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茜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阜新市婦產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結腸息肉屬于臨床常見的腸道疾病,發(fā)病率往往較高。該病主要指的是腸黏膜表面存在突出到腸腔的息肉性病變組織,若未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易轉變?yōu)槟[瘤,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1]。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腸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療效較高。但該術式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患者在術后需臥床靜養(yǎng),這會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部分患者會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如果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往往會影響術后恢復效果。因此,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需加強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與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3]。本研究旨在探究干預性護理對腸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患者預后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結腸息肉患者作為試驗組,選擇同期40例結腸息肉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8例、12例;年齡36~73歲,平均為(57.82±3.23)歲;增生性息肉8例,炎性息肉27例,腺瘤性息肉5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9例、11例;年齡37~74歲,平均為(58.46±3.62)歲;增生性息肉7例,炎性息肉29例,腺瘤性息肉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結腸息肉診斷標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各臟器嚴重受損者;惡性腫瘤者;精神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電子腸鏡檢查,觀察結腸息肉的大小、部位、長短、是否帶蒂等情況,據此選擇合適的手術器械。指導患者更換合適的體位,以便將結腸息肉充分顯露在視野內。針對廣基小息肉,可選擇電凝法直接燒灼息肉。針對柱狀與有蒂息肉,可選擇圈套器電切處理。針對側向生長的無蒂扁平息肉,需對其生長范圍進行評估,如果息肉邊緣比較模糊需給予染色處理。針對息肉直徑比較大而無法完全切除的情況,需給予腸黏膜下切除術治療,并在超聲內鏡檢查下輔助完成,以便明確息肉底部是否侵入黏膜下層。針對無法在腸鏡下進行息肉切除的情況,需給予外科手術治療。在息肉切除后,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滲血。如果出現滲血情況,需給予鹽酸腎上腺素噴灑處理,及時止血,或給予金屬鈦夾止血。如果出現無活動性出血情況,可采用異物網籃、爪鉗或負壓吸引等方法將切除的息肉取出送檢處理。最后需要將腸腔內的空氣抽出,退出腸鏡。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予以干預性護理,具體如下。
1.2.2.1 術前護理 首先,對病情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并進行常規(guī)檢查,包括血小板、血常規(guī)、血凝、血型等檢查項目,并給予心電圖檢查,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同時,了解患者是否符合腸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的適應證,確?;颊叻鲜中g條件,能夠順利開展手術。其次,給予心理護理。多數患者對該病不夠了解,對手術治療效果存在擔憂、緊張等不良心理,需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給予心理疏導。醫(y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手術治療流程、目的與預后效果,對術前與術中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講解,并告知患者自身病情,讓患者對自身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做好手術準備,積極配合治療。通過列舉治療成功病例,幫助患者提升治療信心,對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與防治措施進行詳細講解,讓患者心中有數,能夠積極面對。另外,在術前需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術前1 d告知患者清淡飲食,確保食物易消化,在進食后1 h給予酚酞片2片,之后禁食;在術前6 h給予導瀉劑清理腸道,在瀉藥服用期間告知患者盡量留院觀察,一旦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心悸等情況,需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并告知患者多走動,穿寬松的低領衣服等。
1.2.2.2 術中護理 協(xié)助患者擺放合適的體位,取左側屈膝臥位,根據息肉生長部位適當調整體位,以便醫(yī)師更清晰的觀察與手術切除。在腸鏡輔助前,在肛門與腸鏡前端涂抹潤滑劑,并將腸鏡置入患者體內,動作輕柔,緩慢進行,避免損傷腸黏膜。在腸鏡下對患者的腹部情況密切觀察,減少牽拉引起的不適。告知患者盡量放松身體,并指導深呼吸練習,以便緩解不適。在腸鏡下觀察息肉的形態(tài)、大小等,選擇合適的手術器械治療。嚴格按照手術步驟操作,并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避免出現異常。
1.2.2.3 術后護理 首先,在手術結束時將患者送入觀察室,取去枕平臥位,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避免誤吸,并給予持續(xù)氧氣吸入處理。待患者清醒后,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不適,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確保無不良情況后送回病房。其次,積極預防并發(fā)癥。囑患者術后臥床6 h,部分患者需臥床休息2~3 d,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避免出現不良心理。確保大便通暢,加強腸蠕動功能的恢復,對大便顏色與性質進行密切觀察,如果出現鮮血便需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對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并發(fā)癥加以預防,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另外,給予患者飲食干預。在術后禁食、禁飲6 h,給予流質飲食,確保清淡易消化,術后第2日可適當的給予半流質飲食,避免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合理調整作息時間,在術后1個月內禁止高強度運動,避免出血的發(fā)生。若患者恢復情況良好,可適當開展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散步等,每日堅持鍛煉30 min,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調整運動量,避免過度勞累。最后,給予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時,告知其復診的重要性,每年至少檢查1次。告知患者良好的運動習慣、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等對預后的積極影響,囑其規(guī)律作息,戒煙戒酒,避免病情復發(fā)。
1.3 觀察指標 采用自擬的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分為不滿意、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3個級別,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腹痛、便血、少量出血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并發(fā)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結腸息肉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其發(fā)生率也隨之上升,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該病可分為腺瘤性、炎癥性與增生性等類型,其中以腺瘤性息肉的危害較大,其癌變的風險最高,若未給予有效的治療,會出現癌變的可能[4]。該病的主要發(fā)生原因包括遺傳、胚胎異常、生活習慣、感染、年齡等,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腹部隱痛、存在不適感、便秘與便血等。臨床主要采用腸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治療該疾病,該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但在術后可能會出現各種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故往往需加強護理干預,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治療效果[5-6]。
在腸鏡下給予結腸息肉切除術治療同時輔以干預性護理,能夠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在術前通過良好的心理疏導,可讓患者的不良心理趨于平靜與穩(wěn)定,使其能夠積極面對治療。提前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能夠為手術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7-9]。術前進行病情評估,可及時了解患者的實際病情,據此制訂合理的手術方案。術中根據患者的手術方式加強護理干預,減少異常情況的發(fā)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時穩(wěn)定患者心理狀態(tài),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確保手術的成功[10-12]。術后通過飲食、運動、并發(fā)癥等指導,確?;颊咝纬闪己玫纳钆c飲食習慣,有助于提高機體抵抗力,減少復發(fā),促使患者盡早康復,縮短住院時間[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驗組并發(fā)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腸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患者的同時加強干預性護理,能夠顯著提高預后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率,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