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圍繞永春縣出土的尤鳳翔墓志銘,結(jié)合地方志記載深入考察,從中發(fā)現(xiàn)尤鳳翔是泉州府永春縣人,泉州府儒學(xué)生員,曾被推舉為萬安寨寨長,獲贈文林郎。其經(jīng)商有方,為其家族積累財富,重視文教,與名門望族聯(lián)姻,樂善好施,傳承家風(fēng),影響深遠(yuǎn),希冀本文能為新時期閩商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guān)鍵詞: 尤鳳翔;墓志銘;閩商;家風(fēng)
中圖分類號:K249;B823.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1.11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劉濤.清初閩南儒商尤鳳翔事跡及其家風(fēng)傳承[J].克拉瑪依學(xué)刊,2021(1)72-79.
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尤鳳翔家族鮮有研究,基于尤鳳翔家族是永春首富、閩南首善,備受福建總督高其倬、永春知州杜昌丁稱道。本文將通過揭示尤鳳翔的家風(fēng)傳承,還原其應(yīng)有的歷史地位。
一、尤鳳翔生平考實
尤鳳翔墓志銘為石制,保存完好,現(xiàn)藏漳州市薌城區(qū),全文996字,其中篆額22字:“皇清待贈顯考六十七齡郡庠生九溪尤公府君墓志銘”,正文974字,32行,撰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
皇清待贈顯考六十七齡郡庠生九溪尤公府君墓志銘
祖叔九溪公卜期將葬,叔元會等命余以銘。余侄輩丑弗文,然不敢諉。公諱鳳翔,字克苞,九溪其別號也。曾祖叔霞瞻公舉丈夫子二,公行一,幼穎敏,語以典故輒曉,讀書稽疑必求甚解,霞瞻公器之。國初,小丑竊發(fā),城屋被焚。公遷徙靡寧,家漸致窘,遂兼治生計,出經(jīng)營入橫經(jīng),旋歌采芹,且拓大資產(chǎn),人咸服其優(yōu)于才焉。歲甲寅,海氛熾,鄉(xiāng)人保聚萬年寨,推公為長。公不避艱險,竭資盡慮,以圖有濟。且公性孝友,奉養(yǎng)雙親,最得歡心。慈嚴(yán)見背,哀毀骨立,凡喪葬祭祀,必誠必慎,罔有留憾。念弟邑庠生倬齋公早逝,未有男嗣,公乃置側(cè)生男,以承弟祀,復(fù)為經(jīng)紀(jì)其家。至于課兒孫以嚴(yán),處族里以和,待臧獲以恩,此固其嘖嘖于族黨間者。若夫建祠宇,修文廟,新啟圣公祠,葺普濟寺,造河橋,蓋湯池,或出分金共成厥事,或捐重資自建厥功,則尤令人誦義于無窮也。公生于明崇禎壬午年正月十九日寅時,卒于清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廿四日寅時,享年六十有七。
配隔頭勤慈蘇孺人,諱銘鼐公女,生元會。復(fù)納丘氏、戴氏,戴生太學(xué)生元含,出嗣;丘生元愈。元會,太學(xué)生、揀選州司馬,娶郡庠生蘇諱尚公胞妹;元愈,歲貢生,娶太學(xué)生、考授迪功郎王諱維典公女。長女,適邑庠生康諱安國;次女,適郡庠生林諱瑞芳,蘇出。三女,適邑廩生王諱汝翼公次男:鄉(xiāng)賓、諱象勉公男:帝懿,戴出。四女,適東城指揮使、前知大興縣事、授正一品、光祿大夫、己酉科舉人王君諱廷聘三男:揀選州司馬諱家驪君男:諱璐,丘出。孫男:長錫觀,歲貢生、原任順昌縣儒學(xué)司訓(xùn),娶庚申科舉人潘公諱允濟男:諱穆铦女;次錫蘭,歲貢生,娶歲進(jìn)士林君諱振先女;三錫蕙,太學(xué)生,聘辛卯科舉人蔡君諱增勤女,未娶卒,俱元會出。錫蓊、錫葆、錫暢,未聘;孫女一,未許,元愈出。曾孫男:昌煒、昌燁,未聘;昌燇,出嗣錫蕙,聘現(xiàn)任漳州府儒學(xué)教授、癸酉科舉人周君諱宗濂男:戊子科舉人諱永君女,俱錫觀出。昌熠,聘邑庠生王君諱象拔男:丁酉科舉人諱奮君女,錫蘭出。曾孫女:長許庚子科舉人劉君諱寬男:日登;次許邑庠生潘君諱象臨男:歲貢生諱士寶君男:夢璕,錫觀出。余繩繩未艾。前康熙辛卯年,葬勤慈蘇孺人于本都鰲頭峰,乾巽向。今雍正甲辰年十一月十四日午時,葬公于本邑二十都土名蔡慕垅,穴負(fù)乙揖辛兼辰戌。
