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微雅
【摘 要】 史鐵生是中國當代作家中最具哲思氣質(zhì)的一位,這離不開他對死亡問題的不懈思考。通過閱讀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死亡”的思考經(jīng)歷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從最初不堪忍受殘疾之軀尋求自殺,到明白了“過程即目的”后對死亡的戰(zhàn)勝,最后從終極角度看待生死時對死亡的超越。他對死亡的理解最終上升到了一個哲學高度,這是一種生命啟發(fā),為個體生命意義的探尋提供了路徑,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智慧。
【關(guān)鍵詞】 史鐵生;死亡;自殺;過程;靈魂
【中圖分類號】 I20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1)03-0082-03
死亡,歷來是一個沉重且容易逃避的問題,但在史鐵生作品中,我們卻隨處可與死亡碰面。雙腿殘疾的事實為他關(guān)上了一扇門,卻也為他思考死亡打開了一扇窗。通過閱讀作品,可以窺見他對死亡的理解呈現(xiàn)出的一個變化過程,即思考死亡問題的三個階段。首先,風華正茂的年紀雙腿殘疾,這一殘酷現(xiàn)實澆滅了他對青春本該有的激情,此時,死亡對他充滿了魅惑,自殺成為幫助他逃離窘境的救命稻草。之后,明白了死亡是一件必然事件,開始放棄自殺,為活著找尋理由,“過程即目的”的頓悟幫助他戰(zhàn)勝了死亡。最后,他從肉體的死亡開始思考靈魂的存在,并且在對個體的死亡和生命整體的永恒中,他了悟了生死同一的道理,自此完成了對死亡的超越。本文將從三個部分來分析史鐵生對死亡問題的理解,從“渴求”死亡到“戰(zhàn)勝”死亡,最終“超越”死亡,這一思考過程為個體生命意義的探尋扣開門扉。
一、“渴求”死亡
面對神秘的死亡世界,求生畏死是人之本能。但史鐵生卻向死亡拋出了橄欖枝,如此反常態(tài)現(xiàn)象并非無來由。韶華之年雙腿殘廢,其生存窘境在作品中隨處可見?;畹孟衿胀ㄈ艘粯拥钠椒苍竿麑τ谒麉s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理想和現(xiàn)實的鴻溝折射出的是殘疾人生存的荒誕,像極了幽靈般的異類,與現(xiàn)實人間格格不入,此中的抽離感和撕裂感難以言喻,“他像一個鬼魂窺視著人間,不僅是羨慕,簡直就是嫉妒?!眰€體存活于世間,需從群體中得到認可與尊重,就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而在史鐵生看來,社會群體對殘疾人卻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歧視。身陷殘疾之囹圄,得到的多是家人小心翼翼的帶著防備的關(guān)心和愛護,親人這種潛意識的戒備分明是將殘疾之人拋擲于家庭之外。出入社會,招工人員戴著有色眼鏡仔細端量,就像挑選良種牲畜,時不時地翻翻白眼。愛與被愛本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與自由,但卻無形中將殘疾人排除在外。大家在一起互相開著愛情方面的玩笑,但對殘疾人的戀愛都保持沉默,“這沉默像是否決,像是疑慮,像是哀悼。”全社會這種無來由的歧視無疑加重了殘疾個體內(nèi)心的痛苦和憤怒。作為殘疾群體一員的史鐵生,絕望亦是雙重的,一方面他渴望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卻不能夠,另一方面他不愿遭受全社會對待殘疾人的非人待遇卻也不能夠。
盡管死足以讓人恐懼,但對于無時無刻不在忍受身體與精神雙重折磨的殘疾個體來說,死亡卻也是一種解脫。這正解釋了“社會集體性越弱的人,越容易產(chǎn)生自殺傾向”的現(xiàn)象,而在雙腿殘廢又滿遭社會嫌棄的史鐵生那里,自殺簡直就是一種福音。正因為生之艱難,滿腦子感受到的都是生的絕望,所以才要借助自殺來拯救自己。死亡對殘疾個體充滿了誘惑,以至于整日千方百計地惦記著各樣的死亡方法。在史鐵生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殘疾主體對死亡懷有的強烈訴求。小說《夏天的玫瑰》,講述了一對夫婦為新生嬰兒的殘疾苦惱之時,一位老人勸說放棄救助。“誰舍得自己的孩子呢?可舍不得他,是為了讓他來受罪嗎?讓人看不起?”老人面對殘疾放棄生命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不得不說這與作者對死亡的思考相關(guān)。無獨有偶,《山頂上的傳說》講述了一個瘸腿的小伙子追求真愛,遭致女孩父母的反對未能終成眷屬,這無望的現(xiàn)實逼迫他借助自殺解放自己。自殺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方式,當個體不堪生之困擾時,并不能排除這種處理方式。從史鐵生急欲投入死亡懷抱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他不堪其辱的悲慘生活,而死亡成為其救星。他對死的渴求,幾乎全部的動因都在于想借助自殺徹底擺脫生之煎熬。此時的史鐵生并未理性地思考生為何物,死亦為何物,只是因為生之艱難便急欲把自己的生命推向另一個極端。死亡的全部意義對于此階段的他來說就是幫助他一勞永逸地跨越生而為人的全部艱難,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避和對生命本身的不尊重。從很多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此時的史鐵生對自殺和死亡的青睞,但并未代表其對死亡的全部理解,因為他對死亡的思考沒有停止。
