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黃河泥沙治理的見證者——曹崗險工

      2021-07-17 10:36李留剛張孟偉艾文凱
      黃河黃土黃種人·水與中國 2021年6期
      關鍵詞:險工治河泥沙

      李留剛 張孟偉 艾文凱

      春季,這里油菜飄香,沁人心脾;夏季,這里蒲葦叢生,百鳥鳴囀;秋季,這里楊柳依依,石楠火紅;冬季,這里河灘空曠,長河寂寥。長堤宛若游龍,護佑家園,壩岸固若金湯,庇佑蒼生。站在巍巍黃河大堤上,面對著滔滔黃河,誰又會想到,這里是萬里黃河第一險的險工,這堅固的險工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巍峨的長堤已經歷過500余年的滄桑。這,就是黃河上臨背懸差最大的工程——曹崗險工。

      自古險工在黃河

      “呼風喚雨卷波瀾,一路高歌多少難。自古險工在黃河,河底高懸急轉彎?!?這首詩,便是對黃河險工形象的描述。

      什么是黃河險工呢?黃河堤防主要是由堤防和壩垛、護岸所構成。為了防止水流淘刷,在直接臨河的堤段上修筑丁壩、垛和護岸工程,稱為“險工”。不靠河段的堤段,習慣上稱為“平工”。險工作為河道整治工程的組成部分,不僅可防止水流沖塌堤防,而且可控導水流,在穩(wěn)定河勢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黃河史上最初的防洪工程,可上推至4000年前的原始社會?!爸鹚荻印钡南让駛?yōu)榉乐购樗趾?,用“水來土擋”的辦法修筑一些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qū)及附近的耕地保護起來。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鯀障洪水”的傳說就是對該方式的形象描述。禹治水時,因勢利導,疏浚排洪,比共工氏和鯀的治河方法前進了一步,實現(xiàn)了從單純的消極的防洪到積極治河的轉變。真正意義上的堤防工程,在西周時就已出現(xiàn)?!胺烂裰?,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睆脑摼Z所表述的內容上看,當時的堤防應小有規(guī)模。到了春秋中期,堤防已較為普遍。

      黃河險工有悠久的歷史,有一個形成、演變、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據(jù)記載,西漢成帝時(公元前32年—前7年)就有險工。歷史上的黃河險工大多為秸料埽。為提高險工的抗溜能力,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石料砌筑。其后,修建險工及搶險時已很少采用秸土工,并且對已有的丁壩、垛、護岸進行了改建,將秸土混合結構型式改為由土壩體、護坡、護根3部分組成的結構型式。

      曹崗險工始建于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該工程作為歷史上的老險工,清代已漸趨成型,大部分工程是1921年修建的散石工程。至新中國成立時, 曹崗險工有散石壩36道,散石垛27座,散石護岸35段。后經加高、加固、改建、續(xù)建,目前工程總長度為5260米,有41道壩、27座垛和37段護岸。

      黃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13米,稱之為“懸河”。曹崗險工處,黃河河道由自西向東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之”字形,滔滔河水急沖堤壩,形成險中之險,臨背懸差高達10米以上,為全河之最,素有 “黃河之險,險在河南,河南之險,險在封丘,封丘之險,險在曹崗”之說。曹崗險工也因此稱為黃河第一險工。河患之根

      黃河封丘曹崗河段為何會有這么高的河床呢?

      據(jù)歷史記載,夏、商、周以前,黃河下游還是“地下河”,其含沙量僅有7~13公斤每立方米。西漢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涇水的支流馬蓮河已有“泥水”之稱。唐代中后期,鄂爾多斯高原上原本肥美的草原,已變?yōu)椤皬V長幾千里,皆流沙”。到宋代,這里更成為“千里不毛”之地。由此可見,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唐代以后就已急劇惡化。

      黃河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帶來的是黃河含沙量的逐步增加,也造成了河道的淤積和變化。但當時的人們對河道淤積和河道演變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更缺乏系統(tǒng)的治理,只能利用堤防采取“疏”與“堵”的方法,將堤防作為防御洪水的安全屏障。

