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華
張大群
南昌大學
【提 要】和學術論文引言等其它部分的研究相比,語言學界對于學術論文討論部分的關注明顯不足。討論次語類涉及作者聲音和諸多學術同行聲音,因此聚焦聲音關聯(lián)的介入系統(tǒng)可以為學術論文討論部分的修辭分析提供一個較為理想的框架。本文基于評價理論的介入系統(tǒng),結合語步分析,使用UAM語料庫工具,全面考察20篇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的討論部分,探究介入資源在討論部分各語步的分布情況和修辭策略。研究表明,各語步介入資源使用分布會受到語篇修辭目標的影響,即使同類介入資源在不同語步中達到的修辭效果也有所不同。該研究揭示了討論部分各語步介入資源分布與語篇修辭目標的潛在關系,深化了討論次語類的人際研究,同時可以為學術論文討論部分的寫作和教學提供借鑒。
學術論文已脫離客觀表征外部現(xiàn)實和陳述“冰冷硬事實”(cold hard facts)(Bernhardt 1985:163)等傳統(tǒng)標簽,不再局限于中立、去情感化(depersonalized)報道和建構事實信息。學術寫作更是一種社會構建過程,需借助大量人際互動資源開啟評價和對話空間,促使學術話語社團成員共同參與語篇構建,最大程度達成修辭說服目的。目前為止,學術語篇中人際研究已從不同方面展開,其中涵蓋情態(tài)、言據(jù)性和自我呈現(xiàn)等立場表達資源(Li&Wharton 2012;Hu&Wang 2014;吳格奇2013;高霞2020)。還有研究從評價理論入手,探討了學術語篇的評價資源配置(Hood 2004,2006,2010;Swain 2009;Derewianka 2009;Lee 2015;Loi,Lim&Wharton 2016;Xie 2016;Xu&Nesi 2019;張滟2008;徐玉臣2009;曹軍、王俊菊2008;姚銀燕、陳曉燕2012)。然而,這些研究主要探討作者主體立場表達和身份構建,對于除作者立場和身份之外的語篇聲音及其和作者聲音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制約較少涉及。介入系統(tǒng)作為評價理論的核心成分,主要關注與協(xié)商互動密切關聯(lián)的話語資源,為學術語篇的修辭研究提供了一個較為理想系統(tǒng)的分析框架?,F(xiàn)有對學術文本介入資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摘要(姚俊2010)、引言(Chang&Schleppegrell 2011;Liardét&Black 2019;錢家駿、穆從軍2017)以及結論(岳穎2011),較少關注討論部分的介入資源分布。部分學者已從介入視角切入分析討論部分,或跨文化對比分析英漢母語寫作者介入資源使用差異(Geng&Wharton 2016),或宏觀考察整個討論部分的介入資源使用頻率和類型(Loghmani,Ghonsooly&Ghazanfari 2020),抑或定性分析英語學習者如何運用介入資源評價自我和同行研究(Geng&Wharton 2019),但總體來看,這類研究并不多見,尤其是在國內,少有學者提及討論部分各語步涉及的介入修辭策略。Swales&Feak(2012:368)指出,討論部分除總結研究結果之外,還要求作者以同行研究為參照解釋和評論自我研究結果,其撰寫無論是對資深學者還是對學習者都極具挑戰(zhàn)(Bitchener&Basturkmen 2006),理應引起更多關注。鑒于此,本文試圖以Martin&White(2005)的介入系統(tǒng)為理論框架,結合語步分析,通過考察學術論文討論部分各語步介入資源的使用分布和修辭策略,揭示介入手段與語篇修辭目標之間的關聯(lián),以期為學術論文討論部分的寫作和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評價系統(tǒng)是基于韓禮德人際元功能發(fā)展起來的語篇語義資源,更多強調主體間立場表達。評價系統(tǒng)具有三個子系統(tǒng):態(tài)度系統(tǒng)、介入系統(tǒng)和級差系統(tǒng)。本研究聚焦介入系統(tǒng),探討不同聲音立場的介入,即追溯態(tài)度的來源。下面將重點闡述介入系統(tǒng)。
介入系統(tǒng)主要探討作者和讀者的關系,涉及如何參照他者聲音來進行自我定位,從而在語境作用下與讀者達成一致并建立聯(lián)盟。介入系統(tǒng)(見圖1)分為單聲(monogloss)和多聲(heterogloss)。單聲又稱純粹性斷言(bare assertion),不公開承認其他立場的存在,也不和其他聲音進行互動,基本上完全關閉了對話空間,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看作一種“客觀中立事實性斷言”(Martin&White 2005:99)。多聲,顧名思義,明確表示可能存在不同聲音,又分為對話擴展(dialogic expansion)和對話壓縮(dialogic contraction)兩個次范疇。對話擴展接納不同立場,而對話壓縮雖然也容納其他聲音,但相對而言,壓縮了對話空間,減小了容納其他聲音的可能。