二、“戰(zhàn)勝”死亡
克爾凱郭爾說,“真正的絕望有兩種:一是因不愿做他自己而絕望,二是因要做他自己而絕望”。不堪忍受活著的艱難卻還有擁抱死亡的權(quán)利,這對殘疾個體是一種欣喜,對于史鐵生亦然。盡管他嘗試過多種方法投奔死亡,但終究無果。在他看來,死期得以延緩的不是對生命的眷念,而恰恰是走向死亡之旅的耽擱。從作品中可以窺見,導致死期延緩的正是他明白了死亡的必然性。死亡并非是可以選擇的事情,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每個人的生命自誕生起,便只有一條歸路,那就是去往死亡的路上。當他領(lǐng)悟到死亡必然性時,便說明死亡對他的魅惑發(fā)生了動搖,這在其小說中多有體現(xiàn)。《對話四則·關(guān)于死》中寫道,自己第一次放棄終日盤旋于腦海中的自殺念頭,是聽了卓別林的勸。卓別林在主演的電影《城市之光》中勸慰渴望自殺的女主角,“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對死亡之必然性的理解,猶如當頭棒喝,協(xié)助史鐵生對生活重新洗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事實不得不說讓殘疾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帝的公平,這一不爭的事實得以讓他對死亡意義的探尋產(chǎn)生了一種全新的思考維度?!秮淼饺碎g》中的父母雖對身患侏儒癥的孩子的未來充滿憂慮,卻決心陪伴他一起去扛人生的坎坷。小說中父母對殘疾生命的理解與包容,不得不說體現(xiàn)了史鐵生面對自身殘疾時態(tài)度發(fā)生的轉(zhuǎn)變。史鐵生對死亡態(tài)度的這一轉(zhuǎn)變,從另一個側(cè)面說明他領(lǐng)悟了生活磨難的意義。他把短跑名將劉易斯看作最幸福的人,但是劉易斯在漢城奧運會上慘敗痛苦不堪,這讓他明白了并沒有絕對的苦難和幸福,幸福需要苦難來做陪襯,生命亦需要死亡作為坐標。
當史鐵生理解了死亡的必然性后,這是從理智上接受了死亡,但當死亡徹底失去個體生之艱難希求逃避的避風港作用之時,是明白了“過程即目的”。在史鐵生看來,死亡的必然性會將一切目的都變成虛無,一個人究其一生,唯有一個過程,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體現(xiàn)于此。小說《命若琴弦》中,老瞎子的師傅臨終前告訴他一個秘方,只要彈斷一千根琴弦雙眼就能復明,但最后卻發(fā)現(xiàn)藥方是一張白紙。當復明的心愿幻為泡影時,讓他懷念的卻是為此目標翻山越嶺的過程,正是這一路為目標付諸的所有辛勞,讓他的生命變得豐盈。這就是史鐵生“過程”論的重要內(nèi)涵,目的雖是虛空,卻能給人以方向指引,否則人生就如拉不緊的琴弦,談何過程的精彩。但“目的”存在的意義并非為了實現(xiàn)目的本身,因為死亡的必然性會消解一切的目的,但是過程無法被剝奪與改變,“死神也無法將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一個不精彩的過程?!蹦康闹源嬖?,其超越本身實現(xiàn)以外的最大價值就是為“過程”確定一個方向,為的是創(chuàng)造精彩的人生過程。而人活著的意義就在過程中呈現(xiàn),這過程本身就是意義之所在。史鐵生雙腿癱瘓四十年,常年遭受病痛折磨,但卻未被打敗,他理解了磨難存在的意義,“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辈粚幬ㄊ?,他在與磨難抗爭的過程中,體悟到了人的精神?!盎闹嚒⑾M退劳鲈谶@場游戲中角逐爭斗,”在這角斗的過程中,“我”才能體會到為人的尊嚴,并且享受驚險與悲歡,從而實現(xiàn)“我”的意義。他將人的命運比作西諸弗斯式的徒勞,所強調(diào)的就是要在這荒誕的過程中尋求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說史鐵生戰(zhàn)勝了自殺,成功實現(xiàn)了對死亡的突圍。
三、“超越”死亡
叔本華說:“絕大部分的死亡恐懼不外是基于‘自我已消失,而世界依然存在?!边@種死亡恐懼本就是一種在自身有限的生命與外在無限時間對比中所產(chǎn)生的惶惶不安和局促感。當史鐵生了悟了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的精彩時,可以說他為自己的人生重新找到了標桿,這就是他雖身受殘疾病痛的折磨卻依然能笑對人生,正是自身的殘疾促進了他對死亡更深層次的理解。死亡對于之前的他來說具有一種借以逃避生活艱難的魔力,那么此時死亡對他的魅力就是站在生命的更高層次上對死亡的欣賞和超越。在史鐵生看來,“靈魂不死”是一個不太可能被證偽的命題,也就是有理由相信靈魂的永恒存在。他對死亡的思考同柏拉圖相似,抱有一種樂觀的希望,主張靈魂的永在。