      堤防的修建對于保證防洪安全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雖然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黃河是一個多泥沙河流,進入下游后河面展寬、比降變緩,大量的泥沙沉積在河道里,過洪能力不斷下降,導致河床日益抬高。為了保證防洪安全,堤防也要隨之加高。這樣淤而復加,加而復淤,黃河下游河道也就逐漸變成了地上懸河。河床越高,堤防越險,一旦決口,洪水居高臨下,勢不可當,而且河床高懸極難堵復,有時還會發(fā)生“改道”,這也就形成了黃河“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

      據(jù)統(tǒng)計,從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有洪水決溢改道記載以來,到1938年花園口決口的2540年間,黃河共決口1590多次,較大的改道26次,給黃河兩岸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據(jù)封丘縣志記載,自金世宗大定時期至民國前,曹崗險工所在地封丘縣就遭受過決堤潰堤35 次,他處決堤泛濫致災18 次。在1935年、1936年、1948年、1954年發(fā)生較大洪水時,曹崗險工均出現(xiàn)過較大險情,經過多次搶護,根石得到不斷的加固強化,其根石深度在8~20米左右,其中25壩根石最深點達21.2米。

      “誰言為利多于害,我謂長渾未始清。西至昆侖東至海,其間多少不平聲?!边@首宋代詩人邵雍悲憤的詩,正是千百年來黃河災患的真實寫照。

      現(xiàn)代治水名人李儀祉分析黃河為患之癥結,他說:“言黃河之病,莫不知其由于善淤、善決、善徙,而徙由于決,決由于淤,是其病源?!币徽Z道中千年河患之根源。

      追沙溯源

      追溯黃河河道沙多的主要原因,首先得了解黃河的特點。

      黃河的突出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xié)調”。這也使黃河成為世界上最復雜、最難治理的河流。

      黃河“水少”。據(jù)統(tǒng)計,1956—2000年黃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徑流量為534.8億立方米,相當于長江的1/17,僅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內年人均水量473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3%;耕地畝均水量220立方米,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5%。黃河水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氣候變化。黃河流域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降雨量少。二是黃河流域對水資源的需求增長迅速。三是黃河下游800公里長的地上懸河使其基本無法接納兩側來水,還需要用大量的水資源輸送黃河泥沙,又需向下游兩岸非黃河匯流區(qū)提供工農業(yè)生產和城市生活用水,補給兩岸地下水的消耗,還需向遠離黃河的天津、河北、青島、煙臺等地供水,這使得與其他河流相比,黃河水資源的負荷特別重,這是造成黃河水資源緊缺的又一重要原因。

      黃河“沙多”。 據(jù)統(tǒng)計,多年來黃河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是長江的3倍。河水平均含沙量(三門峽水文站)為35立方米每秒,約是長江(宜昌水文站)的30倍。從世界范圍看,恒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4億噸,與黃河比較接近,但其多年平均徑流量卻高達3710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僅為3.9千克每立方米,僅相當于黃河的8.4%。世界上13條年輸沙量超過1億噸的大河中,黃河的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首位。“沙多”的主要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qū)嚴重的水土流失。

      黃河水沙關系不協(xié)調。一是水沙異源。黃河泥沙主要來自中游的河口鎮(zhèn)至三門峽區(qū)間,來沙量占全河的89.1%,來水量僅占全河的28%。河口鎮(zhèn)以上來水量占全河的62%,來沙量僅占8.6%。二是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黃河泥沙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汛期7—10月來沙量約占全年來沙量的90%,且主要集中在汛期的幾場暴雨洪水。黃河來沙的年際變化很大,實測最大沙量(1933年陜縣站)為39.1億噸,最小沙量(2008年三門峽站)為1.3億噸,年際變化懸殊,最大年輸沙量為最小年輸沙量的30倍。

      這種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給開發(fā)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黃河治理

