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信息載體對審美影響的比較分析

      2021-06-22 23:10王爾燦
      今傳媒 2021年5期
      關鍵詞:比較審美

      王爾燦

      摘要:信息載體是在信息傳播中攜帶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賴以附載的物質(zhì)基礎,即用于記錄、傳輸、積累和保存信息的實體。信息載體的演變,推動著人類信息活動的發(fā)展。作為人類理解世界的特殊方式,審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活動的影響并會隨之而改變。本文從人文和信息的角度,對社會主流信息載體變革時期的審美改變進行比較分析和總結(jié),目的是探討在審美改變的過程中,作為因素之一的信息載體變革的影響力大小,并討論出適用于當代的有關于信息載體和審美的啟示。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除卻其它因素影響,社會主流信息載體的變革對審美的改變影響巨大,并且審美的改變方向與信息載體的變革方向一致,信息載體屬性和特性與審美趨向有因果關系。

      關鍵詞:信息載體;審美;比較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5-0125-05

      被稱為 “美學之父” 的Immanuel,K.提出 “審美判斷是一種情感判斷,不同于邏輯判斷”。然而情感判斷本身 “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個體性、主觀性,又具有客觀制約性和主體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故情感判斷必將受到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樣,審美意識也會由于種種原因而隨之改變。

      信息載體作為信息傳播中承載信息的媒介,自然而然也承擔了傳遞美學信息的任務??墒切畔⑤d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斷地有學者提出:“替代與兼容是信息載體發(fā)展演進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這樣的觀念,并認為主流載體的替換不僅會使信息交流革新,更會潛移默化地改變?nèi)祟惖乃枷胗^念,其中就包含著情感判斷和審美意識。

      一、蔡侯紙之前的信息載體與審美

      (一)“骨金時代”與甲骨文

      從原始時代到商朝,中國社會盛行的信息載體主要是龜甲、獸骨、獸皮以及青銅器,這是一個時代,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骨金時代”,其中“金”指的是青銅器。龜甲、獸骨、獸皮以及青銅器作為信息載體,由于材料稀缺,并不能進行廣泛傳播,故主要用途較少,往往是供占卜與史官記錄歷史所用,這也間接導致了文字的稀少,據(jù)盛軍所言:“迄今所能見的甲骨文單字共有 4 500 多個,經(jīng)過許多專家學者考釋已經(jīng)能認識的有1 000 多個”。由于其無法在社會上得到普遍使用,導致商朝時人們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高。盡管如此,我們?nèi)钥蓮纳坛嚆~器與甲骨文中窺視到商朝的審美趨向。

      由于冶煉技術的不發(fā)達,青銅器皿在商朝人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在于平日的生活使用,更充當了一國之禮器的作用,它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宗教、文化、審美等文明因素的整體情況。李澤厚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商朝青銅器不同于原始時代陶器上生動、活潑、愉快、寫實的形象,也不同于抽象的幾何紋樣,而是一種變形了的、風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動物形象,是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通過觀賞商朝青銅器,我們自己也可以感覺到蘊含在其中的樸素的、單純的壓迫感。事實上,這種“壓迫感”正是由于其多是直線勾勒,缺少曲線描繪的直觀體驗。例如,商人面紋銅鉞以及商人面紋方鼎,它們的的確確是在描繪人面,但是我們知道人的面部大多數(shù)都是由曲線構(gòu)成,然而由于青銅器上的人面直線多于曲線,使人面看上去不真實,便產(chǎn)生了類似于“恐怖谷效應”的效果,也許正是這種效果,使我們感到了恐怖。

      另一方面,據(jù)盛軍所言,甲骨文的美具有兩個獨特之處,一是其形體的象形性,二是其結(jié)構(gòu)與章法的靈活性。從筆者的角度來看,甲骨文的運筆比較平滑,沒有類似于楷書的頓筆,從整體架構(gòu)來看,甲骨文比較隨意,給人一種簡約的感覺。由于其中象形文字較多,全文更是顯露著一種幼稚之感,雖然如此,但也不妨礙其古樸、嚴肅之感。然而這種感覺明顯是由于甲骨文的直線多于曲線這一美術特征而帶來的。從內(nèi)容上來說,甲骨文也非常簡單,只是簡單在記敘事件或者是用于某些特殊用途(占卜)。