但柏拉圖所謂的靈魂指的是客觀理式,而史鐵生更多是指人的精神,它強調(diào)的是一種向上的生命態(tài)度,所追求的是生命的延展度和向縱深方向的開掘。小說《我的丁一之旅》中的靈魂“我”,不拘于形形色色的肉體,隨著此肉體的破滅,靈魂攜帶著消息進入下一個肉身中傳遞。而棲息于肉身的思想、情感、心緒,就是人的精神的一種顯現(xiàn),這種精神本身不會隨著它所棲居之肉身的死亡而死亡。這也就是叔本華的“意志不滅”,個體的生命注定會走向死亡,但這并不觸犯生命意志?!笆疯F生的生命哲學,有一個思想基點,那就是‘我與‘世界的現(xiàn)象學?!彼麑λ劳鰡栴}的思考亦是如此,認為人是廣闊宇宙的一份子,個體生命會消失,但是宇宙生命卻生生不息。當個體生命置于宇宙更大范圍中時,個體得到的是一種聯(lián)通的狀態(tài),是跨越“此在”和“彼在”的橋梁。對于整個宇宙來說,“生命”是綿綿無絕期的,這里不只是說攜帶個體生命訊息的靈魂會停留在其他肉體身上,更多指的是在更大的視域下看到了此一個體死亡和另一個體重生幾乎同時發(fā)生,數(shù)不盡的死亡,又有數(shù)不盡的再生,生與死共同構(gòu)建成了生命,生命這個過程不會窮盡。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史鐵生領(lǐng)悟了“生死齊一”的內(nèi)涵,生死并非絕對涇渭分明,而是生死相繼,“生死同狀”。至此,史鐵生完成了對死亡的超越,也正是如此他才可能以一種平靜超然的態(tài)度去欣賞死亡。
他將《再別康橋》中的一句話作為座右銘,“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很好地體現(xiàn)了史鐵生面對生命的誕生與逝去所持有的那種超然心態(tài)。此階段,死亡對他來說同生命一樣,亦是一個美妙的事物,他能夠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欣賞死亡,不得不說這是史鐵生從另外的層次上對死亡的超越。他在《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中,細致地描寫了一位女醫(yī)生的死亡,涌現(xiàn)于作者筆端的不是自殺的恐怖與猙獰,而將她的赴死之旅描繪成了一支優(yōu)美的舞蹈?!八纳眢w緩緩旋轉(zhuǎn),旋轉(zhuǎn)進幽暗……幽暗與清明之間她的長發(fā)鋪開蕩散。”不管是美麗女醫(yī)生的死亡,還是《務(wù)虛筆記》里女教師的死亡,她們在死亡面前全都表現(xiàn)得氣定神閑,將自己梳妝打扮整齊,就像是去赴宴一般,亦或是牽手一場旅行。這種超乎常人的態(tài)度,正是史鐵生匍匐生命邊緣很多年卻從未放棄對生命與死亡意義的思索和追求。此時死亡對于史鐵生也許仍然有誘惑,但是這種誘惑已然完全不同于前面階段。此時,死亡之于他是一種美好的事物,他滿心雀躍地描寫死亡展現(xiàn)的是對死亡本身的尊重和對生命的一種贊美?!皬奈聪瘳F(xiàn)在這樣,想到死竟生出絲絲縷縷的柔情?!泵鎸λ劳龅妮p松安泰是他對生命的一種致敬,生如寄,死如歸,在史鐵生這里,死亡也同樣能讓人獲得一種心靈的慰藉。正是史鐵生對死亡問題的通透思考,才讓我們有幸看到死神來臨之時他心中的寧靜與嘴角的微笑。
四、結(jié)語
正值弱冠之年,雙腿癱瘓的事實給史鐵生的身心帶來了不盡的痛楚,但是殘疾也為他較早地思考死亡提供了一個契機。從不堪忍受生之嚴峻表現(xiàn)出對死亡的“渴求”,到明白了死的必然性后將生命的意義導向過程時對死亡的“戰(zhàn)勝”,到最后從終極角度看待個體生死時對死亡的“超越”。在史鐵生這里,從未停止過對死亡問題的思考,可以說他對死亡的哲學思考是一種生命啟發(fā),它為個體生命的探尋提供路徑,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史鐵生.山頂上的傳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肖百容.死亡之真:論史鐵生創(chuàng)作的死亡主題[J].中國文學研究,2004(2):84-87.
[3]史鐵生.史鐵生作品集2[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宋勇毅,姚曉華.死亡論[M].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8.
[5]索倫·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M].張祥龍,王建軍,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
[6]史鐵生.務(wù)虛筆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7]史鐵生.史鐵生全集[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
[8]史鐵生.病隙碎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沈毅.生命的動力意義:論死亡恐懼[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10]李德南.面對根本困境發(fā)問的生命哲學:再讀史鐵生[J].南方文壇,2017(4):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