      隨著對黃河特點認識的日益加深,一代代先人在治理黃河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

      西漢大司馬張戎以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為切入點,提出了“以水排沙”的治河方策。他認為,要解除堤防決口的隱患,必須給黃河泥沙以出路。否則,河愈高,堤也愈高,決溢災害勢必愈加嚴重。因此,他建議利用水流沖刷的特性,設法保證下游有充足的水量,最終達到排泄泥沙的目的。張戎的這一認識,可謂切中要害,但在當時的工程技術條件下是很難做到的。賈讓著名的“治河三策”,上策人工改道,中策分水灌溉,下策加固堤防,指出了修筑堤防的副作用,提出了“寬河治理”“不與河爭地”的思想和除害興利、綜合治理的思想,構思完善,統(tǒng)籌兼顧,可稱為最早的治河規(guī)劃?!百Z讓三策”中體現(xiàn)的寬河思想,對現(xiàn)今黃河下游的治理仍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兩漢之交,黃河改道泛濫數(shù)十年,王景率卒數(shù)十萬,自滎陽至千乘(今利津)修筑千里大堤,并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了“十里立一水門”工程,河汴分流,黃水就范,實現(xiàn)了黃河近千年相對安流的良好局面。后人評析,其策略正確,但亦有新河道趨于穩(wěn)定的原因。

      北宋時期,黃河治理再一次受到世人關注,并引發(fā)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論爭,而且從皇帝到朝廷重臣,許多人都卷入了治河的論爭。據(jù)史料記載,北宋初期的論爭首先發(fā)生在李垂的分流建議上。北宋淳化至大中祥符年間(990—1016年),鑒于黃河決溢多發(fā)生在澶、博、齊、軍、棣等州(今河南濮陽,山東聊城、濟南、東平、惠民等地),當時的著作郎李垂曾上《導河形勝書》三篇并圖,建議采用開河分流的方法治理滑州以下的黃河河道,以減輕下游的決溢災患。宋王朝對這一方案十分重視,召集百余人進行討論,但因反對意見占上風而未予采納。1048年,黃河發(fā)生商胡改道后,黃河改道北流,經今河北省在天津附近入海。自此以后因北流多次決口,引發(fā)了“北流”和恢復故道“東流”(大致經今河南清豐、南樂,山東聊城、惠民、濱縣等地入海)長達40余年的治河大論爭。三次回河“東流”,均以失敗而告終,并因此而導致多名官員被罷免。

      明朝潘季馴認真總結前人經驗教訓,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黃,以河治河”的治理方略,他把堤防工程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四種,按照不同情況在河道兩側修筑,以“遙堤約攔水勢,取其易守也。而遙堤之內復筑格堤,蓋慮決水順遙而下,亦可成河,故欲具遇格即止也??|堤拘束河流,取其沖刷也。而縷堤之內復筑月堤,蓋恐縷逼河流,難免沖決,故欲其遇月即止也”。在“蓄清刷黃”上,他提出修歸仁堤、柳浦灣堤,防止黃河南侵進入洪澤湖;大筑高家堰提高洪澤湖水位,使淮河水全由清口進入黃河,不使倒灌入湖,最終使河道沖刷、入海通暢,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效果。

      清代靳輔、陳潢對黃河的治理均沿用了潘季馴的治河思想,他們經過十余年的勵精圖治,使黃河的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靳輔治河以后的20年間,除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宿遷決口并及時堵復外,再未發(fā)生過決口,出現(xiàn)了清代少見的黃河安流時期。

      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提出治河要上中下游結合、治本治標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治水治沙結合、除害興利結合的綜合治河方略,進一步推進了治河技術,豐富了治河理論,積累了治河經驗,但受歷史、社會和科學技術條件限制,黃河并未得到有效治理,水患災害依然頻繁。但他們的經驗和治河思想為后人提供了借鑒,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人民治黃

      1946年的花園口決口堵復、黃河回歸故道,開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的新篇章。黨和國家歷代領導人對黃河防洪治理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關懷。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發(fā)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1955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fā)黃河水利綜合規(guī)劃的決議》,規(guī)劃了治理黃河的宏偉藍圖。自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黃事業(yè)進入全面治理、綜合開發(fā)的歷史新階段。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黃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發(fā)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

      在長達70多年的治黃實踐中,一代代治黃工作者不斷總結、思考和深化對黃河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堅持不懈地探索新的治黃道路,先后提出了“寬河固堤”“蓄水攔沙”“調水調沙,穩(wěn)定主槽,政策補償”和“上攔下排、兩岸分滯”控制洪水,攔、排、放、調、挖處理泥沙等治河方略。這里面在泥沙處理上,更是找準了黃河難治的癥結所在。