銘曰:蔡慕垅,接高崗;水環(huán)帶,屏列峰。乙辛向,穴允臧;佳氣發(fā),子孫昌。
奉政大夫、戶部山西清吏司員外郎,仍帶軍功十次,加一級,督征紀(jì)錄四次,前知四川直隸雅州事、廣西桂林府全州同知事、侄孫:鳴高頓首拜撰文;
欽簡文林郎、候選知縣、丁酉科舉人、侄:登瀛頓首拜篆額;
郡庠生、侄孫:南聽,邑庠生、侄孫:登云仝頓首拜書丹。
襄事、不孝孤哀子:元會、元愈仝泣血稽顙;
出繼降服子:元含;
朞服孫:錫觀、錫蘭、錫蓊、錫葆、錫暢;
降服孫:錫荷、錫覲;
齊哀五月曾孫:昌煒、昌熠、昌燇、昌燁仝稽首勒石。
尤鳳翔墓志銘未載相關(guān)縣名,僅稱“郡”“邑”“本邑”“本都”“二十都”,只能從墓志銘所述人物進(jìn)行考證。其籍貫,根據(jù)民國《永春縣志》記載:尤鳳翔之孫“尤錫觀,字伯賓,昇平里之蓬壺村人。”[1]
永春縣昇平里即永春縣二十二都,也就是墓志銘所載“本都”,尤鳳翔是永春縣二十二都蓬壺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zhèn)蓬壺村)人。
尤鳳翔未見載正史,未獲新舊方志立傳,其生平事跡散見清代永春舊志,其一,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尤鳳翔,以孫錫觀茌平知縣,贈文林郎。”[2]尤鳳翔因其孫尤錫觀擔(dān)任山東茌平縣知縣,祖以孫貴,獲得祖孫同職,獲贈文林郎。之所以墓志銘未載其獲贈官職,應(yīng)與尤錫觀出仕時間有關(guān),即其時尤錫觀尚未出仕茌平知縣,因此,尤鳳翔尚未獲贈文林郎。其二,該志收錄的陳遷鶴《重修啟圣祠碑記》記載:“伐木鳩鏹則”“文學(xué)尤君鳳翔”“俱有成勞焉”[2],其時為“康熙甲申秋八月記”[2],此“文學(xué)”指秀才??滴跛氖昙咨辏?704),尤鳳翔捐獻(xiàn)木材,參與重修永春縣啟圣公祠。其三,尤錫觀傳記載:“祖鳳翔”“尤氏自鳳翔、鵬翔兄弟敦倫尚義。”[1]尤鳳翔有“敦倫尚義”之稱。
尤鳳翔墓志銘記載較為詳細(xì)。尤鳳翔,字克苞,號九溪。生于明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正月十九日寅時,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十一月二十四日寅時,享年67歲。其父尤霞瞻生有二子,其為長子。有弟尤倬齋。其自幼攻讀,對歷史典故,一聽就明白,讀書并非不求甚解,而是追根溯源,問個究竟,深得其父器重?!皣酢敝盖宄?。其時,永春戰(zhàn)亂不斷,城池、房屋遭到焚毀,尤鳳翔為此輾轉(zhuǎn)遷徙,家境日漸窘迫。尤鳳翔墓志銘云:尤鳳翔“兼治生計,出經(jīng)營入橫經(jīng),旋歌采芹,且拓大資產(chǎn),人咸服其優(yōu)于才焉。”反映了尤鳳翔一邊繼續(xù)攻讀舉子業(yè),一邊經(jīng)商。此“出經(jīng)營”指從商,“入橫經(jīng)”指讀書,“旋歌采芹”指入泮成為秀才。從尤鳳翔墓志銘篆額所云“郡庠生”,尤鳳翔是泉州府儒學(xué)生員。其“拓大資產(chǎn)”指經(jīng)營有方,發(fā)家致富。尤鳳翔富有文采,又有商業(yè)才華,頗為難得,眾人對此嘆服不已。此“歲甲寅”指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關(guān)于尤鳳翔于此歷史情境,可從乾隆《永春州志》記載中管窺。
康熙十三年,耿逆叛,郡縣告警。永春百姓奔避無處,知縣武怡任事未幾,海氛扇虐,荼毒無故。委偽知縣鄭時英入永,呂華據(jù)馬跳寨,被圍八閱月,力屈而降。與其弟呂美成、廷佐父子俱被碟殺,時英去,以李祈為偽知縣,又有偽典寶劉陶入永派餉,受害甚慘?!约滓炼∷人哪曛g,疊遭殘破,民痛不欲生。幸十六年,康親王入閩,逆黨歸命,海孽潛蹤,山陬喜見天日。[2]
“耿逆”指靖南王耿精忠參與“三藩之亂”,泉州、永春告警,永春百姓無處避難。清政府永春知縣武怡到任不久,“偽知縣”指耿精忠任命的永春知縣,鄭時英接受耿精忠委派到任。耿精忠又委派李祈接替鄭時英,又有劉陶到永春征派軍餉,百姓負(fù)擔(dān)沉重。從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到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前后四年,永春政局動蕩,民不聊生。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康親王杰書率部進(jìn)入福建,“逆黨”指耿精忠部,“海孽”指在臺灣的鄭成功長子鄭經(jīng),在閩南的耿精忠部降清、鄭經(jīng)部逃回臺灣,永春恢復(fù)安寧。
