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仄炯
瀟湘奇觀圖。
“米家云山”是由宋代米芾和他的兒子米友仁共同創(chuàng)建的一種文人畫全新圖式。它具有濃重的江南氣息和文人情調,經后代的傳承演變和發(fā)展,成為了山水畫中的經典。后人把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稱為“大米”和“小米”,又把他們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樣式稱之為“米家山水”或“米氏云山”。
米芾與蘇東坡、黃庭堅、蔡襄并稱為宋代書法四大家,他的藝術才情極高,不僅在書法上以八面出鋒獨絕古今,而且還癡迷于畫畫,經常有新的技法與創(chuàng)意。他用紙筋、蓮蓬當畫筆,不在平常的絹紙上畫,不求工細,卻極有意趣。大米的作品在畫史上只有只字片語的描述,并沒有真正流傳下來。大米的畫難辨真?zhèn)?,又難尋蹤跡。米家云山留下的畫卷,基本上是米友仁所畫的。所以客觀地說,“米家云山”應該是由二米共同創(chuàng)建的,并由米友仁逐步完善成熟起來的。
《瀟湘奇觀圖》是一幅典型的米家山水,它以長卷的形式構圖,云山的美景自右向左徐徐展開。最右端煙云初起向左緩緩涌動,幾座山峰出現了,一會兒又隱沒于煙海之中。再向左,近處有山岡淺坡,坡腳處有一片叢樹,此時的煙云時而顯露山前,時而又繞于山背,山峰此起彼伏,層層疊疊,最左端又出現了一小段近景的坡岸,似乎與畫面中段相呼應,坡上雜樹交錯,有一房舍掩映其間,房后仍以煙云遠山相映襯。
此畫特點,可以概括為:淡、簡、柔、戲。
《瀟湘奇觀圖》的主題是云水、山巒,均為視覺上的遠景,往往以淡墨表現為宜。畫家以極淡的墨線勾云,又用極淡的墨色渲染,點出了隱約的山頭,一片空蒙、透明,頓覺恍兮惚兮,讓畫面有了一絲仙氣。
在中國繪畫中,簡內含老莊哲學中大道至簡的提煉與升華。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盲,水墨的出現就是顏色的大簡與極致。五代宋初的山水畫家追尋自然真實,盡其所能用披麻、斧劈皴,或濃墨重彩來表達山水,到了二米的手中,他們以點代替皴,刪繁就簡。在畫史上,這種點稱米點皴,實際上就是以毛筆橫向點染而成。“米家山水”的造型沒有復雜的結構,以點疊加,排列成山形和樹形,多為三角狀,樹冠也用大小墨點替代,畫面以少勝多,具有極簡主義的形式美感。
此圖中的柔是一種瀟灑,云山在舒卷綿長中慢慢顯現出韻味。但它不是沒有力量,這種力量隱含在連綿的韌勁之中。此畫的墨法上不僅有積墨,更重要的有破墨的用法。破墨就是在第一遍墨色未干之時,點染或加第二遍墨色,讓其在水分自然滲化中出現柔和過渡的效果。江南的山是水生成的,必須以柔的方式來幻化它。
戲,就是游戲。米友仁此圖的題跋中有“故為戲作”四字,作為一種自由,不局限、不執(zhí)著于物的繪畫新理念,漸漸在宋代的文人畫中傳播。大米和小米以戲的自由狀態(tài),顛覆了唐宋精工與法度的苦心經營。此畫的云和山絲毫沒有嚴整、肅穆的氣氛,一切都在靈動率意中變化,畫中的“戲”不是不認真、不嚴肅,而是一種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游戲時的心態(tài)一般都比較放松,在進入繪畫的天地時,米友仁告訴你也要放輕松才能獲得快感,這才是藝術的真諦!
在西方的繪畫中,我覺得印象派畫家與“米家云山”有些類似之處。近代著名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也曾經說過,“米家云山”首創(chuàng)點派寫雨中景物,可謂世界第一印象主義者。由此可見,《瀟湘奇觀圖》是“米家云山”的東方印象,江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