      其中,“攔”主要靠上、中游地區(qū)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控制性骨干工程攔減泥沙?!芭拧本褪峭ㄟ^各類河防工程建設,將攔不住的泥沙利用現(xiàn)行河道盡可能多地輸送入海。“放”主要是在下游兩岸處理和利用一部分泥沙?!罢{”是利用干流骨干工程調節(jié)水沙過程,使之適應河道的輸沙特性,以減少河道淤積或節(jié)省輸沙水量?!巴凇本褪峭诤佑俦?,加固黃河干堤,逐步形成“相對地下河”,謀求黃河的長治久安。

      人民治黃70多年,黨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展了史無前例的黃河工程建設,使各項治黃工作實現(xiàn)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黃河為害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黃河成為一條利民之河、安瀾之河。

      2020年8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會議指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要把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貫徹新發(fā)展理念,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客觀規(guī)律,統(tǒng)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tǒng)治理、源頭治理,改善黃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fā)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曹崗險工新貌

      開封黃河大橋在曹崗險工處橫跨黃河,與黃河交相輝映,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清晨,站在橋上看日出,黃河、險工、朝陽與大橋相互襯托,如夢如幻,如詩如畫,風光絢爛無比;傍晚時分看黃河落日,霞光萬道照耀在河面上,更是美不勝收,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近年來,封丘黃河河務局踐行“治河為民”的新理念,充分挖掘水利知識和黃河文化內涵,有效利用曹崗險工處壩、垛、護岸、堤防、控導、涵閘、濕地、水文站、跨河電纜、黃河大橋等水工建筑物眾多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先后建成曹崗險工簡介碑、觀瀾亭、大禹像、盤龍石、普法長廊等,引來當?shù)厝罕娂氨姸喔鞯赜慰偷挠^光游覽,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科普教育平臺和展示封丘黃河文化的窗口。

      當前,封丘黃河河務局正在按照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理念,精心打造“曹崗黃河文化苑”,該苑位于黃河大堤樁號187+600處,長1000米,占地約15萬平方米。該文化苑分為主入口廣場、次入口廣場、鎮(zhèn)河鐵牛走廊、揚暉含珠廣場、廣場休閑廊道、水利普法廣場、魂系黃河世紀廣場、治黃人物群雕廊道、黃河文化展廳及廣場園林等區(qū)域,集黃河文化展示、法制宣傳、生態(tài)觀光于一體沿黃河生態(tài)。曹崗黃河文化苑從開展黃河文化研究、建設黃河文化精品旅游帶等方面著手,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打造特色精品上聚力加力。突出講好“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曹崗黃河文化苑深度融合了習近平總書記的“9·18”講話精神,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主題,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同時也為沿黃群眾提供了休閑場所,美化了生活環(huán)境。

      今天,漫步在曹崗險工,你不僅會看到秀美的黃河風光,還會享受到獨特的黃河文化盛宴。

      猜你喜歡
      險工治河泥沙
      衛(wèi)河干流(淇門—徐萬倉)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險工
      泥沙做的父親
      遼河流域主要河流險工險段統(tǒng)計及治理措施分析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庫泥沙處理措施
      在堯治河酒業(yè)首屆“詩酒交響”論壇上的致辭
      在堯治河酒業(yè)首屆“詩酒交響”論壇上的致辭
      土壤團聚體對泥沙沉降速度的影響
      黃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間分布的統(tǒng)計特征
      《治河論》淺談
      保留至今的我國最早的一篇比較全面的治河文獻是什么?
      久治县| 兰州市| 方正县| 祁门县| 星子县| 安仁县| 天门市| 丁青县| 太原市| 闽侯县| 沧源| 苏尼特右旗| 黄石市| 固安县| 民乐县| 达孜县| 禄丰县| 砚山县| 安顺市| 石嘴山市| 同江市| 乐昌市| 方正县| 屏南县| 永宁县| 安远县| 泸溪县| 皮山县| 正宁县| 全南县| 惠来县| 夏河县| 龙里县| 磐石市| 宝清县| 鄂尔多斯市| 遂平县| 微山县| 黄冈市| 肇州县|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