圖1 評價理論的介入系統(tǒng)(Martin&White 2005:134)
對話擴展分為包容(entertain)、承認(acknowledge)和疏遠(distance)三個小類。包容表達個人主觀意見,沒有限制排斥其他對立聲音,反而引發(fā)與不同聲音的對話,一般由認知型情態(tài)(epistemic modality)和言據(jù)型情態(tài)(evidential modality)表達。承認和疏遠均將聲音歸屬于外部聲源,明確將說話人和所引用命題分離,至少是暫時分離,主要通過間接引語實現(xiàn)。兩者的區(qū)別是:承認是一種中性歸屬(neutral attribution),沒有公開表明說話人對有關命題的情感傾向,而疏遠則明確指出說話人故意疏離所引用命題以減少承擔的話語責任,為引用命題預留了較大爭議空間。
對話壓縮涵蓋否定(deny)、反預期(counter)、宣布(pronounce)、認可(endorse)和贊同(concur)五個小類。否定是指通過預設某種肯定觀點并對其進行直接否定的一種介入手段。這種介入方式幾乎沒有給對話者預留話語空間,一般通過no、not、never等否定詞匯表達。反預期通過調節(jié)讀者預期,能使兩個原本相互對立的分句表達相容的含義。與否定不同,反預期沒有直接否定,而是間接取代、反對另一符合讀者期待的命題,一般由連詞although、however、yet、but表達。宣布用于表明說話人強調、明顯干預、改動某種意見,反對和挑戰(zhàn)其他分歧意見以壓縮對話空間。正如Martin&White(2005:128)指出,如果有人要堅持某種不同意見,他就要付出更大的人際代價。認可表示說話人把某種外部意見當作是正確的、有效的、不可否認的或完全正確的,一般通過言語過程實現(xiàn)。贊同是指說話人公開表明同意某個假定對話伙伴,或者明確表示與其擁有共同知識,通常由of course、not surprisingly、obviously這類詞語表達。
為探究介入資源在討論部分各語步的使用分布和修辭策略,本文選取20篇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討論部分作為語料。語料來源于兩本應用語言學界公認的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JEAP)和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SLW),每本期刊各10篇。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應用語言學學術文本具有獨立且較完整的討論部分,有助于實現(xiàn)本文的研究目的。將語料限定為討論部分,主要出于以下考慮:如上所述,作者通常需要在討論部分解釋和評價研究結果,并將其置于整個研究議題領域,與同行研究做比較分析,說服讀者接受和認可自身研究發(fā)現(xiàn)和主張,體現(xiàn)了學術語篇的協(xié)商互動特質,而介入系統(tǒng)聚焦聲音關聯(lián),因此從介入視角切入分析討論部分,能更好闡釋其微妙復雜的修辭策略。
選作分析的語料需符合以下三條標準:(1)具有獨立的討論,且最后三個章節(jié)遵循結果—討論—結論宏觀結構,不包括章標題為結果和討論、討論和結論等將兩部分合并為一個章節(jié)的語篇;(2)發(fā)表于2019年,且研究主題均與二語寫作相關,因為主題不同可能會影響論文總體修辭取向(Peacook 2002);(3)長度不少于1000個單詞。以往研究(Cheng&Unsworth 2016)也采用了這一語料選取標準。此外,所選語篇出自不同作者或團體,以防止作者個人修辭偏好對本文研究結果產生影響(Xu&Nesi 2019)。
語料具體收集步驟如下:(1)閱讀論文標題和摘要,從兩本期刊官方網站上下載所有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實證性研究論文,總共獲得28篇(JEAP:18篇;JSLW:10篇);(2)將來自JSLW的所有語篇納入語料,再從18篇來自JEAP的語篇中隨機選取10篇,最終獲得20篇論文用作分析,共計29411詞,1118個句子。
