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俐
沉浸理論是1975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它是指一種個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感覺,忘我,忘記時間,忘記其他所有不相關的東西,完全沉浸在某項事物或情境中,就像是自己極端地專注于做某件喜歡做的事,完全沒有因為迷惑、重復、繁雜的任務而引起煩躁或無聊,沉浸產生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Csikszentmihalyi把這些感受統(tǒng)稱為“沉浸體驗(flow)”。
教學目標是指課堂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目標,是課堂教學結束時學習者能夠做什么的一種具體、清晰的描述。
一、基于學生已有認知,尋求教學目標和學生能力的平衡點
挑戰(zhàn)和技能的平衡是沉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個體進入沉浸體驗的先決條件之一。運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中,這里的“挑戰(zhàn)”就是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技能”就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也就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如果在低挑戰(zhàn)—高技能的情況下,也就是學生的學習水平超出設定的教學目標,那么學習者就會松弛或者無聊,因為這種環(huán)境缺乏刺激。如果在高挑戰(zhàn)—低技能的情況下,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低于課堂教學目標,那么學習者就會出現(xiàn)冷漠、焦慮的狀態(tài),因為學習者認為這種環(huán)境是具有威脅性的,學習者的學習水平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預設要求。
基于上述理論,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問卷、學生訪談、課前測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真實的認知基礎和學習需求。解決教學起點問題,確定大部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和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和學生能力之間才能產生平衡,發(fā)生學習過程中的“心流體驗”,讓學生實現(xiàn)沉浸體驗式的學習狀態(tài)。
二、聚焦個體自我成長,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沉浸理論中借用熱學論中“熵”的概念。熵是指一個系統(tǒng)的混亂程度,系統(tǒng)越混亂,熵值越高。反之,一個系統(tǒng)內部越有規(guī)律,結構越清晰,熵值就越低。當一個人經常處于沉浸狀態(tài),他的心理就會被訓練得越來越有秩序,他的思維就會越來越理性,大腦雖然在高速運轉,但是所有的念頭都是非常有規(guī)律、有秩序的,井井有條、高效率地完成一個任務。這時他的“精神熵”值是非常低的。
同理,遷移到學習活動中去,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始終考慮培養(yǎng)低“精神熵”值的學生,將傳統(tǒng)的三維目標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目標相結合,以建構性、情境性、生活性等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沉浸課堂強調自我意識,所以目標的設定需要秉持學生的主體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強調學習者的主體體驗,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在沉浸的體驗中豐厚自我,完善素養(yǎng)。
三、關注目標表述,強調目標的可測性、量化程度和學生知曉度
采用正確的目標敘寫方式,運用目標陳述的ABCD方法來敘寫目標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出目標的量化程度和可測性。即行為對象(Audience):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老師;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動詞研討盡可能清晰、可把握,常用的行為動詞有“說出、算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復述默寫、舉例說明、評論”等;行為條件(Condition):即學生完成上述行為的條件、規(guī)則和限制;表現(xiàn)程度(Degree):學生學習后將可能產生的不同表現(xiàn)。簡言之,我們要在目標中清晰地呈現(xiàn)出:學生通過參與怎樣的學習過程,掌握了哪些具體知識,獲得了什么學習能力,最終形成了什么素養(yǎng)。
同時還要關注到讓學生知曉目標的必要性。適時地讓學生知曉課堂教學目標,學習者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與教學目標相關的課堂活動中去,克服學習的麻木性。目標導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所以要將目標展示給學生并幫助學生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從而有效促成目標達成。當教學目標少、教學內容簡單時,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展示目標,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要求;當教學目標較多,教學內容有難度時可以將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分散展示,使學生始終處于目標監(jiān)控下。
四、目標預設有彈性,巧妙“留白”,關注課堂有效生成
沉浸學習的過程給學習者帶來的最顯性結果是會使部分學習者產生瞬間的“頓悟”,也就是出現(xiàn)了深層次目標的學習狀態(tài)。這就要求我們在目標設定時要充分考慮課堂會出現(xiàn)的生成性學習狀況,學會給目標“留白”。
教學目標是靜止的,但是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的。我們重視目標的預設,但不能過于僵化,目標設計要有一定的彈性,給課堂有效生成留空間,做到預設和生成的平衡。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變化的學習需求,將精心“預設”與即時的“生成”有機結合。即能夠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設置難度適當又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教學目標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適時調整。
參考文獻:
閆瑾.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研究[D].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