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德格爾不僅是一名出色的哲學家,也是一名美學家,其美學思想在近現(xiàn)代美學發(fā)展過程中帶來的影響不可忽略,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美學主體主義特性的超越。海德格爾的美學如同他的哲學思想一樣帶有明顯的反主體性色彩,傳統(tǒng)美學主客二分的弊端使藝術逐漸墮落成藝術家眼中的世界,藝術的本質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海德格爾試圖用其對藝術的獨特思考方式喚醒迷失的藝術家,試圖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這也是他美學思想中最偉大的一點。
關鍵詞:主體性;美學;存在;藝術
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學基礎之上,了解其哲學思想是通向美學思想的必經(jīng)之路。在海德格爾看來傳統(tǒng)美學和形而上學一樣存在著主客二分的弊病,且藝術的美學化傾向日益加深,藝術品變成人們的審美對象,被人任意評判,但藝術本來并不是作為一個對象被人們所感知經(jīng)驗的,所有的藝術品都是某一特定世界的顯現(xiàn)和象征,在這一特定世界中它通過與人的相互聯(lián)系而作為存在者存在。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不僅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超越,而且也為近現(xiàn)代中西美學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一
要想了解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便首先要深入其哲學世界,尤其是他對形而上學的追問和研究,不夸張的講海德格爾全部哲學是圍繞存在問題而展開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哲學理論的確立,使得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與客體有了明確的區(qū)分,與此同時笛卡爾的哲學理論不僅為他自己的哲學體系奠定了基礎,也為整個近代哲學的發(fā)展確立了基調,人們開始把一切與人無關的事物當作是認識的對象,試圖通過分析事物的現(xiàn)象觀看本質,人逐漸成為世界的中心。而后康德、黑格爾的哲學發(fā)展并沒有在笛卡爾奠定的哲學線路中有大的突破,直至尼采提出超人哲學的提出,需要注意超人并不是指神人或者非尋常人,所謂的超人指的是對以往的人的超越和克服,他顛覆以往哲學家對理性的重視,表示人應該忠實于自己身體的本能和欲望。海德格爾受尼采哲學的啟發(fā),認為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已經(jīng)徹底遠離了真正的形而上學,甚至聲稱傳統(tǒng)形而上學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遺忘史,他提出要回歸原始的形而上學,從此在入手對存在的意義進行追問,他認為把這個在作為最值得追問者來經(jīng)驗并理解,專為這個在來追問,這就不折不扣地叫做:追問在的意義。
回歸原始的形而上學也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我”這個主體和所感知的“客體對象”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共處于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中,事物的意義從來都不是由主體賦予的,而是它所處的環(huán)境所賦予的,從而借由我們展開其自身。就拿人和桌子來說,當我和桌子各自獨立,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時候,桌子此時并沒有作為一個存在者而存在,只有當我受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使用桌子時,桌子才作為一個桌子而存在,桌子的本質才向我顯現(xiàn)。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處于一個由各種各樣器物聯(lián)系起來的網(wǎng)絡中,人對事物意義的把握是通過對用具器物的使用活動來完成的,而近代的主體性傾向則使人通過自己的認識來看待和理解對象,所有的東西都被概念化了,所以我們再也看不到事物本來的樣子,海德格爾哲學的反主體主義傾向是其美學思想形成的基礎,他多次強調要回歸事物的本身,藝術就是真理的顯現(xiàn)。
二
由于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源自于其哲學思想,所以他的美學思想一如既往的對主客二分有著強烈的批判,傳統(tǒng)美學中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長期對立使傳統(tǒng)美學更具主體主義特性,這造成了審美主體以一種自我審判性的目光去看待事物,看似認識了對象其實卻離事物的本質越來越遠,因為人們在用自己的眼睛認識自己“眼中”的對象,自我的邊界成了事物的邊界。面對傳統(tǒng)美學的主體性弊端,他認為美學如同其它各種科學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在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對那些無須乎去存在的存在者有所交涉,此在本質上就包括在:存在在世界之中。 [2]這告訴我們,人與作為認識對象的各種事物同處于一個世界,但因為兩者的敞開和聯(lián)系,才使得存在者成為了存在者,其遮掩的意義也才為人所知。