本研究借助UAM語料庫工具對20篇討論部分的語步和介入資源進行手工標注。為保證標注信度,對語步和介入資源都進行了二次標注,間隔約一個月。具體標注分為兩個階段:(1)語步標注?;诂F(xiàn)有討論部分語步分析框架(Hopkins&Dudley-Evans 1988;Yang&Allison 2003;Basturkmen 2009),選取10篇語料進行預標注,最終確定以下語步分析框架,具體如表1所示。該框架在Swales&Feak(2012)的語步框架上稍作修訂,擴大了語步四(提出研究不足)的范圍,將其改為“評價整個研究”,因為作者在討論部分不僅提出研究不足,也會提及研究意義或研究設計亮點。進行標注之前,我們仔細閱讀了所選論文的全文(Basturkmen 2009,2012),避免斷章取義而不能充分理解討論部分的交際目的和修辭意圖。根據(jù)每個語步的定義,將體現(xiàn)相同交際功能的話語片段劃分為同一語步。當某個片段同時體現(xiàn)多種話語功能時,則采取Yang&Allison(2003)的建議,根據(jù)其最顯著的交際功能進行歸類。(2)介入資源標注。介入系統(tǒng)屬于語篇層面的語義系統(tǒng),每類介入方式不由固定詞匯語法特征體現(xiàn),必須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根據(jù)上文所述的介入系統(tǒng)框架,本文對語料中每個句子進行反復推敲,力求準確識別作者運用的介入策略。此外,本研究聚焦作者的評價意義表達,故只標注體現(xiàn)作者評價和人際意義的語言片段,其他的則不予考慮。
表1 實證類學術論文討論部分語步分析框架
表2顯示了討論部分各語步中單聲和多聲介入資源使用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語步1中單聲介入和多聲介入資源占比具有顯著差異(p<.05),單聲介入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多聲介入,占比高達92.5%,而語步3、語步4和語步5則以多聲介入資源為主導,尤其是語步5更是將多聲介入作為支配性介入方式,占比為91.7%。語步2中兩種資源占比相差不大(分別為45.6%和54.6%),不存在顯著差異(p=.055>.05),但相對而言,以多聲介入居多。
表2 實證類學術論文討論部分單聲和多聲介入資源分布
就多聲介入(見表3)而言,語步2、語步3和語步5中對話擴展和對話壓縮兩種介入方式占比具有顯著差異(p<.05),其中語步2中對話壓縮資源明顯多于對話擴展資源(占比分別為62.0%和38.0%),而在語步3和語步5中,兩種介入方式占比卻呈現(xiàn)相反趨勢,但語步5中多聲介入使用頻率并不高,僅出現(xiàn)了22次。語步1和語步4中對話擴展和對話壓縮資源使用無顯著差異(p>.05),其中語步4使用的對話壓縮略多于對話擴展資源。如上文所述,語步1以單聲介入為主,多聲介入使用較少,僅出現(xiàn)了兩次。
表3 實證類學術論文討論部分多聲介入資源分布
語步1主要借助單聲介入為整個研究提供背景信息,不給他人預留對話空間,只涉及作者聲音。該語步中單聲介入資源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多聲介入,這與其修辭功能是相吻合的,因為語步1的修辭目標是以鳥瞰概述視角為研究提供宏觀背景,呈現(xiàn)方式偏向客觀敘述。需要指出的是,這類單聲性陳述提綱挈領,對讀者具有一定指引作用,并不會影響整個討論部分的宏觀交際語境構建。多數(shù)以元語言(metalanguage)形式呈現(xiàn),用于重申研究問題(例(1))或研究目的(例(2))、描述研究方法(例(3))和說明整個討論部分的內容布局(例(4))。
(1)The second research question investigated doctoral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genre conventions of discussion(.JEAP 1)
(2)This study set out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WM functioning,grade level,and task type in L2 writing performances of you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JSLW 5)
(3)A number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two types of working memor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osttest scores of each feedback type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variance explained by the learners’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target structure(.JSLW 4)
(4)We start with the findings of complex working memory,then discuss those for 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and finally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short-term memory in terms of their predictive power for the CFeffects(.JSLW 4)
