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摘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有力支撐。分析國家治理與政府治理的內在聯(lián)系,從哲學倫理實體性分析國家治理的倫理性表現(xiàn)是全面認識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基礎。為此,立足于國家治理的最高倫理價值目標,即實現(xiàn)“善治”,結合“格子—集團”文化理論中的“等級制文化”和“平等主義文化”,從培育政治認同意識、樹立主體責任意識、重塑倫理權利意識以及探索公民社會中,多元治理主體實現(xiàn)“善治”的倫理途徑。
關鍵詞:國家治理 政府治理 等級制 平等主義 善治
引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地方政府作為國家多元治理的主體之一,其倫理層面的路徑構建,對于新時期全面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改革和提高國家治理效能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一、國家治理與政府治理的內涵及關系
(一)國家治理的內涵
從治理主體來看,國家治理可以理解為由國家進行治理,對公共事務進行統(tǒng)治和管理過程;從治理客體來看,國家治理可以理解為對國家進行治理,是“多元共治”或“多中心治理”的一個治理中心,發(fā)揮主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作用。
(二)政府治理的內涵
在我國,“政府治理”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行政體制和治權體系遵循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規(guī)定性,基于黨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維護社會秩序和安全,供給多種制度規(guī)則和基本公共服務,實現(xiàn)和發(fā)展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動。
(三)國家治理與政府治理的內在聯(lián)系
兩者既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又存在差異性。一是,國家治理通過具體的行政、立法、司法體系來實現(xiàn),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具體實施和行政體現(xiàn);二是,國家治理具體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生態(tài)建設等方面內容,政府治理表現(xiàn)為使用公共政策工具,實現(xiàn)制度治理和政府法治。
二、政府治理的倫理實體性分析
黑格爾認為,倫理實體要由家庭經過市民社會再到國家,家庭和市民社會都是“單個人”的“集合”,只有國家才是最優(yōu)的倫理實體。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權力運作的實際載體,理應對行政行為進行倫理考量。國家倫理特殊性的表現(xiàn):
(一)國家是真實的自由
國家作為倫理實體消除了個別與整體、特殊與一般、個人與社會的對立,是一種普遍實現(xiàn)了的自由,是消除了個人任性的自由,“自由的理念中只有作為國家才是真實的”。
(二)國家是倫理精神
“國家是倫理理念的實現(xiàn)——是作為顯示出來的、自知的實體性意志的倫理精神,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完成所知道的?!笨梢姡瑖殷w現(xiàn)的是一種普遍性的整體主義精神,是個人利益的普遍化。
(三)國家是倫理秩序
在國家倫理實體中,在抽象法和道德階段所認定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才能從主觀變成客觀、從偶然變成必然,集中體現(xiàn)為國家內在力量,所以國家的倫理秩序體現(xiàn)為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
三、政府治理倫理制度構建的必要性分析
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社會治理模式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政府由“統(tǒng)治”向“治理”轉變,從“善政”向“善治”升華?!吧浦蔚谋举|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型關系。”政府治理理應遵循善治的基本原則:
(一)認同性原則
政府權威和秩序體現(xiàn)為一種政治學意義上的合法性,公民體認的程度越高,合法性就越大,善治程度就越高。所以,政府是否是善治,首先要看管理機構和管理者在多大程度上使公共管理活動取得了公民的同意與認可。
(二)責任性原則
