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鵬 孫迎光
摘 要: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的資本有實物、勞動、總體(生產關系)三種形態(tài),因此造就了資本邏輯的強制性,資本及其意識形態(tài)成為資本邏輯開疆拓土的雙重保障。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對資本的深刻的辯證的認識使其具有超越資本邏輯、展開人的邏輯的能力。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與資本的關系幾度演變,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歷史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資本實施的一系列有效舉措,為我們揭示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掌控資本邏輯必須堅持以下四個方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關鍵詞:資本;意識形態(tài);現(xiàn)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總體性研究”(18BKS152);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馬克思總體性思想視域中的德育”(2017SJBFDY520)。
[中圖分類號] A81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1)005-0031-011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05.00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是資本開啟了現(xiàn)代文明并支配著現(xiàn)代社會的運行,資本是現(xiàn)代社會中“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我們的時代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雖相差將近二百年,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我們同樣在這一“特殊的以太”的包圍之中,“毒疫苗”等惡性事件正是資本對一部分人的意識形態(tài)深刻影響的表現(xiàn)。因此,加強意識形態(tài)與資本之間關系演變的研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與資本之間保持良性的互動關系有重要意義。
一、資本與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分析
厘清馬克思主義語境中資本和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內涵是了解二者相互作用方式的邏輯起點,而分析二者相互作用方式則至少要回答資本如何支配意識形態(tài)、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如何服務于資本兩個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語境中資本的三種形態(tài)
馬克思通過對西方古典經濟學的繼承和批判,對資本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資本有實物、勞動、總體三種形態(tài)。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首先指出,資本是“由各種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組成的”[1]339,其用途是“用于生產新的原料、新的勞動工具和新的生活資料”[1]339,不僅明確了資本所包含的各種實物形態(tài),而且指出了實物成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用于生產新的東西。而以實物形態(tài)存在的資本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是積累起來的、過去的勞動產物,因此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的積累起來的勞動就是資本”[1]339,指出了資本的勞動形態(tài),并揭示出勞動成為資本的關鍵“在于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并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1]342?!靶隆钡挠猛竞汀靶隆鄙a的手段則標志著“新”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社會關系,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正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生產、積累、再生產的,實物、勞動都必須放置在一定的關系中才能被稱之為資本。因此,馬克思最終揭示出:“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資本不僅是若干物質產品的總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換價值、若干社會量的總和?!盵1]34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是資本的總體形態(tài)。綜上所述,馬克思對資本的認識從具體的物延伸到了抽象的勞動和生產關系,較之將資本等同于實物或金錢的流俗的認識更為深刻,為準確理解資本與意識形態(tài)相互作用的路徑提供依據(jù)。
(二)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及其特征
與對資本的認識一樣,人們對意識形態(tài)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直觀的表面——認為意識形態(tài)受宗教、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這種認識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應有的深度。馬克思指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盵1]178可見,決定一種意識形態(tài)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在于持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是統(tǒng)治階級,階級性是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屬性。統(tǒng)治階級不僅掌管著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分配,也掌管著精神的生產和分配,或者更確切地說,正是統(tǒng)治階級掌管著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分配,進而才能掌管精神的生產和分配。不僅如此,統(tǒng)治階級中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分工,使得一部分人以這個階級的思想家的身份存在,“他們把編造這一階級關于自身的幻想當作主要的謀生之道”[1]179,進而維護其統(tǒng)治。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家阿爾都塞提出了“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理論,認為統(tǒng)治階級通過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會、傳媒、文化等國家機器生產并宣揚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并對個體進行體制化規(guī)訓,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性走向了國家性,正是統(tǒng)治階級掌管精神生產和分配的表現(xiàn)。瑟伯恩則進一步提出“位置—歷史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這一理論描繪出了意識形態(tài)在空間和時間中發(fā)展的四維動態(tài)圖景,指出了意識形態(tài)的地域性、歷史性。意識形態(tài)作為統(tǒng)治階級思想的整體呈現(xiàn),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首先表現(xiàn)在地域上的穩(wěn)定:在同一地域中,即便舊統(tǒng)治階級被新統(tǒng)治階級取代,舊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仍將持續(xù);此外,意識形態(tài)還具有實踐性、排他性。實踐性是指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與發(fā)展建立在人們實踐的基礎上,并且對實踐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既可以促進實踐的進步,也可以阻礙實踐的進步;隨著人類實踐的發(fā)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意識形態(tài)也會隨之革新。排他性是指一旦一個階級形成其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就很難再接受另外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如果這種意識形態(tài)不具備自我革新的性質,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這種意識形態(tài)及其階級終將會被淘汰。
