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是我國傳統(tǒng)樂器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動聽的音色吸引了一大批古典音樂愛好者的關注。古箏教育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還能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凈化人的心靈。古箏審美中有器形美、音色美、韻律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儀態(tài)美等審美內(nèi)容。基于此,文章闡述了古箏教育的審美內(nèi)容,又在此基礎上對古箏審美教育的方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古箏;教育;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7-063-03
【本文著錄格式】李釗.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07):63-65.
在經(jīng)濟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各國之間的文化競爭也日益激烈,為提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力,提高我國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成為了促進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古箏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之一,對傳承與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開展古箏審美教學不僅能促使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還能促進學習古箏者的審美體驗與身心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古箏教學的審美內(nèi)容
(一)器形美
古箏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之一,其外形具有典雅、細致的特點[1]。在進行古箏制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制作面板,面板的制作要求其表面平整、弧度優(yōu)美、線條流暢等。面板的材料極為講究,需要選用10年以上的桐木陽面中段進行制作。其次,要制作的是古箏的箏碼,箏碼也就是古箏版面兩側能引起共鳴箱產(chǎn)生共鳴,并起到支撐琴弦作用的物體,其形象如駿馬騎行在廣闊的沙漠之中。再次,要制作琴弦,琴弦垂直放置在古箏面板上,再由箏碼進行分割,形成高低錯落的琴面,如在水中泛起層層的波浪。最后,就是外觀的制作。常見的外觀工藝有雕刻、點綴、刻字、鑲嵌等,這些工藝給古箏的外觀增添了靈動之感,使得古箏更加賞心悅目。
(二)意境美
除了古箏的外觀,在進行古箏演奏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意境美。學生在進行古箏學習的時候,會通過古箏曲目中蘊含的意境進行深入的體會,提升其審美能力。例如:在彈奏《漁舟唱晚》以及《洞庭新歌》的時候,這兩首曲目表達的內(nèi)涵是完全不同的,《漁舟唱晚》中表達的意境是美好的、恬靜的;《洞庭新歌》中表達的意境是壯麗的、秀美的,二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在演奏的過程中也需要注入不同的情感。因此,在演奏的過程中表達的意境也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說明古箏演奏技巧的不同導致演奏過程中表達出的意境也是完全不同的。
(三)形象美
形象美中指的形象并不是古箏的外部形象,而是古箏演奏過程中在曲目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物形象或者自然景物形象等。古箏能演奏的事物都具有豐富的意境以及多彩的姿態(tài),通過對不同形象的演奏,能描繪出不同的景象與意境。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將曲目中蘊含的故事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明確曲目中蘊含的人物形象與景物形象等,讓學生在了解曲目中蘊含思想的前提下進行模仿或演奏,增強古箏曲目中的形象美。
(四)音色美
古箏作為一種樂器,其音色也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古箏的音色是流暢的,與多數(shù)傳統(tǒng)樂器一樣,在演奏的過程中都能從音色中體會出一種空靈的美感。但是,古箏在不同人的手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古箏最動聽的自然音色的控制,在演奏的過程中,要尊重古箏的本質音色,下指的力度要深淺適中,在掌握自然音色的變化之后,再學習不同彈奏技巧對音色的影響。
(五)韻律美
古箏的彈奏指法包括按、滑、吟、揉,在不同的指法操作之下,古箏產(chǎn)生的韻味是不同的,古箏在演奏過程中有其獨特的韻味,這是很多現(xiàn)代樂器所代替不了的。例如:在陜西派作品中表達出的“苦音”,左手以韻補聲,其表現(xiàn)出來的韻味也是極其凄美的。
(六)儀態(tài)美
人們在欣賞古箏演奏的過程中往往會更加注重古箏的演奏技巧或者曲目的不同,很少有人會注重演奏者的儀態(tài)美。但是,筆者認為古箏演奏者的儀態(tài)也是演奏過程的重要影響因素,能影響演奏者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只是單純的進行演奏,表情以及動作過于死板,則達不到演奏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過于活潑,也不合適。因此,學習古箏的第一步就是學習古箏的標準坐姿,使得演奏者的指法如行云流水。此外其表情也需要隨著曲目以及演奏的變化而變化,提升演奏的整體性。
三、古箏審美教育方式
(一)以文化為引導
為了提升古箏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習效果,就需要先讓學生熟悉古箏的文化背景,學生在學習其文化背景的基礎上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古箏背后蘊含的意境,這不僅能提升古箏學習的效果,使得學生按照較為規(guī)范的順序進行學習,還能為提升學生的審美意境奠定基礎[2]。為此,教師在進行古箏教學的時候,需要注重古箏文化的教育,用文化知識對學生的古箏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審美能力與審美特點的提升。所謂的古箏文化,實際上就是每一首古箏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曲者的信息、樂曲中表述的內(nèi)容等。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之后,能對古箏曲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也能更深入的體會到曲目中的特點,也能更好的表達出古箏曲目中的意境。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能利用信息化技術等為學生展示古箏曲目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拓寬教學的渠道,增加古箏教學的美感,促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將軍令》的時候,向學生闡述其創(chuàng)作內(nèi)容是表現(xiàn)了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zhàn)斗時的激烈緊張。通過分析古詩詞《將軍令》,用其中的“佳人盼,倚闌干,橫刀仗劍,戎馬立前,戰(zhàn)!戰(zhàn)!戰(zhàn)!”詩句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形成對古代將領的敬佩情感以及對當時緊張戰(zhàn)況的初步認識,這是提升學生審美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審美觀念
一般情況下,學生對于古箏的評價相對來說還不完全,對于周圍的事物還沒有建立完整的體系。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通過古箏教學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審美觀念,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的時候,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學習,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3]。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前,能引導學生對演奏曲目進行賞析,學生在了解曲目背景之后,就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對曲目中蘊含的情感等進行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演奏的曲目,在曲目背景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例如:教師在講授《漁舟唱晚》這一曲目的時候,可以通過古詩詞《歸去來兮辭》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一句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在體會古詩詞的過程中既能提升其對于曲目的理解程度,讓學生了解到曲目中蘊含的意境;又能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還能增強古箏的教學效果。