于此永春動亂期間,尤鳳翔同鄉(xiāng)為求自保,修筑萬年寨,尤鳳翔被鄉(xiāng)民們推舉擔(dān)任寨長。尤鳳翔在任期間,不避艱險,盡其所能捐款,殫精竭慮,力保安寧。民國《永春縣志》記載:“太平隔、羅口、水口諸山有萬安寨、彭城寨在焉,明時筑,以御倭寇者也?!盵1]尤鳳翔生性孝順,友愛兄弟。尤鳳翔對父母最孝順,最得父母歡心。尤鳳翔的父母去世后,尤鳳翔對此痛不欲生,竭盡全力為之治喪。尤鳳翔之弟尤倬齋是永春縣儒學(xué)生員,早逝無子,尤鳳翔對此非常牽掛,由于尤鳳翔其時子嗣不昌,僅有一子尤元會,決定納妾生子,將所生之子過繼給他,即次子尤元含,過繼給尤倬齋,尤鳳翔還為此分出部分財產(chǎn),掛在尤倬齋名下,由尤元含繼承,尤鳳翔代為管理,直至尤元含成年,完璧歸趙。尤鳳翔督促子孫讀書,與族人、鄉(xiāng)民和睦相處,深得人心。尤鳳翔積極行善,尤鳳翔墓志銘中列舉了其單獨出資或參與出資的工程,例如興建宗族祠堂,興修永春縣文廟,重新供奉孔子之父叔梁紇的永春縣啟圣公祠,修葺永春縣普濟寺、造橋、蓋湯池。雖然,尤鳳翔的善舉僅重修啟圣公祠見載舊志,但其墓志銘所載善舉均是可信的。雍正二年甲辰(1724)十一月十四日午時,尤鳳翔被葬在永春縣二十都小地名蔡慕垅。其時,距離尤鳳翔去世已過十六年,為何中間間隔的時間會如此漫長?這就要從閩南流傳的“二次葬”習(xí)俗說起。清代閩南人去世后,需要等到十余載,由其子孫為之拾骨,尸骨被稱之為“金”,即閩南方言俗稱“撿金”,裝置尸骨的陶甕,俗稱“金斗”或“金斗甕”。裝置順序為從腳到頭的順序,先放置腳骨,繼而往上,直到頭骨。隨后,擇日安放在墓地,猶如死者端坐在甕中,接受子孫祭拜,此墓方被視為正式的墓葬,即“祖墓”。每年冬至,其子孫可以在墓前,拾柴、挑水、生火做飯,閩南方言稱之為“食祖墓”。值得注意的是,從“公葬于”三字來看,尤鳳翔獨自一人被安葬。尤鳳翔有妻蘇氏,在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葬于“本都”,即永春縣二十二都鰲頭峰,在雍正二年甲辰(1724)未與尤鳳翔合葬。
尤鳳翔有妻妾三人,其妻蘇氏,側(cè)室丘氏、戴氏,共生有三子四女。其妻蘇氏,謚號勤慈,是永春縣隔頭人,是蘇銘鼐之女,其生有一子二女,即長子尤元會以及長女、次女。丘氏生一子一女,即第三子尤元愈與第四女。戴氏生一子一女,即次子尤元含與第三女,其中尤元含出嗣。尤鳳翔生有三子,其中次子尤元含出嗣,膝下僅剩尤元會、尤元愈二子。尤鳳翔有孫七人,其中男孫六人、孫女一人。其孫尤錫觀、尤錫蘭、尤錫蕙乃尤元會所生,尤錫蓊、尤錫葆、尤錫暢以及一名孫女是尤元愈所生。尤鳳翔有曾孫六人,其中曾孫男四人、曾孫女二人。曾孫尤昌煒、尤昌燁、尤昌燇以及二名曾孫女是尤錫觀所生,尤昌燇出嗣尤錫蕙為子,尤昌熠則是尤錫蘭所生。尤昌煒、尤昌燁、尤昌燇兄弟三人,反而在親兄弟中排行第三的尤昌燇最先“下聘”,即最早訂婚。
尤鳳翔墓志銘立碑名單。墓志銘由尤元會請人撰寫,故稱“襄事”,尤元會與尤元愈未出繼,而稱“不孝孤哀子”。尤元含因出嗣,故稱“出繼降服子”。期服孫僅列五人:尤錫觀、尤錫蘭、尤錫蓊、尤錫葆、尤錫暢,未載尤錫蕙,應(yīng)是尤錫蕙在其時已逝?!敖捣O:錫荷、錫覲”,未載其生父,應(yīng)與尤錫荷、尤錫覲是尤元含所生有關(guān),由于尤元含出嗣,而稱“降服孫”?!褒R哀五月曾孫”所列“昌煒、昌熠、昌燇、昌燁”等四人,其時均在世。需要注意的是,尤鳳翔墓志銘所書“昌燁”的“燁”字,在“華”字上面增加“日”字。究其原因,應(yīng)與尤家為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有關(guān),以示區(qū)別。
尤鳳翔墓志銘的作者均有功名。撰寫碑銘的尤鳴高,雍正《四川通志》記載其是“貢生”。[3]為之篆額的尤登瀛,乾隆《福建通志》記載其是南安縣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1717)舉人。[4]為之書丹有二人,其中尤南聽是泉州府儒學(xué)生員,尤登云是永春縣儒學(xué)生員。
