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魚
回想整個學生時代,盡管學業(yè)成績并不差,但理科課程卻始終是我這十幾年來的心病。
無論是小學的雞兔同籠,初中的幾何輔助線,還是高中的導數(shù),這一類題目我從來都只是碰運氣,我對自己有很清晰的認識:我并不算是一個腦子靈光的人,充其量是不木訥。
我也不止一次參加過數(shù)學類的競賽,雖然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報名,但心里隱隱地還是想證明自己也可以像班里的厲害角色一樣,有不錯的理科思維。事實是每一次老師帶著一疊獎狀宣布誰誰誰獲獎后,我都會暗自失望好久。
失望的次數(shù)多了,期待的程度也會逐漸降至零點。陪跑得多了,自然而然會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
盡管絕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都鼓吹我們要勇于超越他人,但凡事并不絕對,承認自己不比他人強有何不可?
不斷陪跑后心里有積聚的強烈的落差感,不也是因為心里的那一份執(zhí)念嗎?
這個世界存在著億萬種個體,每個個體間都不盡相同,也正是因為多樣化,才造就了五彩斑斕的世界。有些人天生不善長理科,卻在其他方面有異乎常人的天賦。拋棄“別人行我更行”的觀念,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到達自己可以能做到的位置,并追尋真正適合自己的,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未免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況且,絕大多數(shù)競賽的題目都會超綱于課堂所學內容,答不上來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既然是競賽,就肯定會有優(yōu)勝者和淘汰者,沒有得到獎項并不能證明你很差。
人生也是如此,蕓蕓眾生,千姿百態(tài),望著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有多少人心里會因為自己是一個陪跑者而眼神落寞呢?
馬拉松比賽里有這樣一類人群,他們參加比賽是為了挑戰(zhàn)自己,不是為了贏,更不是為了和別人比。對于他們而言,跑完馬拉松比賽即是自己的勝利。他們是陪跑者,卻不以證明自己比別人強為目標,輕松自在,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能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當然,更有一些人因為知道自己的身體素質不過關而不去參加馬拉松比賽。你不可以說他們膽怯,人生不是非對即錯的判斷題,選擇不當陪跑者,而去當路邊鼓掌的人,也是可以的。
所以呀,允許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成為金字塔的中下部,更要允許自己多嘗試其他的東西。包容自己的不可以,壓力往往會少得多。
但是,包容自己的不可以從來不是縱容自己的不可以。因噎廢食,無論處于何種境地也不可取。輕松向上地學習、生活,努力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