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文
[摘 要]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通識課,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在大學語文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改革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找準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點,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人文素養(yǎng)、形成家國情懷,從而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要責任。
[關鍵詞]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5-0108-02
習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贝髮W語文課程是軍隊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口語表達能力和提高其文學欣賞品味的重要途徑,其蘊含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也極大地影響著學員基本素質的形成,對優(yōu)化學員知識結構,培育良好人文素養(yǎng),培塑良好的價值觀和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一、大學語文在價值引導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
大學語文蘊藏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對培塑學生的健全人格、增強其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語文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軍校大學語文課程與專業(yè)的思政課都是圍繞“立德樹人、為戰(zhàn)育人”這一根本任務,兩者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相比于專業(yè)思政課的注重理論性、抽象性和體系性,大學語文則以文本閱讀、表達溝通能力以及應用寫作能力培養(yǎng)為主,在教學全過程中明顯偏向隱性和柔和,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豐富學生的情感,健全學生的人格。
(二)大學語文蘊含著豐盈的思政資源
大學語文是我國普通高校開設的一門基礎課、通識課,同時也是文化素質課。大學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名篇佳作,蘊含著愛祖國、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勇擔當、愛奉獻等思想精華,引導著人們朝著正確的人生方向前行。大學語文中的詩人、作家以及他們筆下塑造的人物,許多都有崇高的人生志向、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深切的憂患意識、赤誠的愛國情懷。閱讀文學作品也可以讓學生獲得人生啟迪和智慧,擁有豐富的感受力和共情力。
(三)大學語文教學積累了豐富的育人經驗
依托文學、文化的情境設置,加以不落痕跡的循循善誘,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感受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培養(yǎng)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傳承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大學語文的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建設是課程思政的主戰(zhàn)場。教育部發(fā)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就如何結合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等做好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大學語文要圍繞《綱要》要求,按照課程類型和專業(yè)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標,結合自身特點,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方式和路徑,明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
(一)教育理念方面
大學語文教學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要求,和其他課程一起,達到育才和育人的目的。大學語文要根據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的,在遵守教學大綱精神的背景下,重新修改完善教學設計。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而是在課程當中有機融入價值塑造的元素,做到“如鹽化水”、耳濡目染、潤物無聲。要改變過度追求功利化的實用教育理念,不能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二)教學內容方面
軍校大學語文課程以專題講授的方式,對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文學、演講、文化、寫作四個板塊展開授課。文學是人學。文學的本質是審美的,但它又具有強大的思想和道德力量。這種力量蘊藏在文字文本的背后,需要老師引領學員去深入發(fā)掘和感悟。通過對文學史脈絡的梳理,讓學員在品讀欣賞經典作品時,更好地體會思政教育中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演講板塊,選擇思政性較強的演講主題,讓學員既學習演講的各種技巧,也在演講中表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和寫作板塊中,把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有機融入其中。在寫作中結合社會現實,融入思政元素,不斷培養(yǎng)學員良好的情調和趣味,讓這種情趣內化在他們的氣質、言談、舉止、德行之中,伴隨他們一生。
(三)教學方法方面
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為主導。靈活運用專題研討、案例分析、表演體驗、學員授課等實踐訓練方法,增強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列閱讀書目,開展經典導讀、誦讀等活動。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并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各個實踐環(huán)節(jié)受到思想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比如帶領學員參觀中國現代文學館“初心與手跡——紅色經典手稿”展覽,體悟文學的初心和使命意識,讓學員感受現當代文學的愛國和啟蒙作用。另外,對學生的考核也應注重綜合素質的評價,尤其關注道德思想、價值觀念、審美判斷等方面。
(四)教師素質方面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隊伍是“主力軍”。習主席指出:“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課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大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影響和感染學生。
三、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中
大學語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推進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結合。這種結合更多的是一種浸潤式的隱性教育,要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一)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在講述中國古典詩詞時,選擇蘊含愛國情懷的一些軍事題材的詩歌,如《無衣》《從軍行》《塞下曲》等。讓學員在品讀欣賞中更好地體會思政教育中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價值理念。在講述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時,結合具體作品知人論世,讓學員欣賞和感悟,突出思政教育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祖國的熱愛。愛國主義并不是一個抽象的空洞的口號,它有豐富的內涵,教師也要把中國人素有的家國情懷有機融入授課內容之中。
(二)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為人們提供了強大不竭的精神動力。在講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時,可結合《橘頌》《離騷》等作品,從“獨立不遷”的精神、“上下求索”的態(tài)度、“好修為常”三個方面闡述屈原的崇高理想和以愛國精神為主的人格美,從而引導學員在欣賞優(yōu)美文辭的過程中,領悟理想信念的力量。司馬遷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也以他自身的故事展示出了其堅韌的個性力量,讀后讓人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感覺,讓學生受到深深的觸動。
(三)健全人格關愛生命
大學語文要通過經典文本,把蘊藏其中的正確價值觀念分享、傳播給學生。在講述《論語》時,其中的思想和“金句”就是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對此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就曾多次提及?!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中孔子的“仁”“禮”核心思想和思政教育中的尊老愛幼、正直平等、公平正義、以身作則等思想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講述時可以和抗擊新冠疫情戰(zhàn)斗相結合,體現出中國人素有的家國情懷、美美與共的大同思想、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在講述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時,我們會結合《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從他的生活、思想、人格、人生態(tài)度解說,讓學員了解一個豐富、立體、全面的人物。在講述蘇軾的時候,要結合蘇軾的生平歷程,重點闡述他面對困難時樂觀向上、化解憂愁的精神,以及他作為一個實干的官員,心系老百姓的情懷。
大學語文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不斷發(fā)掘課程育人資源,通過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正確的價值觀念達到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3]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5-28.
[4]張瑩.基于課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學語文教學分析與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4-76.
[5]彭剛.課程思政要如鹽在水[N].中國青年報,2020-06-08(5).
[6]陳國恩.通識教學是大學語文課的發(fā)展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19(9):29-34.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