二、商賈世家崇文重教
尤鳳翔考取功名,其子孫多獲功名。長子尤元會是“太學(xué)生”,即監(jiān)生,為捐粟所得,卻反映尤鳳翔重視文教。少子尤元愈,是歲貢生,未見載乾隆《永春州志》、民國《永春縣志》,其功名似乎可信。然而,從尤元愈在雍正二年甲辰(1724)參與豎立尤鳳翔墓志銘來看,結(jié)合尤鳳翔長房長孫尤錫觀在尤鳳翔墓志銘也記載是“歲貢生”,乾隆《永春州志》卻稱其是“附貢”[2],道光《招遠(yuǎn)縣續(xù)志》又云:“尤錫觀,福建永春人,捐貢,(雍正)八年任?!盵5]光緒《順昌縣志》則稱“尤錫觀,永春人,廩生。”[6]尤錫觀實際上應(yīng)是附貢生,即其貢生功名為捐納所得,尤元愈、尤錫觀叔侄均是附貢生。尤鳳翔的次孫尤錫蘭,尤鳳翔墓志銘稱其是“歲貢生”,乾隆《永春州志》則作“貢生”[2],卻未載貢生名單,可見實則也是“附貢”。尤鳳翔的三孫尤錫蕙,是監(jiān)生。根據(jù)民國《永春縣志》記載:尤錫觀“子廷模,副榜,任尤溪教諭。錫蘭子昌炯,舉人,歷任訓(xùn)導(dǎo)。”[1]尤錫觀之子尤廷模是副榜舉人。另據(jù)乾隆《永春州志》記載: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1768)舉人“尤昌炯,永春人,臺灣諸羅縣訓(xùn)導(dǎo)?!盵2]直到尤鳳翔的曾孫,考取科舉正途。雖然其時尤鳳翔已去世,尤昌炯未參與豎立尤鳳翔墓志銘,但是,尤昌炯之父尤錫觀是尤鳳翔的長房長孫,在閩南,嫡長房長孫具有較高地位,可見尤錫觀、尤昌炯實則深受尤鳳翔詩書傳家的影響。
尤鳳翔與名門望族聯(lián)姻,且均是獲取功名之人。尤鳳翔其妻蘇氏之父雖無功名,其子尤元會之妻蘇氏卻是泉州府儒學(xué)生員蘇尚的胞妹,尤元會的生母蘇氏,從親上加親角度出發(fā),據(jù)此將娘家侄女嫁給尤元會為妻,蘇氏也是出身書香門第。少子尤元愈娶監(jiān)生、考授迪功郎王維典之女為妻。尤鳳翔的長女嫁給永春縣儒學(xué)生員康安國為妻,次女嫁給泉州府儒學(xué)生員林瑞芳為妻,三女嫁給永春縣儒學(xué)廩膳生王汝翼之孫王帝懿為妻,王帝懿是王汝翼的次子鄉(xiāng)賓王象勉之子,四女嫁給東城指揮使、前任順天府大興縣知縣、授正一品、光祿大夫王廷聘之孫王璐為妻,王璐是王廷聘三子揀選州同知王家驪之子。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康熙八年己酉科(1669)舉人“王廷聘,永春人,有傳。”[2]尤錫觀娶舉人潘允濟之子潘穆铦之女為妻,乾隆《永春州志》記載:武舉有康熙二十年庚申科(1680)“潘允濟,永春人”[2]。尤鳳翔的次孫尤錫蘭,娶“歲進(jìn)士”,即歲貢林諱振先之女為妻,乾隆《永春州志》作:“林振光,永春人?!盵2]此“林振先”即“林振光”;尤鳳翔的三孫尤錫蕙,聘蔡增勤之女蔡氏為妻,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康熙五十年辛卯科(1711)舉人“蔡增勤,永春人,有傳?!盵2]雖然尤錫蕙已“聘”,即訂婚,卻未“娶”,即正式成親,尤錫蕙未正式娶親而卒,自然膝下無子,其嗣子尤昌燇卻是三名親兄弟中最早訂婚,究其原因應(yīng)與尤錫蕙是尤元會的幼子,在閩南,幼子最受父母疼愛,嫡長房長孫則是“隔代親”,深受其祖父疼愛。由于尤錫蕙早逝又無子,因此,尤錫蕙不僅有嗣子尤昌燇,其嗣子尤昌燇也較早訂婚,究其原因應(yīng)與尤家人擔(dān)心尤錫蕙這一房頭再度絕嗣有關(guān),因此早做打算。尤昌燇聘現(xiàn)任漳州府儒學(xué)教授、舉人周宗濂之子舉人周永之女為妻,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3)舉人“周宗濂,永春人,有傳?!盵2]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1708)舉人“周永,永春人,有傳?!盵2]周宗濂、周永父子兩人均是舉人。尤昌熠,聘永春縣儒學(xué)生員王象拔之子舉人王奮之女為妻,王奮是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1717)舉人。尤鳳翔的長曾孫女許配給舉人劉寬之子劉日登為妻,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1720)舉人“劉寬,永春人?!盵2]劉寬也是舉人。尤鳳翔的次曾孫女許配給永春縣儒學(xué)生員潘象臨之孫潘夢璕為妻,潘夢璕是潘象臨之子歲貢生潘士寶之子。