      綜合以上兩種藝術形式來看,可以看到其共同點在于其嚴肅與壓迫感,其中也許帶有幼稚的成分,但這是由于藝術的發(fā)展階段還未達到要求所致。從人的感覺上來說,直線給人以剛正、嚴肅、挺拔之感,然而曲線則給人以運動、變動之感。顯然這種嚴肅與壓迫感,正是由于直線多于曲線的美術特征而造成的。

      這種美術特征的賦予者正是當時的信息載體。一方面,由于獸骨和青銅器材料本身的屬性,書寫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篇幅上更加受到限制,這也就是為何甲骨文的內(nèi)容往往簡單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其材質(zhì)的顏色、堅硬程度與吸墨程度,人們大多只能使用刀來鐫刻,而這直接導致了畫直線比畫曲線要更加簡單。然而,不對稱的曲線比不對稱的直線給人帶來的違和感更多,用刀鐫刻很難刻畫出對稱的曲線,所以商朝的人們?yōu)榱藴p少這種不必要的違和感,盡量避免使用曲線。正是這種直線比曲線多的情況,導致了一種嚴肅、壓迫的審美趨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實在要用曲線來表示字和畫,則會由于不對稱產(chǎn)生隨意和靈活之感。

      (二)“簡帛時代”與百家爭鳴

      在使用獸骨與青銅器作為信息載體的“骨金時代”之后,中國人開始使用削制成的狹長竹片和絲織品制成的“帛”作為主流信息載體,我們稱這個時代為“簡帛時代”。這是一個信息載體的巨大變革,人們開始制造信息載體,而不是通過加工原有物品來傳遞文字。這代表著人們具有隨意改造信息載體的能力。另一方面,竹簡和絲織品的材料遠比獸骨和青銅器容易獲得。然而,這兩種信息載體也并不是完美的,竹簡的便攜性仍然有待提高,一卷竹簡并不能記載太多文字;絲織品的制作過程太過復雜,也太過昂貴,并不能在社會中普遍使用。但是相對于“骨金時代”已經(jīng)進步了許多,文字慢慢在社會中普及,人們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這在當時標志著一個文學和哲學的盛世——百家爭鳴的開始。

      諸子百家的思想和哲學大多數(shù)都記載在竹簡之上,不同于“骨金時代”的記敘性文字,“簡帛時代”的文字更偏向于稍微復雜的議論和說理,這種說理風格在當時代表著整個時代的審美趨向?!墩撜Z》是一部儒家著作,全書共20篇,除去篇名大約有15 000多字。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普遍字數(shù)要求是6 000字以上,8 000字以下,也就是說兩篇論文便可以在字數(shù)上等同于《論語》。再比如《道德經(jīng)》這部道家著作,通行本字數(shù)是5 162字,放在現(xiàn)在還滿足不了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的字數(shù)要求。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時十分流行的作品的篇幅都非常小。這一點在語言特點上的反映便是具有明顯的尚“簡”特點,筆者認為,當時人們的審美趨向是一種“簡約主義”。據(jù)張德惠所言,《論語》具有議論說理扼要、記“言”記“行”簡略以及用詞求精、造句尚短的特點。然而,人們對于這些簡單的說理句還并不滿意,進一步縮短變成了我們熟知的成語,正如《論語·子罕》中所言:“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庇纱司湟瓿隽藘蓚€成語,其中一個是“欲罷不能”,另一個便是“循循善誘”。行文的扼要與成語的使用正是當時“簡約主義”的體現(xiàn)。

      信息載體的屬性對于這種“簡約主義”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竹簡的原材料雖然較獸骨、青銅器更好獲得,但是竹簡本身的屬性限制了信息的容量。竹簡較厚,重量較大,且不易于攜帶。我們可以從晉朝荀勗所著的《<穆天子傳>序》中推知一卷竹簡的信息容量:“汲縣民不準盜發(fā)古冢所得書也,皆竹簡素絲編,以臣勗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 假設有一篇4 000字的文章,那便要100支竹簡;據(jù)筆者觀察,如今的印刷書,每一頁紙可以容納大約600個字,如果雙面印刷,一張紙就可以容納大約1 200個字,這意味著需要100支竹簡的文章在如今只需要四張紙便足以。這些特性讓人們不得不縮短自己文章的篇幅,采用簡略的說法,從而間接形成了“簡約主義”。