以上各例表明可使用單聲敘述為整個研究提供背景信息,從而展開對后續(xù)研究結果的討論。可見,在學術語篇中,并不是所有話語資源都用以意義協(xié)商。此外,單聲性背景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建立研究議題的重要性,加強所述觀點的交際力度(Xu&Nesi 2019),也能幫助讀者減輕認知負擔,自然過渡到語步2對研究結果進行解讀與分析。
在語步2中,作者使用多種介入方式來呈現(xiàn)研究結果。如表2、表3所示,單聲介入和多聲介入資源占比差距并不明顯,其中多聲介入策略主要以擴展性包容和壓縮性宣布為主,占比分別為27.0%和26.2%??傮w而言,語步2中對話壓縮資源多于對話擴展,這與Cheng&Unsworth(20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致。他們基于21篇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討論部分,探究如何運用介入資源協(xié)商學術沖突(academic conflict),突出研究結果的合理性。他們發(fā)現(xiàn),作者多使用對話壓縮資源報道研究結果,特別是宣布,從而使研究結果看似一種客觀中立的陳述。
單聲介入資源在語步2中亦不容忽視,其占比與多聲介入略為接近??梢酝茰y,為盡可能突顯研究結果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作者往往以排他性的口吻表達立場,抵制其他聲音的質疑與反駁,從而宣傳自我學術成果。這種單聲論斷大多是基于實驗數(shù)據(jù)的科學事實性論斷,有助于增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更能得到讀者的接受與認可,如下例:
(5)The qualitative data provided evidence that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 in the writing component band scores(.JEAP 2)
例(5)中,作者借助“定性研究數(shù)據(jù)”單聲表明“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分數(shù)變化具有相關性”,排除其他立場存在的可能性,表明所述內容不言自明,不需要結合語境進行推測。進一步看,以純粹性斷言形式表達觀點,使讀者對所陳述內容的判斷完全依賴于作者個人陳述,無法借助其他立場聲音進行多維評判??梢哉f,此時作者是語篇中唯一的發(fā)言人,必須對所述命題承擔全部學術風險和話語責任。
就多聲介入資源使用分布而言,作者在語步2中多使用對話壓縮,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為宣布資源。宣布資源可以強化作者的修辭意圖,排斥不同立場的存在,進而宣示研究結果的學術價值,增強讀者的認同感與接受度。舉例如下:
(6)Our data show that[Pronounce]both EL1 and EL2 doctoral students found it a major challenge to avoid mixing the discussion with results(.JEAP 1)
如例(6),基于科學客觀的研究數(shù)據(jù)“宣布”研究結果“區(qū)分學術論文結果與討論部分對于一語和二語博士生來說都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有助于該發(fā)現(xiàn)轉化為新知識,為學術社團成員接受。另外,以這種壓倒性的、明顯干預式的口吻宣示立場,表明作者對所報道結果確定無疑,壓縮了與語篇中其他聲音溝通的話語空間,增加了質疑和挑戰(zhàn)作者觀點的人際代價。語料顯示,宣布資源在語步2中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show(17)、found(13)、reveal(9)、indicate(6)等轉述動詞。
但與此同時,為避免介入過于強勢而威脅讀者的消極面子,作者也會使用包容資源適當擴展對話空間,邀請其他學術聲音共同參與語篇對話,并在對話過程中對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評價。保留對話協(xié)商余地,不僅可避免招致潛在批評,還能贏得讀者的積極評價,說服其接受作者觀點和主張。
(7)It is possible that[Entertain]a single university term is insufficient time for learning to be evidenced.(JSLW 10)