(三)將生活實際引入古箏教學之中
古箏曲目來源于生活,在學習之后,也應該歸入到生活之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箏教學的時候,將生活實際引入古箏教學之中既能提升教學效率,使得學生將古箏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將生活中的事物用古箏的知識進行解釋,促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到古箏學習過程中的樂趣[4]?;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情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過程中體會到古箏的樂趣,同時也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好,這是激發(fā)學生提高審美情感的主要方式。例如:教師在講授《出水蓮》的時候,能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觀賞,學生通過對蓮花的外觀、氣味、形態(tài)等觀察,能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了解蓮花中蘊含的“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教師以學生親身體驗為基礎,對學生展開積極的引導,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的重要方式。又如:教師在教授學生《高山流水》的時候,能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參觀,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真正的 “高山流水”,促使學生對所要演奏的曲目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開闊學生的視野,對學生的心靈進行凈化,促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教師的演示
古箏在演奏的過程中蘊含的情感并不是具體的,學生很難通過具體的演奏體會到演奏過程中蘊含的情感,但是,演奏者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能通過表情、動作、儀態(tài)的方式將曲目中的情感表達出來[5]。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深入的體會到演奏的精髓以及演曲目中蘊含的審美意境,就需要其充分的對學生進行示范,讓學生在教師演奏的過程中體會到曲目中蘊含的情感,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與此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演示的時候,學生能通過觀察教師演奏的細節(jié)了解到曲目中不同階段下指法以及技巧的不同,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提高演奏技巧,增強學生古箏演奏能力增強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就需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觀念轉變的基礎上改變其教學方式,將對學生的審美教學融入到古箏教學過程之中,保證學生能在觀察教師演奏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情感,還能減輕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難度,激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古箏演奏能力和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授《漢宮秋月》的時候,需要意識到這首曲子譜本較多且彈法不一,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彈法對學生進行分開展示,將其中蘊含的正規(guī)化處理以及掃弦等技巧完美的運用出來。在彈奏這一樂曲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五個問題。第一,要進行六連音的彈奏,彈奏的過程要保證音色清脆明亮,自然流暢;第二,下滑弦和上滑音止音位上節(jié)奏顫弦的彈奏;第三,上滑弦和顫弦的接續(xù)彈奏;第四,定時滑弦的彈奏;第五,長時值節(jié)奏顫弦的彈奏。學生在觀察教師在不同環(huán)節(jié)對音樂的處理,能提升學生對整體音樂審美的把握,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演奏過程中蘊含的技巧。
(五)開展實踐活動
在任何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都是相對的,學生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也應該融入實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層次的了解古箏的技巧與審美。而且,實踐意識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審美感受。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能根據(jù)不同形式的實踐或者在實踐的同時了解到不同形式的美,對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更加寬廣的視野之下獲取更深層次的審美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孟姜女》的時候,能為學生講述《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與《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睹辖肥钱敃r社會的反映,講述了當時孟姜女尋找從軍的夫君,最后在得知夫君已經(jīng)死后,自殺身亡的故事。教師在教授這一課的時候,能舉辦實踐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孟姜女與其夫君,深刻體會他們之間的愛情以及離別時的不舍之情。之后,教師還能根據(jù)學生的演繹以及故事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
四、結論
綜上所述,古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以及古典情緒的樂器,在演奏古箏或者進行古箏教育的過程中也需要培養(yǎng)演奏者審美能力,促使演奏者在提升古箏演奏技巧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為此,教師應該通過積極引導、引入實際、注重示范、融入文化、開展實踐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對自己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進行培養(yǎng)與提升,這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周倚帆.高校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理念的滲透[J].藝術教育,2019(9):90-91.
[2]羅燕.試析審美教育在大學古箏教學中的滲透[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9(6):220.
[3]任洲洋.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初探[J].山西青年,2019(15):286.
[4]楊媛.新時期基于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北方音樂,2019,(14):164-165.
[5]董薇.試論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讀天下(綜合),2020(3):255.
作者簡介:李釗(1988-),女,漢族,河南省滑縣,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