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必須緊跟教育發(fā)展潮流,不斷創(chuàng)新講課模式,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形式,提倡分類教學,加強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的知識非常多,這也就對學生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作為高中地理課堂的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實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基礎知識,還要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因為如此,筆者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非常注重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地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本質(zhì),了解地球環(huán)境的保護、資源的節(jié)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等,讓學生理解什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二、豐富地理課堂模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化改變了教育的手段,更改變了教育的形式。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教學變革。例如,在教學《宇宙中的地球》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運動的,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地球公轉(zhuǎn)的原理及特點,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目前在國內(nèi)外的研究領域當中,關于有效問題情境的理論越來越豐富,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是對于一些年輕教師來說,加強有效問題理論的學習能夠幫助他們進一步辨別問題情境的有效性,從而在教學設計當中提升整體設計的合理性。例如,既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又是俄羅斯與美國的分界線的海峽是什么海峽?學生經(jīng)過思考,得出答案是白令海峽。
三、科學組織討論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想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科學地組織探究性討論。如何組織探究性討論呢?首先,討論的問題必須具備開放性。實質(zhì)上就是允許學生對討論的問題做出多種可能解釋。其次,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讓學生提出具有新意的想法,從而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讀太陽直射點周年變化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解答這個問題時,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組,使學生間能揚長避短,優(yōu)劣互補,并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關鍵步驟是建立學習小組。為保證分組的合理性,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會認真仔細地觀察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態(tài),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學生分組,保證每一組的學生都有實力不同的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與學生都需要進行理念的革新。提倡自主探究、組織合作學習等,其意義在于能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更加緊密,進而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