如例(7)所示,作者使用It is possible that暗示所述觀點僅源自個人主觀推理,并不排斥與其他分歧見解進行對話交流。但此處并沒有明確指出該聲音的內容和來源,因此作者將對命題內容承擔大部分話語責任。觀察語料發(fā)現(xiàn),語步2中包容資源的實現(xiàn)方式主要為認知情態(tài)動詞suggest(10)和情態(tài)助動詞could(8)、can(6)、may(5)、might(5)、would(4)等。
由此,可以看出語步2的介入資源使用呈現(xiàn)一定動態(tài)性,除了使用單聲介入資源增強研究結果說服力之外,主要借助宣布和包容資源創(chuàng)建與讀者的彈性交流互動空間。宣布資源表達直接強勢,強調命題的真實可靠性,而包容資源表達委婉含蓄,強調命題的開放包容性。在雙向學術交流背景下,作者應適切把控與讀者對話空間的伸縮大小,兼顧學術推廣效果和讀者的接受程度。
語步3涉及各類介入資源,主要以多聲介入為主,其中,對話擴展資源占比高于對話壓縮,以包容和承認為主要介入手段,占比分別為34.8%和20.9%。語步3的介入資源呈現(xiàn)如此分布模式,可以說與該語步的修辭功能密切相關。一方面,作者將自我研究與前人研究結果進行比較時,不可避免地要“承認”和“包容”同行研究或觀點,借其支撐自我觀點論證;另一方面,當發(fā)現(xiàn)同行觀點或研究結果與其觀點相悖,也需借助包容資源進行解釋,同時接納其他不同解釋。
和語步2一樣,包容資源在語步3中主要由情態(tài)助動詞表達,暗示可能存在其他聲音,但實施的修辭功能不同,主要用于解釋和評價與同行不一致的研究結果,盡可能化解學術沖突。Cheng&Unsworth(2016)指出,解釋與前人不同的研究結果是整個討論部分最具推銷性的話語功能,能厘清所研究議題領域的爭議,有助于作者論證其研究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和研究發(fā)現(xiàn)的合理性??梢姡葙Y源在作者推介研究結果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既表達了個人聲音,對不同的研究結果做出了可能的解釋,同時也打開了話語空間,使作者聲音與多種聲音進行意義協(xié)商,彰顯了學術語篇的人際互動特質。
(8)In contrast,EL2 students tended to be more aware of the need to present the results than EL1 students.This difference can [Entertain]be partly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between EL1 and EL2 writers(.JEAP 1)
如例(8),包容資源can說明“二語學習者呈現(xiàn)研究結果的意識強于一語學習者可能與兩者不同的寫作風格有關”,但這種解釋僅僅基于作者的主觀推理,隱含不確定性,還有待商榷和驗證。包容資源在此處打開了對話空間,表明作者愿意承認和接納不同聲音,允許從不同角度對該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闡釋。
承認資源在語步3中使用占比位居第二,這表明作者亦傾向于使用承認資源評論研究結果。與包容資源相比,承認資源明確指出所引觀點的具體來源,即外在主體。另外,承認資源并沒有指明作者對引用命題內容的立場,或只表達了中立態(tài)度,必須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才能推斷出作者運用該介入策略的真正意圖。
(9)As Currie(1993)states[Acknowledge],the writing process is“a socialization process,that is,a gradual acquisition of the discourse conventions of a particular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a gradual acquisition of the world view of that community”(.JEAP 7)
例(9)中,承認資源As Currie(1993)states明確表示所述觀點來自被引用作者,而非作者本身,為所述觀點預留了較大爭議空間。同時,將命題內容歸屬于外部聲源,可減少作者對該命題的責任,甚至于免除作者的話語責任,使其看似被引作者的主觀立場,由他承擔完全責任。
總的來說,語步3使用的介入資源比較廣泛,除了以上討論的包容和承認之外,還或多或少涉及對話壓縮中的各類介入資源,但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筆者認為,這些介入資源的小概率使用可能和具體語境相關,對實現(xiàn)語篇修辭目標作用不是特別突出,囿于篇幅限制,這里將不予逐一分析。
同語步3,語步4使用的多聲介入資源也多于單聲介入,這表明該語步不僅僅涉及作者個人主觀評價,也將多種聲音融入整個話語環(huán)境,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整個研究。就多聲介入而言,對話擴展與對話壓縮使用分布無顯著差異(p=.503>.05),但具體而言,包容和反預期資源使用較多,占比分別為35.8%和28.4%。