尤鳳翔家族與名門望族聯(lián)姻,有利于商貿(mào)發(fā)展。尤鳳翔的兒女親家王廷聘“故廉吏,然宦達(dá)久,家累巨萬?!盵1]王廷聘家族也是經(jīng)商致富。王廷聘“旋擢大興縣,勛戚家著籍者抗賦不納,歷任官吏不敢過問。廷聘患之。謀于大學(xué)士李光地及見義侯林興珠,建白于朝,將重懲之。由是治內(nèi)無敢逋者,宿弊一清,政聲大著。旋以軍功進(jìn)階光祿大夫?!盵1]王廷聘獲得泉州府同鄉(xiāng)安溪縣籍名宦李光地、永春縣籍名將林興珠的幫助。尤鳳翔與王廷聘聯(lián)姻,由此獲得了一定支持,對尤氏家族的發(fā)展多有裨益。
尤鳳翔捐資興修文廟、啟圣祠,其后裔也關(guān)注文教,其兒女親家也深受影響。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尤鳳翔的長子尤元會“置書山,調(diào)族之學(xué)者”[2],其重視宗族教育。乾隆《永春州志》又云:尤鳳翔的長房長孫尤錫觀在永春“充置書田于義學(xué)”[2],為義學(xué)捐置書香田,促進(jìn)文教發(fā)展。根據(jù)陳遷鶴《重修啟圣祠碑記》記載:“予通家子孝廉周君宗濂,偕諸人士屬予為文以記”[2]“周君宗濂”即周宗濂。陳遷鶴應(yīng)周宗濂之請,為重修永春縣啟圣祠撰寫碑銘。其時,尤鳳翔參與其中,尤鳳翔的曾孫尤昌燇聘周宗濂的孫女周氏為妻,尤鳳翔與周宗濂聯(lián)姻,既與尤鳳翔、周宗濂積極參與重修啟圣祠有關(guān),尤鳳翔捐資重修,周宗濂為之奔走樹碑立傳,尤鳳翔事跡為周宗濂所知;又與尤鳳翔重視詩書傳家,與書香門第聯(lián)姻有關(guān),周宗濂、周永父子舉人,周永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舉人。康熙四十七年,福建鄉(xiāng)試在秋天舉行,尤鳳翔在這一年年十一月去世,周永中舉時尤鳳翔仍健在,周家父子頗為尤鳳翔器重,周、尤兩家由此聯(lián)姻。另據(jù)廖騰煃《重建永春縣學(xué)宮碑記》記載:“首事者光祿王公廷聘、太學(xué)生王君維典、尤君元會、文學(xué)鄭君章璧捐資最厚?!盵2]“王公廷聘”即王廷聘,“王君維典”即王維典,“尤君元會”即尤元會。該碑銘由“甲午之春,桃源王公廷聘”“索記于余”[2],其時為“康熙甲午夏四月”。[2]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重建永春縣學(xué)宮,尤鳳翔的兒女親家王廷聘、王維典與尤鳳翔的長子尤元會捐資最多。尤鳳翔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就參與重修永春縣文廟,其子尤元會在十年后參與重建永春縣學(xué)宮,深受尤鳳翔的影響。尤鳳翔的兒女親家王廷聘、王維典也受到尤鳳翔的積極影響,開始參與其中。
尤鳳翔為何會關(guān)注文教?究其原因,應(yīng)與尤鳳翔的家庭出身有關(guān)。鄭超麟《髫齡雜憶》指出清代福建地方社會。
偶然也有貧農(nóng)勤儉發(fā)家成了富農(nóng),富農(nóng)再靠剝削和放債,成了地主。但他的財產(chǎn)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超過了就保存不住,許多方面的人都要向他伸手,敲詐勒索,他無法保存他的財產(chǎn)。但若他有個兒子,讀了書,進(jìn)了學(xué),即考取了秀才,形勢就不同了。他的家一下子躋身于斯文的家庭,同案的秀才,以及一般的秀才,都會來保護(hù)他。所以富人必須培養(yǎng)子弟讀書,不是為了子弟能知書識禮,主要的是為了保護(hù)財產(chǎn)。[7]
尤鳳翔為改善生活條件而經(jīng)商,為保護(hù)財產(chǎn)而堅持讀書。
