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
摘 要: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共情能力,讓學生能夠將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及體驗融入寫作過程中,使寫出的作文有血有肉。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體驗能力: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提升對細節(jié)的把握能力;引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增強觀察體驗能力;結合學生年齡和個性特點,開展觀察體驗教學。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能力;體驗能力;培養(yǎng);興趣;觀察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56-02
開展作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很多教師開展作文教學時,往往忽略了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寫作中,以致出現(xiàn)作文雷同、形式化嚴重的問題。實際上,寫作應當與個人的生活經驗形成鏈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環(huán)境,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將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觀察和體驗的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也是學生個體綜合能力構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想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體驗能力,教師就需要站在學生視角了解學生的思考習慣,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進行引導,并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文字表達想法,與世界建立更深層次的關系。
一、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提升對細節(jié)的把握能力
觀察是一種行為,不僅包括用眼睛看,也包括用腦思考。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觀察意識和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讓學生勤觀察、仔細看,對身邊的事物留心留意,并在觀察之后進行思考,分析事物外在和內在之間的關系,以及彼此之間的區(qū)別。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一些教師只是反復向學生強調要注意觀察,卻沒有教給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實際上,小學生非常需要教師做出明確的指令要求,教師如果只是大而化之地強調,那么學生的吸收是非常有限的。另外,教師還要注意糾正學生的不良觀察習慣。比如有的學生走馬觀花地粗略觀看,一看了之,不進行深入思考;有的學生雖然按照教師教授的觀察方法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但觀察之后卻沒有結果,也無法用自己的語言將對事物的感知表述出來。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順序及相關方法,讓學生先從整體再到局部,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或相同事物的相同之處,從細節(jié)入手深入觀察,通過比較異同找到特點,而這些正是寫作的重要素材。
想要寫出動人的作文,就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據(jù),而生活中的細節(jié)、場景,以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都是需要通過觀察獲得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相應的觀察情境,讓學生仔細觀察之后迅速寫出作文。小學生的自控力不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在觀察的過程中容易溜號。而觀察情境的設置,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師可以設置游戲運動會或演講比賽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看到、聽到和感覺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并以文章呈現(xiàn)。這種情境訓練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對日記的形式、文體及寫作次數(shù)等,不給予過多的約束,讓學生記錄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印象深刻的內容。只有盡興而寫,隨意而作,學生才能暢快地將自己的觀察生動地表述出來。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后,學生的觀察就會越來越細致,對細節(jié)的把握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二、引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增強觀察體驗能力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只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及感悟表述出來,才能寫出真正打動人的文章。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觀察方法,讓學生在生活中廣泛積累寫作素材。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因為對同一種事物從不同切入點進行觀察時,得到的結論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根據(jù)教材的教學目標,向學生反復強調觀察和融入真實體驗對寫作的重要影響,讓學生由被動觀察轉變?yōu)橹鲃佑^察,并在觀察中學會切換角度。這樣,學生才能逐漸掌握觀察的方法,并在實踐觀察的過程中實現(xiàn)深入拓展。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抓住特點,切入自己的體驗,讓學生在對事物進行觀察和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按照一定順序由此及彼、由表入里。例如,在《白鵝》這篇文章中,作者對白鵝的描寫沒有局限于其外觀,還從叫聲、步態(tài)及吃相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塑造。作者在描寫白鵝外觀的同時,也將白鵝的高傲、與眾不同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描寫,使白鵝的形象立體化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觀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態(tài)度的,所以最終呈現(xiàn)在文本中的,便是讀者所看到的真實可感的形象,能夠讓讀者對白鵝產生深刻的印象。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觀察和體驗的過程中進行分析,從而加深對觀察對象的理解。例如,《五彩池》這篇課文寫道:明明是清水,為什么在水池里會顯出不同的顏色來呢?這就是對觀察對象進行以點切入的體現(xiàn)。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和體驗,能夠使學生不自覺地切換觀察和體驗的角度,不斷探尋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并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使學生能夠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
三、結合學生年齡和個性特點,開展觀察體驗教學
小學生有自己天然的表達方式,這種天然的表達方式源于其內心,尤其體現(xiàn)在寫作中。很多學生剛接觸寫作時,都會發(fā)自內心地將自己的感受毫無掩飾地記錄下來,但是在一些教師刻板的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學生開始掌握所謂的“技巧”后,反而失去了共情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有的觀察出發(fā)點,都能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構建屬于自己的觀察過程,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學生的個性,而個性又決定著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體特征,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尊重學生的觀察和體驗,尊重學生的童真童趣,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以系統(tǒng)化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用條條框框約束學生,讓學生放棄自己的共情。只有基于學生天性,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及體驗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
因此,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從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偏好出發(f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進行暢快表達。在學生觀察及體驗能力的塑造上,教師可以采用更加多元的教學方法,比如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多媒體,或采用口頭作文的方式,讓學生先學會如何將自己的經驗和認知輸出,然后再寫出來。這種依托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學習和表達的過程中實現(xiàn)能力的構建。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以作文教學為重要基點,激勵學生熱愛生活并學會豐富生活,在生活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并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現(xiàn)象,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體驗能力,有助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當學生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并學會將自己的真實體驗融入寫作時,寫出好作文就不再是一件難事。同時,觀察能力和體驗能力的形成,還有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情感感知力和共情力。可見,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體驗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書育人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及體驗能力,教師要基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認知需求,鼓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放飛自我,融入真情實感,而不是被寫作的套路緊緊束縛。
參考文獻:
[1]李霓虹.作文起步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4).
[2]劉濟遠.小學作文教學與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02).
[3]劉振峰.在體驗中提高作文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0(31).
[4]王紹君.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