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晟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田間地頭、山坡樹叢、河邊溪畔,野菜一叢叢、一簇簇,嫩生生、綠瑩瑩,讓人蠢蠢欲動。過年大魚大肉吃油膩了,這時候一把野菜,裊裊春天的氣息,一下子喚醒味蕾。
最先登場的是薺菜。薺菜萌于嚴(yán)冬,茂于早春,二三月狀態(tài)最佳。薺菜可羹、可湯,可拌、可炒。用瘦肉和薺菜拌餡,做春卷、包餃子,味道極佳。春卷香,餃子鮮,我都喜歡。
小時候日子清苦,開春的時候家里突然來了客人沒什么招待,母親就會到河灘上挑一籃薺菜,從壇子里取一塊過年腌制的臘肉,剁成末在油鍋里一熗,和切碎的薺菜一起拌餡包餃子。臘肉的醇厚,薺菜的清新,是縈繞在舌尖上的鄉(xiāng)愁。
蔞蒿,又名蘆蒿,是春天又一道美味。其嫩莖葉可涼拌或清炒食用,而根狀莖可腌漬。
炒蘆蒿可以配香干、臘肉,亦可單獨清炒。清炒最簡單,將蘆蒿去葉留莖,切成寸段,清水浸泡,去除澀味,瀝干,下油鍋,大火爆炒,翻炒幾下即可出鍋。一盤翡翠色的蘆蒿上桌,油光水滑,又香又嫩,趁熱夾上幾根,送入口中,嚼起來脆生生的。
蘆蒿炒香干做法也簡單,將香干切片,蘆蒿掐段,炒時除了油、鹽,幾乎不加佐料,要的就是蘆蒿和香干混合的那份自然清香。汪曾祺在小說《大淖記事》中寫道:蔞蒿是生于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jié),生狹長的小葉,加肉炒食極清香。
少時喂豬,挑豬菜時喜歡挑一種叫“斑鳩窩”的野菜,一鏟子一棵,一棵就是一窩。后來在一家餐館吃飯,席上一盤春菜,色澤碧綠,入口清爽。仔細(xì)一看,驚掉下巴——竟然是小時候挑給豬吃的“斑鳩窩”!查閱資料才知道,這種像三葉草的野菜學(xué)名叫苜蓿。
上海有道名菜“生煸草頭”,就是摘除苜蓿的莖梗,用苜蓿葉炒成,味道特別鮮嫩。苜蓿還可做餡包餃子,新疆地區(qū)就有春季采摘苜蓿嫩尖,做餃子嘗鮮的習(xí)俗。
春暖花開時節(jié),正是吃野菜的時候。野韭、水芹、蘆芽、馬頭蘭、香椿……各種各樣的野菜,讓餐桌上活色生香,讓味蕾上春潮涌動!
“誰家野菜飯炊香”,三月,讓我們跟著一縷野菜的清香,一起尋春去……
選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