尤鳳翔并非僅是推動子孫獲取功名,而是促進(jìn)子孫“學(xué)而優(yōu)則仕”,且多任教育官員。尤鳳翔的長房長孫“錫觀由附貢生授順昌司訓(xùn),擢山東昭遠(yuǎn)縣,旋調(diào)茌平”,“制府上其績,題授臨清知州,以憂歸?!薄白油⒛?,副榜,任尤溪教諭。錫蘭子昌炯,舉人,歷任訓(xùn)導(dǎo)。”[1]即尤錫觀曾任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引文“昭遠(yuǎn)”二字有誤,應(yīng)作“招遠(yuǎn)”,即山東招遠(yuǎn)縣,尤錫觀在擔(dān)任招遠(yuǎn)縣知縣后,調(diào)任茌平縣知縣,最后被授予臨清州知州,只是未赴任。尤錫觀之子,即尤鳳翔的曾孫尤廷模,曾任延平府尤溪縣儒學(xué)教諭。尤鳳翔另一名曾孫尤昌炯,由舉人出仕,曾任臺灣府諸羅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等職。
三、樂善好施聞名海內(nèi)
尤鳳翔樂善好施,對其子孫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造福一方。尤鳳翔的長子尤元會在乾隆《永春州志》有傳。
尤元會,字禮侯,永春人。由太學(xué)考授州同,性孝友,置書山,調(diào)族之學(xué)者,造種德橋,修蓬萊道路。雍正四年,大饑,散粟二千余石,全活甚眾。督憲高公其倬旌其廬。[2]
該志列舉尤元會造橋修路事跡,尤其是在雍正四年(1726)永春縣大饑荒,為之捐糧二千余石,救活許多百姓。“督憲”指福建總督高其倬,為此旌表。
民國《永春縣志》記載:
蘇田橋:一名種德橋,在林口村,尤麟兒建。清康熙丙辰年圮于水。丁酉,麟兒裔孫元會重建。[1]“元會”即尤元會,“丁酉”即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尤元會繼承先祖遺志重建此橋。
通德橋“一名永安橋,舊名棗嶺。”“清雍正十三年,尤元會重建。乾隆元年重修?!盵1]尤元會在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通德橋,翌年重修。
龜龍橋“乾隆二年,尤元愈、錫觀、錫蘭重建?!盵1]通仙橋“即東關(guān)橋?!∷哪?,邑人尤元愈、錫觀、錫蘭重建?!盵1]尤元愈、尤錫觀、尤錫蘭叔侄三人在乾隆二年(1737)重建龜龍橋,乾隆四年(1739)重建通仙橋。杜昌丁《通仙橋記》記載:“時見木石盈道,詢系尤氏修葺之故。尤氏自封翁儀軒公樂善好施,閩南罕有其匹。其長君省園從山左宦歸,復(fù)承先志,凡有益于宗族、鄉(xiāng)黨,皆不惜重費,獨立仔任。近復(fù)大修官路橋,特其一節(jié)耳。乾隆己未夏,橋工成,計縻金錢六十余萬,皆省園、芝園昆仲暨大阮岵軒慨然任其費,族人尤元學(xué)董成之?!盵2]“士庶同詞,請記余”[2],“惟省園先生,以明經(jīng)宰茌平,晉臨清,山左之被澤已有年所,今施于鄉(xiāng)者又不止一二事,則為政之善,益于此焉。故于橋之落成也,述尤氏世德善政,以應(yīng)士庶之請?!盵2]“封翁儀軒公”指尤元會,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尤元會,以子錫觀茌平知縣,贈文林郎?!盵2]尤元會因其子尤錫觀擔(dān)任茌平知縣,得以父以子貴,獲贈文林郎,故稱“封翁”,民國《永春縣志》稱其“號儀軒”[1],符合閩南習(xí)俗敬稱長輩有字稱字,有字、號者而稱號?!笆@、芝園昆仲”即尤錫觀、尤錫蘭兄弟,尤錫觀字伯賓,號省園;尤錫蘭號芝園。“大阮”出自“大小阮”典故,從所指三國魏后期詩人阮籍、阮咸叔侄來看,“岵軒”指尤錫觀、尤錫蘭的叔父尤元愈,號岵軒。永春知州杜昌丁據(jù)此認(rèn)為尤氏家族是閩南首善。
劇頭橋“在壩兜。……雍正元年,知縣周于仁重建,更名永年。乾隆三年尤錫觀重修?!盵1]尤錫觀又于乾隆三年(1738)重修劇頭橋。
杜昌丁《新筑衛(wèi)城壩記》記載:“倡捐者臨清牧尤公錫觀,興役于乙亥,落成于丙子?!盵2]“臨清牧”即臨清州知州。尤錫觀在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倡捐筑造永春州衛(wèi)城,到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竣工,時任永春州知州杜昌丁為之撰寫記文,可見尤錫觀善舉其時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乾隆《永春州志》記載:尤錫觀“建永春會館于京師?!盵2]民國《永春縣志》又云:“京師舊無會館,宦學(xué)往來者皆寄寓泉州會館。錫觀始購地于宣武門外之琉璃廠南筑之,歷有修拓,今尚存?!盵1]尤錫觀在京城宣武門外的琉璃廠南購置土地,創(chuàng)建永春會館。尤錫觀此舉解決了永春人在京城此前本無會館的問題,從此永春人到京城無需跟以前一樣要寄寓泉州會館。
