直沒有跟隨父親到戰(zhàn)場實地歷練,顯然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實際相差太遠。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帶學生到企業(yè)單位、生活中去實習——但顯然,高中不是大學,在條件、環(huán)境上不太可能常態(tài)滿足這種教學活動的組織。因而,需要尋求一種接近于實際的深度教學方式,即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任務情境,讓學生在完成虛擬任務的過程中去進行需求性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所生成的能力,最接近社會需求,最宜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能力。
在研習新聞傳媒類文本時,教授學生如何針對不同的情境擬定采訪提綱。在優(yōu)秀校友回訪母校時,筆者時常提供機會讓學生對他們進行采訪,并在采訪后引導學生反思采訪提綱是否具有針對性,總結(jié)交流的技巧。
學習必修下冊第五單元(即前文提到過的演講、書信的單元)時,筆者為學生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任務情境: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毛病、問題,有的無傷大雅,但有的就影響學習發(fā)展或與同學間的人際關(guān)系。試想,你是一位學生會成員,有責任幫助同學進步。但怎樣使他人接受你的建議呢?你又應采用哪種方式呢?請同學們在學習這個單元的內(nèi)容后,選擇演講、諫書、書信等方式中的一種,完成對某個同學或班集體的某種引導或規(guī)勸,完成你的使命。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中就會邊讀邊想:同學有哪些需要指導其改正的問題呢?用哪種形式(文體)比較合適?——既能說明道理,又不會引起反感,還能使之行動起來……自己根據(jù)任務需求,從課文和拓展學習資料中去找解決方案。完成了任務,也就切實掌握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能力,落實了深度教學。
通過對2020年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的解讀,我們發(fā)現(xiàn)36所高校的校測中全部包含面試環(huán)節(jié),部分高校甚至只有面試沒有筆試,所以面試的重要性僅次于高考。執(zhí)教“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之社會交往類內(nèi)容時,可以以高校招生面試為抓手,從“面試的應對之學會傾聽”這一內(nèi)容著手,可以引導學生梳理強基計劃面試的特點: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進行面試,并全程錄音錄像;重視綜合素質(zhì)評價材料;部分高校對面試提出了特殊要求,如中國海洋大學,綜合面試可能會考察考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值得考生關(guān)注。并模擬演練五種可能出現(xiàn)的形式:一個面試官與一個考生的交流、多個面試官與一個考生的交流、多個面試官與多個考生的交流、辯論形式的交流、小組形式的交流,解碼“傾聽”與“我們”。以矯正的互動形式使學生明白,面試需要仔細傾聽、簡潔回答、突出重點、尊重對方、友好溝通。這些任務嘗試,無疑為學生適應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三、反思與期待
所謂深度教學,其實就是有質(zhì)、有效地落實相應的教學目標。就高中語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這個任務群的教學來說,精心設(shè)計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新聞言語實踐活動中建構(gòu)知識,形成適應未來學習和工作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完成“適應社會、指向生活、學以致用”三個目標,即可稱為落實了深度教學。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還是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不僅應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更應關(guān)注對其指向生活、適應社會所需思想、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達到“教以能學,學以能學”的目標,即使學生具有自學及自我發(fā)展能力——必須首先理解和明確什么是這個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教學,才可能達到預期。
[作者通聯(lián):福建南平市建甌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