關于“藝術作品是什么?”無數(shù)人給出了無數(shù)的答案,在海德格爾看來這些回答不夠嚴謹也不太讓人滿意,所以他提出了獨特的回答視角,既然我們無法確定藝術作品到底是什么,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弄清楚藝術作品不是什么。首先藝術作品不是對現(xiàn)成事物的摹仿,再形象逼真的蘋果素描也不會因為它的逼真程度而稱為藝術品;其次藝術作品不是附加在物的底基之上的審美價值或美感上層建筑,藝術品與一般物的區(qū)別就在于物并不是它的全部意義;然后藝術品不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海德格爾在論現(xiàn)代性的五大現(xiàn)象中提到現(xiàn)在的普遍現(xiàn)象便是人類活動被理解為文化并進行貫徹,文化被人們當作最高的價值,這在海德格爾看來是藝術的墮落;最后試圖從藝術作品外尋找解釋是徒勞的,藝術是藝術品和藝術家的本源,三者不可分離。世界和土地在海德格爾著作中的出現(xiàn)頻率直接說明了兩者的重要性,如果說世界被規(guī)定為意義的整體,那么任何事物都會在一定的意義系統(tǒng)中顯現(xiàn)出來,土地也不例外,但土地總是保持遮蔽與世界的開放形成對峙。藝術在建起世界的同時推出土地,藝術建立了藝術品所屬的世界,并將隱匿沉默的大地拉入到敞開的世界中,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注意世界與大地的沖突,但正是在世界與大地的沖突中產(chǎn)生了藝術。
三
對于藝術品和藝術家二者的關系,人們通常認為藝術家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叫藝術品,而創(chuàng)造藝術品的人被稱為藝術家,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死循環(huán)并不能把握藝術的本質,通過藝術品來追問藝術的本質是一條無法選擇且無法避免的道路,但藝術品絕不僅僅只是一種現(xiàn)成存在的物品,真正的藝術品把人們帶入到它所表達的藝術世界中,讓人們真切感受到存在者的存在。例如海德格爾在其書中所提到的梵高的《農鞋》,在目睹農婦腳上所穿農鞋的磨損和鞋底的泥土時,人們彷佛走進了農婦的世界中,農婦辛勤耕作、早起晚歸的場景全部通由一雙鞋子而表現(xiàn)出來,在這幅畫中人與農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的藝術品會讓人們進入到作品本身的無遮蔽狀態(tài),這才是藝術最好的展現(xiàn),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藝術的本質即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置入作品,使存在者自身得以彰顯。
順著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脈絡追問他的美學思想,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藝術的想法還是源自于對存在問題的追問和研究,他認為藝術是真理顯現(xiàn)的過程,也是存在者作為存在者而存在的過程。存在者整體,對于海德格爾來說,從來不是一個積累結果,而是攏集,是向一個特定的開敞中心的攏集,依這條思路想下去,應該說愈深入一個個別事物的本性,事物整體也就愈本真地去其掩遮。[3]在傳統(tǒng)美學中,藝術家只是把藝術品當作是自己審美經(jīng)驗的產(chǎn)出者,藝術品完全脫離所在環(huán)境變成了人們眼中的審美對象,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無疑是藝術的墮落。海德格爾美學思想的偉大之處在于他試圖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如同海德格爾對此在的解釋:在世界之中,人們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去評判任何事物,而是應該在藝術中領會事物的本真狀態(tài)。
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對近現(xiàn)代美學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他試圖喚醒那些沉醉在自己世界中的藝術家,人并不是生活在一個只有人的世界中,人和萬物同屬于一個世界,我們不能只通過自己的認識看待萬物,事物的意義從來也不是主體所賦予的,而是我們所共處的環(huán)境所賦予的。同時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也是對近現(xiàn)代美學發(fā)展方向的一種啟發(fā),藝術之所以比歷史更具有哲學性、真實性,是因為藝術致力于表現(xiàn)那些帶有普遍性的事物,致力于讓人們進入它所表達的特定世界中尋找事物的本質,也可以簡單表示為藝術所做的就是使遮蔽的真理或本質得以顯現(xiàn)。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熊偉,王慶節(ji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第86頁.
[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第18頁.
[3]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第231頁.
[4]胡自信.海德格爾論真與美[J].山東師大學報,1998,(2).
[5]張賢根.海德格爾美學思想論綱[J].武漢大學學報,2001,(4).
[6]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3).
作者簡介
元美林(1994.05—),女,漢族,河南省,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 研究方向:西方哲學。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