民國《永春縣志》亦稱:“至元會益以樂善好施著,家鉅富。元會積而能散邑中道路、橋梁工程偉鉅者多其所修建也。群從間,元愈、元學(xué)亦敏練疏財,能濟其美。”[1]永春縣浩大的道路、橋梁工程建設(shè)項目多與尤元會有關(guān),尤元會對身邊的親人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尤元會胞弟尤元愈以及同輩的尤元學(xué)等人。
實則早在尤鳳翔一代,就對其親族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尤鳳翔在支持文教的同時又堅持世代經(jīng)商,此二者有何關(guān)聯(lián)呢?這就要從尤鳳翔的從兄弟尤鵬翔、長孫尤錫觀、侄孫尤鳴高說起。
首先,尤鵬翔能夠在清初文官俸祿不多的情況下,清正廉潔,很大程度上來自尤鳳翔的支持。民國《永春縣志》記載:尤錫觀“從祖鵬翔”[1],乾隆《永春州志》稱。
尤鵬翔,字克扶,永春人。敦倫尚力,潛心力學(xué)??滴跣劣吓e人,知長寧縣,琴鶴自隨,簿書自暇,以文課士,稱東粵仙吏,壽八十。[2]
尤鵬翔在康熙二十年辛酉科(1681)中舉。然而,《八旗通志》披露尤鵬翔終遭革職:“(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廣東巡撫蕭永藻)疏言開山掘礦,招集多人,群聚一方,良莠混雜。臣受事之初,再三飭禁,近有長寧縣匪徒,集眾私采,臣即飭惠潮道察究完結(jié),知縣尤鵬翔不先通報,請敕部議處,下部議,革鵬翔職?!盵8]尤鵬翔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擔(dān)任長寧縣知縣,雖如乾隆《永春州志》所載清正廉潔、重視文教,為地方名宦,實際上卻因未及時通報長寧挖礦聚集人員橫遭罷官。但是,尤鵬翔未及時上報長寧挖礦,則與尤鵬翔通過尤鳳翔經(jīng)商認(rèn)識到挖礦不易有關(guān)。
其次,尤錫觀依靠其家族經(jīng)商所得,使之在成為清官的基礎(chǔ)上,又成為名宦。乾隆《永春州志》記載。
調(diào)茌平,自捐廉銀千兩,以賑貧民,詳請疏浚管氏、趙牛二道古河,捐買麥米三百石,以建社倉,構(gòu)義學(xué),并墾久廢荒地,為師生比修脯、膏火之資,又創(chuàng)育嬰堂,建遂生堂,置義田二百余畝,凡有濟于民者,皆瘁心力為之。[2]
尤鳳翔積累的財富及其家族經(jīng)商所得,使尤錫觀既能為官清廉,又能捐俸賑災(zāi)。尤錫觀成為名宦,有助于獲得永春故里地方社會的關(guān)注,以及地方官府的支持,反過來又有利于其家族商貿(mào)的發(fā)展。
其三,尤鳴高深受尤鳳翔的影響,重視商業(yè)發(fā)展,成為四川名宦。尤鳳翔積極興建宗祠,資助族人,對宗族產(chǎn)生積極影響。雍正《四川通志》尤鳴高傳記載。
尤鳴高,福建閩縣人,由貢生,康熙四十三年知雅州,州當(dāng)西爐孔道,茶鹽商賈往來絡(luò)繹,鳴高嚴(yán)察吏胥,稅遵定額,商旅便之。[3]
尤鳴高的繼任姚銳“康熙四十四年,由梓潼縣升雅州知州”,尤鳴高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擔(dān)任雅州知州,其時是尤鳳翔晚年。尤鳳翔長期致力宗族建設(shè),由于尤鳳翔經(jīng)商,促使尤鳴高加深了對商貿(mào)的認(rèn)識。尤鳴高重視商貿(mào)發(fā)展,為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因此有“循吏”之稱。