(三)資本如何支配意識形態(tài)
馬克思根據(jù)人的勞動及其生存狀況將人類歷史發(fā)展分為人的依賴階段、物的依賴階段和全面發(fā)展階段,勾畫出了人在前資本時期、資本時期、后資本時期的不同生存狀況。在資本產生前,人受人的支配,物還不具有支配人的力量,人與人的關系沒有全面物化;資本產生后,人受物的支配,這一改變正是資本邏輯的產物。所謂資本邏輯,就是資本利用雇傭勞動攫取最大的剩余價值,實現(xiàn)自身無限增殖的邏輯。這一邏輯開啟了物支配人的歷史: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資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資本,其投入生產的依據(jù)并不是憑借其個人意志,而是根據(jù)其占有的物;勞動者勞動也不是憑借其個人意志,而是物把勞動者當作“酵母”,物成為吸吮勞動者勞動的手段。隨著這種生產的不斷發(fā)展,資本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不斷增大,競爭隨之加劇。資本家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只能采取分工、更新機器、大規(guī)模勞動等方式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是“分工必然引起更進一步的分工,機器的采用必然引起機器的更廣泛的采用,大規(guī)模的勞動必然要引起更大規(guī)模的勞動”[1]354,因此無論資本家如何掙扎,競爭必然使商品價格和商品生產費用趨于一致,“這個規(guī)律不讓資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耳邊催促說:前進!前進!”[1]354同時,由于生產方式的不斷革新、分工的不斷推進,勞動者的勞動技能也越來越易于掌握,“勞動越是不能給人以樂趣,越是令人生厭,競爭也就越激烈,工資也就越減少”[1]354。資本家和勞動者都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泥潭,“要是資本不最大限度地展開自己的活動,它就經不住其他資本的競爭……總之,卷入競爭爭斗的人,如果不全力以赴,不放棄一切真正人的目的,就經不住這種斗爭”[1]38。在這種強力的物的支配之下,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淪為資本邏輯的服務員。
(四)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如何服務于資本邏輯
馬克思指出,生產條件的再生產至少包括兩個必要條件,即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現(xiàn)存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則肩負起“現(xiàn)存生產關系的再生產”的任務,即對現(xiàn)存秩序的規(guī)則附以人身屈從的再生產、工人們對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的歸順心理的再生產,以及一種剝削和壓迫的代理人恰如其分地操縱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的能力的再生產。因為資本需要大量勞動者,因此資產階級主張“自由”,好讓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而自由地向他們出賣勞動;因為資本要參與或掌握物質資源的分配權,因此資產階級要求“民主”;因為資本要將這一參與權得到持久的、穩(wěn)定的保障,因此資產階級就宣揚人民有參與立法的權利;因為資本增值要通過大規(guī)模的交換才能使剩余價值流入資本家的口袋,因此資本要求“公平”的交易;因為資本要刺激人們的消費,因此資本要求“創(chuàng)新”,而科學技術總是能生產出能勾起人購買欲望的商品;因為資本要突破宗教的束縛,因此他們弘揚“個人主義”;因為資本需要更多的原料和更大的市場,進而維護其自身統(tǒng)治,因此資本就會不惜一切代價發(fā)動戰(zhàn)爭(包括貿易戰(zhàn))。只不過,資本邏輯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fā)展及其“美好”現(xiàn)狀掩蓋了其“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本來面目,不明所以的人們沉浸在資本營造出的虛假的“自由”“民主”“公平”之中,誤以為是這些意識形態(tài)在統(tǒng)治著、引領著他們在前進。其實,這只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慣用的伎倆——“把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同進行統(tǒng)治的個人分割開來,主要是同生產方式的一定階段所產生的各種關系分割開來,并由此得出結論說,歷史上始終是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1]181。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的假象掩蓋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真相。以美國為例,如果說奧巴馬等執(zhí)政期間尚有資產階級政客的面具遮掩了資本邏輯的黑暗面,那么特朗普這一資本家執(zhí)政后,資本的黑暗面則暴露無遺——資本增值第一位,而人則成為資本邏輯的附屬品——無論疫情如何嚴重,仍堅持復工。種族歧視、張口就來的謊言、死于疫情人數(shù)的攀升、連續(xù) “退群”、打壓他國公司等一系列唯利是圖的事實,揭露了資本主義苦心經營的“自由”“民主”“公平”的虛假性。縱然如此,只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存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就仍然可以存在下去。
二、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馬克思主義與資本關系的演變
馬克思主義作為資本的發(fā)現(xiàn)者,既對資本的劣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又對資本帶來的發(fā)展予以肯定。馬克思一方面指出,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另一方面又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405這種對資本二重性的深刻認識,使得馬克思主義既對資本之惡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又提出“利用資本消滅資本”的主張。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與資本的關系不斷演變,對我國的歷史發(fā)展走向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新舊意識形態(tài)的角力階段
1921年,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和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由于軍閥混戰(zhàn)、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影響,國內資本的發(fā)展基本處于停滯甚至倒退狀態(tài)。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是由于舊意識形態(tài)下形成的思維方式一時難以破除,因此出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運用,導致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行。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部分國人之思維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尚停留在表層,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沒有成為人們認識問題的方法,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將一切都納入政治的范疇,“無論人們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表現(xiàn)出無知或有知、漠然或感興趣、偏見或認同、反感或好感,都被視為一種‘政治表現(xiàn)”[2]。在此境遇之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yè)待興”[3],因此,必須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必須“解放思想”?!秾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順勢而出,并引發(fā)全國范圍內的真理檢驗標準的大討論?!霸卩囆∑酵绢I導下和老一輩革命家支持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3],為黨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提供了思想保障,為“改革開放”的開展和資本的運用確立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保障。
(二)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資本對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影響階段
