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楠 劉方通訊作者
(鄭州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中期照護模式是一種囊括了醫(yī)療、康復及護理服務的新型綜合性護服務模式,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亞急性與急性后期老年患者,其目的主要是幫助患者在急性病治療后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機體的原有功能,降低殘障及失能發(fā)生風險。相關調查研究指出[1-2],及時給予老年患者中期照護服務可使患者功能退化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改善患者機體功能及生活質量,提高其滿意度,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3]?;诖?,本文對老年患者應用中期照護服務模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78例老年患者,采用擲硬幣分組法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共納入39 例患者為研究組,男女比例為21:18 例;年齡62~86 歲,平均(73.24±3.01)歲;入院診斷:急性腦卒中13 例,急性心肌梗死15 例,骨折11 例;病程最長30 天,最短8 天,平均(19.68±4.05)天;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5 例,高中及中專15 例,初中及以下19 例。另一組共納入39 例患者為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0:19 例;年齡60~85 歲,平均(74.02±3.11)歲;入院診斷:急性腦卒中15 例,急性心肌梗死14 例,骨折10 例;病程最長32 天,最短9 天,平均(20.17±4.13)天;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6 例,高中及中專13 例,初中及以下20 例。兩組患者基本數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根據醫(yī)院相關規(guī)定及科室具體要求采用環(huán)境護理等常規(guī)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中期照護服務模式對患者進行干預:(1)由科室主治醫(yī)師、護士長及康復訓練師、護理人員等組成中期照護服務小組,根據不同疾病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照護計劃;(2)照護實施:①健康教育。由主治醫(yī)師及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定期就相關方面的疾病知識、治療方法與效果、注意事項等向患者進行詳細的介紹與說明,使其能夠正確認識、看待自身疾病與臨床治療,緩解其內心的擔憂與不安,確保臨床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②用藥指導。在患者治療過程中,主治醫(yī)師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對患者臨床用藥進行合理調整,并由護理人員指導和督促患者嚴格遵循醫(yī)囑服用治療藥物,嚴禁擅自更改服藥次數、劑量或停止服藥;③康復訓練。治療前期患者身體狀況較差,自身活動能力有限,該階段以被動康復訓練為主,通過按摩患者肢體肌肉、屈伸關節(ji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可促進肢體機能恢復。治療后期患者身體狀況有所恢復、具備一定的活動能力,該階段可指導并幫助患者通過床邊站立、扶墻行走等方式進行主動康復訓練,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以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機體營養(yǎng)狀況改善情況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其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估均由相關醫(yī)務人員使用Barthel指數(BI)評定量表進行評估,并詳細記錄得分。該量表共包括10 個維度,總分100 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最終得分高低為正相關關系[4]。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況均由相關醫(yī)護人員使用微型營養(yǎng)狀態(tài)評估表(M N A)進行評估并詳細記錄得分。該量表共包括4 個維度,總分34 分,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況與最終得分高低為正相關關系。
使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以t、X2檢驗計量、計數資料。P<0.05 表示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
表1 結果顯示:入院時兩組患者BI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時與隨訪3 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BI評分更高(P<0.05)。
表2 結果顯示:入院時兩組患者M N A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時與隨訪3 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M N A 評分更高(P<0.05)。
目前,臨床上給予老年患者中期照顧服務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復機體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通過中期照顧服務模式可對急性醫(yī)療與長期照護之間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得到有效解決和補充,目前中期照護服務模式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經比較成熟和完善[5],而我國現行的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尚未明確中期照護服務的有關制度及具體的實施辦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國情及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我國醫(yī)療機構中實施中期照護服務模式還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以探索。近些年來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均顯示,通過中期照護服務可有效改善患者因疾病引發(fā)的機體功能障礙所造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或喪失問題,對急性及亞急性老年患者預后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表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分)
表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分)
BI 評分入院時 出院時 隨訪3 個月研究組 39 62.35±5.47 74.23±4.19 83.34±4.62對照組 39 63.04±5.60 68.18±4.86 77.91±4.75 t 0.550 5.888 5.118 P 0.584 0.000 0.000組別 例數
表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分)
表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分)
MNA 評分入院時 出院時 隨訪3 個月研究組 39 19.68±3.75 27.36±4.22 31.58±4.47對照組 39 20.14±3.81 23.92±4.93 27.81±4.69 t 0.537 3.310 3.643 P 0.593 0.001 0.001組別 例數
本文研究結果也顯示:入院時兩組患者BI評分、M N A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時與隨訪3 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BI評分、M N A 評分均更高(P<0.05)。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相比,中期照護所包含的內容更加廣泛和豐富,通過運用多學科知識對患者進行綜合管理,可使不同疾病患者不同的護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與此同時,多專業(yè)的照護團隊可充分發(fā)揮協同作用,能夠使照護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且還能夠使重復用藥、過度醫(yī)療等問題得到有效避免,有利于改善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促進其身體機能恢復,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總而言之,對老年患者實施中期照護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分與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評分,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