民國《永春縣志》稱:“故永人言富者,并稱‘王、尤。而樹惠鄉(xiāng)閭歌誦不衰者,元會與錫觀父子也?!盵1]此“永人”指永春人。王廷聘、尤鳳翔家族并稱永春首富。然而,該志僅云尤元會、尤錫觀父子獲得世代歌頌,未溯及尤鳳翔。尤鳳翔墓志銘顯示,尤鳳翔因家貧而經(jīng)商,尤鳳翔實際上為其子孫積累大量財富,其子孫正是在尤鳳翔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壯大起來。尤鳳翔重視文教,積德行善,與王廷聘宗族聯(lián)姻,實則尤氏家風(fēng)傳承的關(guān)鍵人物。但是為何尤鳳翔聲名不如其子尤元會、孫尤錫觀呢?這就要從尤鳳翔與尤元會、尤錫觀的生平經(jīng)歷說起。尤鳳翔生前未做官,又因尤錫觀獲贈官職,未像尤元會一樣曾獲高官高其倬旌表,未像尤錫觀一般獲得“州牧杜公昌丁甚敬重之”[1]。杜昌丁作為首任永春知州,其追溯尤氏家族善舉源自尤元會的說法,對尤鳳翔的評價產(chǎn)生一定影響。
四、結(jié)語
綜其文獻(xiàn)述之,尤鳳翔雖未獲新舊志立傳,但在當(dāng)時以及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實乃閩商翹楚。尤鳳翔墓志銘雖是孤證,其真實性卻毋庸置疑,亟需結(jié)合文獻(xiàn)進(jìn)行文本分析,重建史實。尤鳳翔未獲方志立傳原因如下:首先,當(dāng)時重農(nóng)抑商思想之盛行,永春、泉州均以經(jīng)商聞名,卻較少為商人立傳,即使立傳也盡量隱藏其商人身份;其次,尤鳳翔若獲樹碑立傳,后世將按圖索驥,關(guān)注其財富由來,勢必提及其商賈身份,而其時商人即使致富,其社會身份仍然較低;再次,則因尤鳳翔后世子孫科甲聯(lián)翩,對尤鳳翔經(jīng)商致富往事有所回避。尤鳳翔其人崇文重教、樂善好施,后世子孫亦多杰出之輩。從其碑文不難析出,尤鳳翔崇文重教之因一方面出于“學(xué)而優(yōu)則仕”思想,尤鳳翔本是士林中人,對此深有體悟;另一方面,康熙盛世文臣武將盛行賦詩作文之氣。樂善好施之舉則基于自身社會責(zé)任感使然和名垂后世的意愿。
參考文獻(xiàn):
[1](民國)鄭松翹纂.永春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3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652、652、116、653、650、650、652-653、153、153、151、151、652、152-153、653、652、652、653、653.
[2](清)鄭一崧修.永春州志[M].刻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1787:73a、5b-6a、6b、13b-14a、42b、10a、48a、43a、50b、56a、44b、44a、44b、45a、9b、43a、6a、8a、7a-7b、9a、9b-10a、22a-22b、22b、22b-23a、73a、21a、20b、21a、43a、39a-39b、42b-43a.
[3](清)黃廷桂修.四川通志[M].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三·都會郡縣之屬抄本,1781:18a、18a-18b.
[4](清)郝玉麟修.福建通志[M].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三·都會郡縣之屬抄本,1780:58a.
[5](清)許锽修.招遠(yuǎn)縣續(xù)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4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490.
[6](清)賈懋功修.順昌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2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4:271.
[7]鄭超麟著.漳平文史資料20:髫齡雜憶(總20輯)[M].政協(xié)福建省漳平市委員會文史委編,2013:31.
[8](清)福隆安等續(xù)纂.欽定八旗通志(卷202)[M].抄本.欽定四庫全書:1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