一旦我們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去觀照世界、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就會發(fā)現(xiàn)資本開啟了世界歷史,人類社會進入了資本時代,資本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不會滅亡,消滅資本需要利用資本的自反性,因此,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不能不發(fā)揮資本的作用。作出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正是基于對以上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潮流的深刻把握。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首先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解決了姓“資”姓“社”的爭論,而后逐步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發(fā)展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外來資本的方式,使我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取得了全方位的巨大成就,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資本的態(tài)度逐漸轉變。但是資本之光不只帶來“光明”,還有“陰暗”?!豆伯a黨宣言》中這樣說道:“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yè)的神圣光環(huán)。它把醫(y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1]403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將近200年,但是其中的境況在今天仍在繼續(xù)。改革開放后,一方面我國過于追求經濟上的發(fā)展,缺乏對資本的管控和引導,另一方面無任何可以借鑒的經驗,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從而導致資本陰暗一面的屬性暴露無遺。資本邏輯下所產生的意識形態(tài)大大刺激了人們的物欲和金錢欲,人們的崇拜對象不再是戰(zhàn)爭時期的英雄、階級斗爭時期的政治明星、國家建設時期的人民公仆,而是商界的成功人士。一部分人對幸福的感受也越來越維系于物質,因而會為了金錢鋌而走險。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一階段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不斷滲透,對部分國人意識形態(tài)產生了巨大影響,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盛行,腐敗問題、房地產熱、股市泡沫、歪曲歷史、抹黑英雄、“呲必中國”等問題嚴重,意識形態(tài)亟待糾正。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資本的總結與反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資本做出了全面的總結和反思,既肯定了走運用資本的道路,又強調要引導資本服務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尤其對資本對各個領域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了及時糾正。
1.經濟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fā)揮了資本的巨大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資本邏輯展開后的必然的連鎖反應:市場飽和及產能過剩,進而供需關系失衡和消費低迷,經濟發(fā)展從高速發(fā)展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tài)”。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均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保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強調黨對國有企業(yè)的領導,堅持國有資本的社會主義方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繼續(xù)運用資本的力量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強調發(fā)揮政府調控作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fā)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4],防止政治權力和行政資源與經濟利益和市場行為相互勾結滋生腐敗;針對房地產熱,提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4]理念,遏制了高速增長的房價;針對金融市場的泡沫和混亂,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職,查處了一批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的圍堵,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乃至全球經濟都帶來了生機。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實際出發(fā),指出了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因此要著力解決好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大舉措,為運用資本、引導資本提供了根本遵循。
2.政治建設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建設。針對黨內出現(xiàn)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同志忽視政治、淡化政治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仍然奉行潛規(guī)則、把商品交換原則運用到黨內?!盵5]這種商品交換原則的運用正是資本所帶來的物化意識的體現(xiàn),“正像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地在更高的階段上從經濟方面生產和再生產自身一樣,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識里。”[6]前文曾指出,思維具有遮蔽性,物化意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使人們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1]403。這種思維方式割裂了黨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沖淡了黨員干部對黨的意識、黨員的意識,導致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針對這種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先后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主題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一系列學習教育工作,出臺了“八項規(guī)定”,提出了“反腐敗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實施了巡視工作制度等措施,就是為了糾正黨員干部由錯誤思潮所引發(fā)的問題,筑起抵御資本侵蝕的防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7],為實現(xiàn)“發(fā)展”這個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供政治保障。
3.文化建設方面
當今中國文化是一個文化集合體,其中既包括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近代反帝反封建斗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包括資本邏輯展開所帶來的現(xiàn)代文化以及對現(xiàn)代文化進行批判的后現(xiàn)代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傳統(tǒng)文化的約束力在資本的沖擊下逐漸失效,革命文化在新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效力也大大減弱,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尚處于建設當中,現(xiàn)代文化依附于資本邏輯的強大力量之上對國人思維產生深刻的影響。一方面,資本通過宗教滲透、扭曲篡改歷史、辱沒英雄等手段大力宣揚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個人主義等資本思維方式;另一方面,資本也帶來了與之發(fā)展相適配的文化系統(tǒng),社會文化由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化文化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深入人心,尤其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極大地振奮和凝聚了黨心、軍心和民心,更加堅定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正是建立現(xiàn)代社會的必然要求;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就是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己的新文化;提出“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體制機制”[7],以改變文化創(chuàng)作越來越商品化的傾向。