      二、蔡侯紙之后的信息載體與審美

      (一) “紙的時代”與漢賦

      直到蔡倫紙發(fā)明和普及之前,“簡帛時代”已經(jīng)持續(xù)了500多年,產(chǎn)生的“簡約主義”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蔡倫紙的發(fā)明不僅摧毀了“簡帛時代”并建立起了“紙的時代”,而且也沖擊了當時“簡約主義”的審美趨向。

      作為漢代藝術的瑰寶——賦,它的形式和作用在2 000多年里發(fā)生了多次改變。清人劉熙載認為:“古人賦詩與后世作賦,事異而事同。意之所取,大抵有二:一以諷諫,《周語》‘瞍賦矇誦是也;一以言志,《左傳》趙孟曰‘請皆賦以卒君貺……是也?!保ā端嚫拧べx概》),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賦一開始只是作為諷諫君主所用,然而之后在戰(zhàn)國時代逐漸發(fā)展出了抒發(fā)自己情感與志向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感謝“簡帛時代”,方便的信息載體被普及之后,社會普遍文化程度被大大提高,文字開始不僅為政治、宗教而服務,也被用于抒發(fā)人們的情感。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抒情狀物方面,賦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賦》,其中隱含著對于楚襄王荒淫無度生活的勸諫,也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在這篇賦中,宋玉極盡其文學功底,對美人、丑女進行了細致的描繪,盡管如此,全文還是以敘事為主,描述性的句子占比并不太多。經(jīng)筆者粗略統(tǒng)計,全文共512字,而描述性的語句只包含約146個字。另外,本文篇幅也并不長,512字與下文中的漢大賦完全不可相比。

      東漢辭賦家王延壽所作的《魯靈光殿賦》是一部極其精彩的漢大賦,內(nèi)容豐富,描寫傳神。我們在鑒賞這篇賦時可以發(fā)現(xiàn),描述性的語句簡直占了全文的80%!作者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把魯靈光殿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各處細節(jié)都描寫了出來,這種細致的描寫是在此前的年代完全無法想象的。從全文來看,這篇賦的篇幅很長,近乎有《登徒子好色賦》的4倍之多。

      此外,李澤厚在其著作《美的歷程》中提出,漢代藝術對現(xiàn)實生活如此大量地、嚴肅認真地塑造刻畫,反射出一種積極的對世間生活的全面關注和肯定。這份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漢代藝術作品中近乎溢出的對于大自然、神的征服欲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文化和審美方面,楚漢不可分。漢文化可謂是繼承了楚文化的大部分審美思想,的確,楚文化中的浪漫主義深刻影響了漢文化。但筆者認為這其中還有其它原因。經(jīng)過上文對于兩個不同時代的賦的具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漢代審美趨向的形成也有信息載體的因素。正如方卿與錢建國所言:“無論是從單位載體的信息容量、存取速率來看,還是從便攜性、成本等因素來看,紙型載體都明顯優(yōu)于泥板、甲骨、石頭等傳統(tǒng)的自然載體和竹簡、帛、羊皮紙等人工載體。正是由于紙的這一綜合性能優(yōu)勢才使得它最終完全取代了傳統(tǒng)自然載體和人工載體的主流載體地位。”蔡倫紙發(fā)明之后,信息載體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強,人們可以在紙上記錄更多事情,也由于便攜性和材料易獲得的原因,社會普遍文化程度又一次被大大提高。人們第一次有能力、有機會去細致描述一件事物而不用擔心是否過度,這樣的巨變使人們的審美趨向也產(chǎn)生了改變,人們開始樂意去描繪這世上的所有事物,一個細節(jié)也不愿意放過。正是由于這種行為,更萌生了人們對于大自然和神明的征服欲。所以我們看到東漢時期的武氏祠畫像石中的神仙靈異與歷史故事,也看到了南陽漢畫像石中的人、獸、神和諧相處。