與語步2和語步3不同,包容資源在語步4中主要用于指出整個研究的局限之處,如例(10)。使用包容資源指出研究不足,不但打開了話語空間,接受其他可能的評價,同時還含蓄委婉地道出了對整個研究的評價,增強了研究結果的說服力和可信度,使其更為客觀真實。
(10)A number of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may[Entertain]be noted(.JEAP 6)
反預期也有助于實現(xiàn)語步四的修辭目的,使用占比位居第二。筆者發(fā)現(xiàn),作者會預先進行一番研究重要性和研究局限性之間的“博弈”。也就是說,一般不會直接明確指出自我研究不足,而是先說明整個研究的意義,然后反轉話題,指出研究的局限之處,例如:
(11)Though[Counter]the Chemotaxis Corpus did yield insights into the diachronic formation of knowledge,we acknowledge several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JEAP 8)
例(11)中,以反預期資源Though引出符合讀者期待的研究意義“趨化性語料庫對該領域知識的歷時形成具有啟示作用”,暗示下文將呈現(xiàn)與讀者期待相違背的命題,即研究具有局限之處。指出研究的局限性看似會使讀者對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產生懷疑,影響與讀者結盟,但是合理地運用反預期資源不但不會產生這種負面影響,反而可以強化語篇的修辭效果,突顯作者客觀嚴謹?shù)淖藨B(tài),調整讀者的預期,促使雙方達成一致。
我們發(fā)現(xiàn),語步5使用的多聲介入資源明顯多于單聲介入,這說明作者在為未來研究提供建議時更多地考慮到其他立場。就多聲介入而言,該語步傾向使用包容資源實施評價。不難理解,語步5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未來研究提供其他可行的研究視角,營造開放式對話環(huán)境,以期豐富完善對該話題領域的研究。通過包容這種對話性修辭策略,作者謙遜地為未來研究提供建議,并沒有強加于人,體現(xiàn)對不同觀點的尊重和禮貌,有助于形成雙方的良性互動。如例(12),借助might對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一種可能視角,表明還可從其他方向進行研究,不僅能夠調動學術語篇社團成員的參與度,也能啟發(fā)讀者思考。
(12)Future research might[Entertain]consider this and other issues such as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there would be differences in results between using the same task and different tasks over time in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 language development(.JEAP 6)
本文基于Martin&White(2005)評價理論的介入系統(tǒng),結合語步分析,探討了學術論文討論部分各語步介入資源的分布情況和修辭策略,揭示了介入資源使用與語篇修辭目標之間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1)單聲介入資源主導語步1,為整個研究提供背景信息,強化研究議題的重要性;2)語步2多使用包容和宣布資源創(chuàng)建動態(tài)互動空間,一方面抵觸其他觀點,另一方面也容納其他可能聲音;3)語步3傾向使用包容和承認資源,為研究結果提供合理解釋與評論;4)語步4主要借助包容和反預期資源評價整個研究,增強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可信度;5)語步5傾向于借助包容資源啟示未來研究。由此可見,討論部分的人際資源十分豐富,但這些話語資源的選擇和使用并不是任意的或無意識的,受到語篇特定修辭目標制約和影響。各語步具有不同的修辭功能,靈活駕馭不同介入資源實施評價才能實現(xiàn)整個討論部分的修辭意圖。本研究可以為學術論文討論部分的寫作提供一定參考,有助于作者在不同語步中策略性使用不同介入資源,合理調節(jié)人際空間,有效地實現(xiàn)該語步的修辭目標,突顯個人研究貢獻和權威。本文只分析了單一學科學術語篇討論部分各語步的介入資源使用分布,后續(xù)研究可結合多個學科進行對比分析,也可從介入視角聚焦討論部分某個語步做細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