4.社會建設方面
縱觀我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過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提出是意識形態(tài)不斷對現(xiàn)實總結反思的必然結果。在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造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對民族自身產生了戕害效應,所以新思維以救亡圖存為主要宗旨,社會建設表現(xiàn)為對國家制度的改良和探索、實業(yè)救國等方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意識形態(tài)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和運用,社會建設就表現(xiàn)為計劃經濟體制;意識形態(tài)以階級斗爭為綱,社會建設就會停滯甚至倒退;改革開放后意識形態(tài)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建設就表現(xiàn)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和市場經濟體制相適配的政治、文化等建設。經過改革開放40年間對資本力量的運用,物質文明已經極大豐富,我們黨又準確地把握住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新矛盾要求在資本的運用上進行調整,保留好的方面,改善差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大顯著優(yōu)勢”,在本研究的意義上說,正是意識形態(tài)對資本及自身的全面總結和反思。
5.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
丹尼爾·科爾曼指出:“工業(yè)化以前的社會一般重視廣義的生命,包括社群及其自然環(huán)境的存續(xù),這一寬泛的價值觀限制了技術的發(fā)展?!盵8]但是人類文明進入工業(yè)社會后,資本邏輯掌控一切,社群及其自然環(huán)境的續(xù)存不再是技術考慮的重點,是否有利于資本快速增殖取而代之,原有的束縛技術發(fā)展的文化和思維被逐步消解。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開始凌駕于自然之上,自然成為有待開采的礦藏,淪為資本增值的原材料。原材料在被提取有用的材料后成了廢料、廢水、廢氣,造成了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和生存危機。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4]等論斷,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制度,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wèi)戰(zhàn),完成生態(tài)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zhèn)開發(fā)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以遏制資本無限地侵蝕自然。
三、新時代如何保持意識形態(tài)對資本的科學認識和運用
綜上,自資本開啟現(xiàn)代文明以來,資本邏輯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成為國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之中,確保意識形態(tài)對資本的科學認識和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誕生前,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列強的入侵和社會的落后,國人不得不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但是在眾多救亡圖存的努力嘗試中,只有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成功,而成功的關鍵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盧卡奇指出,馬克思主義開啟了廣大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這種階級意識不是個別無產者或群體意義上的心理意識,而是變成無產階級整體對階級歷史地位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并且認識到“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1]172,必須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才能勝利。經過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探索,中國共產黨回歸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統(tǒng),“它不是對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圣書的注解。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tǒng)僅僅指方法。它是這樣一種科學的信念,即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只能按其創(chuàng)始人奠定的方向發(fā)展、擴大和深化”[6]49。經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為資本力量的運用者和反思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奠定基礎。綜上,中國共產黨不僅具備改變原有落后意識形態(tài)的經濟基礎的物質力量,同時也具備與資本相抗衡的精神力量,因此,“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7],而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則務必讓黨對自身的階級意識保持清醒,這是我們黨掌控資本的力量源泉。
(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實踐
首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的辯證觀,在總結中國近現(xiàn)代史發(fā)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當下資本帶來的國內外復雜局面出發(f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如何運用資本做出了準確判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肯定了改革開放后資本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貢獻,指出了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仍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繼續(xù)堅持改革開放,繼續(xù)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資本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對資本邏輯帶來的弊端予以糾正,對資本的發(fā)展施加管控,提出了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形成新的開放格局、金融去杠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應對措施,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這一根本保障。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黨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極端重要這一論斷,指出了意識形態(tài)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重大問題,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作出了符合時代特征的歷史定位。再次,在事關經濟發(fā)展和資本的運用的理論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國外特別是西方經濟學,我們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對其中反映資本主義制度屬性、價值觀念的內容,對其中具有西方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內容,不能照抄照搬”[9],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之路指明了方向。最后,最根本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4],這種與時俱進、自我更新的自覺性,使其具備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使之成為時代的真理。