      (二)“信息時代”與當代審美

      19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二次技術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隨之而來的20世紀,電話、電報、電視、電腦等全新的信息載體被發(fā)明出來,信息載體的便攜性、信息容量再次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紙張?zhí)厥獾男畔⑤d體特性以及“紙的時代”持續(xù)時間過長,如今紙張仍然作為主流信息載體之一活躍在社會的各個層次中。

      筆者認為,紙張之所以還沒有被立刻替代,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嚴肅性,在“紙的時代”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之后,由于各種信息活動,人們在紙張中加入了抽象的概念,那是一種正確的、客觀的、形而下學的概念,然而現(xiàn)代信息載體多種感官混合的“具身性”認知效果沖擊了這一點。滕銳以及李志宏在其論文中提出:“審美活動是具有抽象形式知覺能力的審美個體對事物所具有的外在形式信息加以知覺并產(chǎn)生愉悅感的認知體驗過程”,并且審美結(jié)果應是產(chǎn)生非功利性的情感認知體驗。然而除了審美性的情感體驗以外,還存在非審美性的快感體驗,這樣的體驗與人們的生理、本能、原始情感息息相關,是伴有功利性的內(nèi)感覺體驗。以前這兩種美學概念被認為是針鋒相對的,往往一件藝術作品的審美性越高,非審美性就越低,所以,由傳統(tǒng)信息載體承載的藝術都竭力將自身的功利性因素剔除。然而,時至今日非審美性的快感體驗卻被現(xiàn)代信息載體的“具身性”認知效果放大了,雖然有一部分會成為“亞審美性”幫助審美性體驗的建立,但是更多的卻是降低了藝術作品的審美性特征。在當今藝術領域中經(jīng)濟的重要性提升的情況下,藝術作品的作者與審美體驗感知者是有交互過程的,作者顯然明白非審美性的快感體驗較審美性的情感體驗更容易獲得,而且生理需求比審美需求更具有普遍性,故而在利益因素的推動下,更有可能在藝術作品中添加功利性以滿足人們生理、本能、原始情感的因素。而這樣的交互過程,恰恰會使人們的審美取向低級化、功利化。

      碎片化的時間也加劇了這一現(xiàn)象,我們本身的感受告訴我們,專注是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的,然而,由繁雜的工作和交際分割出的時間,滿足不了大多數(shù)人對于專注的要求。這時,現(xiàn)代信息載體以其信息攝取高效性俘獲了我們,我們似乎是在碎片化的時間中通過現(xiàn)代信息載體獲取了更多信息,但是只有加以思考的信息才能激發(fā)人們千百年來積累的審美,滯留于感官的信息只能滿足原始的審美意識而已,碎片化的閱讀提供不了人們思考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原始的審美意識占了上風。

      (三)“自媒體時代”與大眾審美

      自媒體作為現(xiàn)代信息載體高度普及后衍生出的一種新型媒介,自2002年浙江杭州的“中國博客網(wǎng)”誕生以來,在中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fā)展。它通過其載體極高的傳播效率、巨大的信息容量和相對容易的信息載入方式,允許人們從信息的接收者成為發(fā)送者并且能夠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廣泛傳播。Anderson, C.在他著名的《長尾理論》一書中提到了“豐饒經(jīng)濟學”的概念,對于自媒體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資源稀缺的世界。但是,隨著在線分銷和零售模式的出現(xiàn),我們正邁入一個資源極大豐富的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弊悦襟w之前的傳統(tǒng)媒體由于成本等問題,不得不選擇性忽視社會中一些小眾愛好的追隨者;然而如今,高度發(fā)達的自媒體為小眾愛好追隨者提供了發(fā)展平臺,甚至給予利潤。在利益、自我實現(xiàn)等種種原因驅(qū)使之下,一些位于“長尾”的愛好和藝術作品逐漸浮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并且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追隨。的確,這樣的現(xiàn)象有助于藝術的多樣化,并且大大推動了社會尊重差異的思潮;但是部分基層民眾受到的審美教育有限,高雅的藝術作品無法引起其審美性的情感體驗,這導致了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往往只能是趣味較低級的藝術作品,由于其作品本身非審美性的快感體驗往往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自媒體時代”的審美趨向便呈現(xiàn)下滑的趨勢。

