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p>
眾所周知,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基礎,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好識字教學更加利于學生自主讀書,提高學生的閱讀識字能力,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在低段的識字教學中,我們常用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兩種方法。隨文識字也稱分散識字,一般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文本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隨文識字是從文入手的,將語句納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再由語句到特定的詞,由詞到生字的學習。
字詞教學的三個層次是:準確讀寫——正確理解——正確運用?!罢_運用”是其最終目標,也是字詞教學的最高境界,在情境教學中這個目標就會順利完成。因此,我認為只要緊扣“理解與運用”這個核心的“神”來創(chuàng)設情境,隨文識字就不僅能做到形式多樣,還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F以《樹和喜鵲》一課為主,對隨文識字的策略進行淺顯的分析。
一、隨文據境定音,實現準確認讀
漢字中有許多特殊讀音,如“一、不”的變調、多音字、輕聲,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想要讀準字音,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夠的,如果放在情境中來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執(zhí)教《樹和喜鵲》一課時, “一”的變調、多音字“只”“種”的教學,采取了隨文據境定音的辦法。
在學生初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學習“一”的變調,鞏固“只”的讀音。
1.指名讀第一段:找一找小樹的家里都有什么呢?
2.指名回答: 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
3.放在句子中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句子:
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
學生在讀文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利用語感自覺讀準了“一”的變調,教師還可以通過評價學生的朗讀強調“一”的變調,之后在朗讀第五自然段含“一”的句子時,再對“一”的變調進行總結,學生自然印象深刻。
對于文中的多音字“只、種”的不同讀音,在指導朗讀課文中,就可以隨文強調不同語境選擇不同讀音,同時運用兒歌識記法,引導識記生字“窩”,可謂一舉三得。
對于多音字的隨文識記,除了在隨文學習時引導學生明確“據境定音”的規(guī)律,還可以在隨文識記后再創(chuàng)設一個與課文相似的情境或生活情境來鞏固練習。如一下八單元《棉花姑娘》一課中的“干”字,隨文講解后,可再創(chuàng)設與課文相關聯的情境訓練學生據境定音:
啄木鳥把樹干(ɡàn)里的害蟲捉得干干(ɡān)凈凈的,可是它捉不了蚜蟲,也是干(ɡān)著急。
像這樣特殊的漢字讀音,都可以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據境定音。學生準確認讀后,以后再遇到這個字,自然就會怎么運用。
二、隨文創(chuàng)設情境,聚焦詞語運用
統(tǒng)編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在使用教科書要注意的問題中提到:提倡在語境中、在閱讀中鞏固和運用要認的字,多用語境鞏固識字,而不是單字復現。漢字音與形之間的聯系是機械的聯系,不能形成長時記憶,而義與音、形的聯系容易形成長時記憶。在閱讀中利用語境的作用,提高識別漢字的準確度,既鞏固了音與形、義的聯系,又學會了運用,形成識字能力的長遠發(fā)展。
1.再現課本情境,緊密聯系生活。
在隨文識字中,我們可以再現課本情境,引導學生理解漢字或詞語意思,再隨文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鞏固練習,遷移運用。
如在執(zhí)教《樹和喜鵲》時創(chuàng)設的幾個情境:
情境一:小喜鵲,你生活在只有一棵樹,一個鳥窩的家里,是什么感覺呢?
(1)講解“孤”:“孤”字是子字旁,原來就是指失去父母,獨自一個人的孩子,也就是孤兒。單和孤字意思相近,后來這種獨自一個人的感覺,就稱之為“孤單”。
(2)生活拓展:你有過這種孤單的經歷嗎?
(3)指導書寫“單”。
情境二:找一找樹和喜鵲的家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樹越來越多的漸變過程。
(2)相機識記“鄰居”:一棵樹旁多了一棵樹,又多了一棵樹,這些樹就是它的——“鄰居”。
(3)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喜鵲有鄰居,那在這個班級中,你的鄰居是誰呢?你們家的鄰居是誰呢?
(4)識記“鄰”,總結方法:鄰和都,和我們在《識字一》中學過的“降”一樣,都有雙耳旁,可編一首小兒歌對比識記:
雙耳雙耳你最棒,左右全都能幫忙。
在左能讓秋霜降,在右可把鄰居當。
情境三:你的身邊有了這么多鄰居,和他們打聲招呼。
(1)識記“招呼”:提示學生“招”要用手,因此是“提手旁”,“呼”要用“口”,因此是“口字旁”。滲透運用形聲字規(guī)律識字方法。
(2)拓展詩歌識記法: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
(3)指名讀文:“每天天一亮……”
在這幾處教學中,不僅僅再現了課本情境,同時又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學生一邊讀文,一邊學習了“孤單”“鄰居”“招呼”這幾個詞語,并書寫了生字“單、居”, 還學到了新的識字方法“詩歌識記法”“兒歌對比識記法”。在這幾個情境學習中,學生從理解到運用可謂是一氣呵成,進而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2.再現課本情境,詞語遷移運用。
隨文識記中,除了通過再現課本情境,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理解運用詞語,還可以課本詞語為核心進行組塊識記。如我在執(zhí)教《坐井觀天》時采用的方法。
“青蛙坐在井里。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p>
這句話中“沿”的意思是“邊,外緣”的意思。為了讓學生理解并學會運用,我設計了如下教學:
首先,出示書中“井”的圖片,讓學生將小鳥和青蛙頭飾粘貼在正確的位置,通過再現課文情境直觀感受到了“沿”的含義。然后再遷移運用,井的邊緣是“井沿”,那么就不難理解碗的邊緣就是“碗沿”;鞋的邊緣是“鞋沿”;河的邊緣是“河沿”,以此類推缸沿、溝沿……?
三、隨文抓關鍵詞,助力課文理解
吳忠豪教授曾說:隨文識字,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生字的掌握,同時理解了詞語又有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從語文要素的邏輯上升可見,詞語理解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可以起到解一詞而析全句、全段之效。
如《暮江吟》的“瑟瑟”一詞,通常情況下,會想到“瑟瑟發(fā)抖”“秋風瑟瑟”這兩個詞語,但這都與“半江瑟瑟半江紅”這一句沒有關系。在此處,瑟瑟的意思是“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青綠色”,理解了“瑟瑟”的意思,這句詩所描寫的情景就躍然紙上了。
四、創(chuàng)設情境鞏固,隨時指導方法
隨文識字因為生字分散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學生隨遇隨學,識字的集中指向性不強,但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鞏固復習?!稑浜拖铲o》一課我自編了一首與課文情境相似的兒歌,包含了本課所有要識的生字,以鞏固識字效果。還運用兒歌《我愛我的班集體》檢測“一”的變調。
雖然隨文識字是把學文和識字相結合,但我們也可以隨時對學生進行識字方法的指導。如前面提到的《樹和喜鵲》中運用的的“兒歌對比識字法” “對比識字法”“古詩識記法”“形聲字規(guī)律識記法”。
在識記“安安靜靜”一詞和“靜”字時,我除了采取AABB式詞語歸類拓展的方法,還運用了“生活識記法”。將學校走廊里帶有“靜”字的的宣傳語全都拍照,課上放給學生們看,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內化為自己的言語智慧。
綜上所述,隨文識字,所識的每一個字都被放在不同的語境或情境中,在語境中既能輕松地完成字詞教學的“準確讀寫、正確理解”的目標,還能順利達成“正確運用”的最終目標,不論是由“文本——句子——詞語——生字”的路徑,還是由“詞語理解——文本理解”的路徑,只要圍繞“理解運用”這個核心,隨文識字就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