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和諧和人民的幸福,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立場,國家站在資本的立場上,為資本服務,其結果必然是資本主義,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才可能是堅持社會主義。”[10]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4]。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包括“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眱煞矫鎯热?。如果說共同富裕是指人身之外的物質保障,那么人的全面發(fā)展則是讓人成為人而非成為被擺布、被操縱的物。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人的主體性被湮滅,而人的主體性的確立則通過發(fā)現(xiàn)社會是人之間關系的集合體而非物之間關系的集合體并對其反思和控制而達成,這就需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的頭腦,讓人意識到其自身處于資本開啟的現(xiàn)代性之中,進而保持對資本的客觀理性的認識,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運用資本邏輯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盵1]9因此,重點在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讓馬克思主義從一種執(zhí)政黨的思想,成為黨員和人民共同的文化,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才能影響其行為,“否則‘掌握群眾只能成為一句空話。群眾就會受完全不同的力量驅使,去追求完全不同的目的”[7]。
(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如果說前三點分別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依靠誰領導、用什么思想指導和為了誰建設三個問題,那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是解決如何建設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fā)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之所以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我們的制度優(yōu)越性,有效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資本的發(fā)展提供了既定框架,這對資本邏輯的展開限度作出了規(guī)定,資本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的全面發(fā)展才是目的,而且這種制度框架為調和資本的根本矛盾提供保障。馬克思認為:“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fā)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fā)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盵11]因此,我們總是能夠看到事物(包括其自身)的全部發(fā)展路徑,能夠對實踐和思想不斷總結、批判、優(yōu)化,并且對未來的發(fā)展做出預判,這正是意識形態(tài)的能動作用的體現(xiàn)。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以決定的方式固定下來,正是基于我們黨對以往社會建設和治理的回顧與總結。在以往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的建設總是會被各種因素干擾,嚴重時會出現(xiàn)激進或倒退情況。直面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需要解決新的社會矛盾,因此需要將正確的做法制度化并不斷完善之,以防止社會發(fā)展偏離正確的方向。
當前,正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jié)點,“國際局勢‘東升西降的歷史大勢日趨明顯,但‘西強我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將矛頭指向我國,企圖通過新一輪的‘和平演變瓦解我國”[12]。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用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筑牢意識形態(tài)防線,自覺抵御資本及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侵襲。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孫迎光.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種形態(tài)[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24-27+89.
[3]?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02).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7(001).
[5]? 習近平.增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J].求是,2019(14):4-9.
[6]? 格奧爾格·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61.
[7]?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19-10-3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31/c_1125178024.htm
[8]? ?科爾曼.生態(tài)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M].梅俊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32.
[9]? 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J].求是,2020(16):4-7.
[10]? 孫承叔.中國道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重心的第二次轉向[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1):167-173.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12]? 馬丙合,商愛玲.中美意識形態(tài)交鋒:焦點、本質規(guī)律及應對策略[J].重慶社會科學,2021(3):104-116.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capital
Chen Dapeng1? ? Sun Yingguang2
(1.School of Thing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2.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In Marxism, capital has three forms: physical object, labor and totality (production relation), which thus contributes to the mandatory capital logic. Capital and its ideology have become the double guarantee for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 logic. As an ideology for the proletariat, Marxism's profound and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of capital makes it capable of surpassing the capital logic and expanding the logic of human beings. Ever since Marx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nd capital has evolved several times, which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our countrys historical process. Since the Party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in the target of capital, which reveals for u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way of controlling capital logic must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putting people at the center and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apital;ideology; modernit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