      由于現(xiàn)代信息載體的監(jiān)管制度還不完善,包括實名制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都尚未出臺,大多數(shù)人不必為自己在自媒體中不當?shù)难哉撠撠?而這卻導致了人們審美心理的改變,徐丹丹在其論文中提到,沉重的精神負擔使人們在情感表達上不再含蓄內(nèi)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個快速有效的渠道來抒發(fā)憂郁、釋放情感,而惡搞、“無厘頭”、輕松搞笑的方式及追求感官愉快的風格恰好提供了一種情感釋放與心理宣泄的合理合法的渠道與方式。在這種社會情況下,便產(chǎn)生了種種諸如自我暴露心理、求異心理、從眾心理等審美心理。這些心理在藝術創(chuàng)造層面上,由于利益等其它因素的參與,卻使大眾失去了審美理性,進而使無下限的審美文化泛濫。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信息載體通過兩方面影響人們的審美趨向,分別是信息載體的屬性和特性,其屬性往往通過影響文化程度改變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再改變?nèi)藗兊膶徝磊呄?,但也不排除其屬性有直接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的能力;然而其特性則直接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改變審美趨向。

      在了解到這一點和現(xiàn)代信息載體與審美的關系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審視在當代社會非常重要,我們也要鼓勵學生學習批判性思維,加強對于信息的思考,只有建立起不會被輕易動搖的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從容面對其它文化的信息入侵,保證自己不被“娛樂”侵蝕。

      參考文獻:

      [1](美)克里斯·安德森著.喬江濤譯.長尾理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德)鮑姆嘉通著.王旭曉譯.詩的哲學默想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德)伊曼努爾·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英)麥克格雷著.豐成君,邵元溥譯.信息環(huán)境的演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6]方卿.論信息載體演進的基本規(guī)律[J].圖書情報工作,2002(1):17-28.

      [7]方卿,錢建國.論信息載體演進的替代與兼容[J].圖書情報工作,2002(7):7-12.

      [8]胡潔.漢代自然審美意識的主題及主要內(nèi)容[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95-98.

      [9]劉熙載.藝概[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10]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12]苗東升.論信息載體[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19(1):24-28.

      [13]邱明正,朱立元.美學小辭典(增訂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96-97.

      [14]盛軍.讓甲骨文書法回到甲骨文[N].中國藝術報,2008-11-16(005).

      [15]滕銳,李志宏.“亞審美性”——新媒體藝術審美認知特征研究[J].文藝爭鳴,2015(10):157-161.

      [16]王向峰,宋煒.藝術媒體:審美信息的物質(zhì)載體[J].遼寧大學學報,1988(1):36-40.

      [17]徐丹丹.“自媒體”時代審美心理探析[D].揚州大學,2013.

      [18](西晉)荀勖.《穆天子傳》序[A].宋志英,晁岳佩.穆天子傳研究文獻集刊[C].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19]袁靜.網(wǎng)絡閱讀與傳統(tǒng)圖書閱讀的區(qū)別[J].西昌學院學報,2007,21(2):153-156.

      [20]張德惠.《論語》語言的特色詞句的流傳[J].濟寧師專學報,1999,20(2):36-38.

      [責任編輯:艾涓]

      猜你喜歡
      比較審美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宋元時期繪畫題材的思維方式比較
      電影《千年之戀·源氏物語》與《源氏物語千年之謎》的比較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同曲異調(diào)共流芳
      發(fā)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jié)構(gòu)的講座題
      職業(yè)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xiàn)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尉氏县| 阿合奇县| 新兴县| 慈利县| 日照市| 石楼县| 依兰县| 马公市| 阳山县| 海宁市| 永仁县| 东乡县| 塘沽区| 嵊州市| 大洼县| 明光市| 惠东县| 时尚| 元氏县| 秦皇岛市| 乌审旗| 东乡| 友谊县| 宜阳县| 余庆县| 万盛区| 阳新县| 从江县| 怀化市| 万宁市| 澎湖县| 历史| 宜丰县| 临安市| 宿州市| 泗阳县| 来安县| 绥阳县| 黄冈市| 福州市|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