馬克斯·韋伯曾在《作為職業(yè)的政治》的著名演講中提出政治領域中“意圖倫理”和“責任倫理”,前者不考慮后果,后者則要求行為者義無反顧地對后果負責任,政治家應當遵循的是責任倫理而不是意圖倫理。責任性越大,善治程度就越高。
(三)法治性原則
法治“不是一種關注法律是什么的規(guī)則,而是一種關注法律應當是什么的規(guī)則”。法治體現(xiàn)民主自治的社會倫理要求,是善治的基本要求。
四、政府治理有效的倫理措施
政府治理中倫理秩序的形成,根植于地方文化之中,是“地方性倫理學知識”,如何將特殊性與普適性相結合,是需要考慮的基礎性問題。
艾倫·威爾達夫斯基從多樣的文化差異入手,以社會性的兩個維度即“格子性”“集團性”為劃分標準,繪制了“文化地圖”。具體參見表1。
威爾達夫斯基依據文化類型及屬性,在文化之間進行同盟和聯(lián)盟組合,形成四種混合的政治制度。第一種,國家資本主義(由聯(lián)盟A和B主導);第二種,極權主義(由聯(lián)盟B和C主導);第三種,社會民主主義聯(lián)盟(由聯(lián)盟C和D主導);第四種,美國的個人主義(由聯(lián)盟A和D主導)。
公民社會中,政府治理方式的現(xiàn)代化體現(xiàn)為倫理制度的建立,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多中心化。立足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結合文化類型,從政府和公民兩個視角分析政府治理的倫理途徑成為“善治”的基礎考慮。
(一)培育政治認同意識
在“格子—集團”文化理論中,“集團性”即在社會生活中個人對集團的歸屬程度,表現(xiàn)為個人生活因集團而維持和被社會整合的程度。“格子性”以“人的行為被社會所規(guī)定”的假設為基礎,表現(xiàn)為個人行為根據外部的規(guī)范而被界定的程度。
由此可見,在政府治理過程中,公民對政府的政治認同,表現(xiàn)為“集團性”程度的加強。政府保障公民在制度范圍內,有效參與民主政治,表達政治意愿,則表現(xiàn)為公民行為的“格子性”。民主治理程度越高,“格子性”程度則相對越弱。
(二)樹立主體責任意識
我國的政治制度介于“等級制文化”和“平等主義文化”之間,“等級制文化”建立在政治權威基礎之上,以程序來劃分等級、責任以及義務?!捌降戎髁x文化”則表現(xiàn)為問責制,傾向于“結果的同等”。
在政府治理過程中,一方面,從政府主體出發(fā),完善制度體系,發(fā)揮國家的引導作用,鼓勵自組織、民間組織的平等加入,促進多元共治。規(guī)范行政人員的倫理責任,協(xié)調主客觀責任,加強倫理制度建設。另一方面,培養(yǎng)公民的主體責任意識,在制度規(guī)范內,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并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
(三)重塑倫理權利意識
在當代政治語境中,公共領域的本質就是權利社會。法律和倫理是維護社會秩序,規(guī)范公民行為的兩條主要路徑。
在我國政府治理過程中,“平等主義文化”要維護多元社會單元的參與權利,創(chuàng)造開放式的參與機會,同時,降低社會成員的準入門檻,提高多元社會單元的參與能力。
社會自治是政府治理的有利補充,在公共領域,多元參與主體的“格子性”程度比較低,體現(xiàn)為主體的自主性程度?;谀壳暗闹卫憝h(huán)境,社會自治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堅持“集團性”的政府有效引導,確?;旧鐣刃?,是我國社會自治健康發(fā)展、防止導向無政府主義的思想意識基石。
五、總結
基于政府多元治理的現(xiàn)實需求,從“格子—集團”文化理論出發(fā),剖析制度與倫理的深層關系,通過培育政治認同意識、樹立主體責任意識以及重塑倫理權利意識,逐步實現(xiàn)倫理實體主觀的應然與客觀的實然的辯證統(tǒng)一,推進多元治理與社會自治的公民社會的形成。
基金項目: 2018年度太原工業(yè)學院院級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倫理互動的地方政府公信力構建——以太原市為例”(2018RW02) 之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來源: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2019-11-05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刷館,2009:65.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刷館,2009:253.
[4]俞和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6
[5]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M].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261.
[6]周謹平.國家治理與社會倫理[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