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霞
【摘? ? 要】史料是再現(xiàn)歷史的基本素材和重要依據(jù),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研究、高考新方案的推行,無論是課程改革內容和高考題目設置均更加突出了學生對材料處理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考查,以各種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為載體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加,并日趨靈活多樣化。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也就備受關注。史料實證素養(yǎng)成為歷史學科培養(yǎng)思維、促進學生關鍵能力提升的重要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學科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36
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新時期歷史教育改革中更突出強調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它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是高中歷史學習中探究歷史材料、培養(yǎng)歷史思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利于促使學生積極鉆研探索史料,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感知歷史,理解歷史,激發(fā)歷史學習興趣熱情,提高史料分析理解能力,拓展歷史發(fā)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史料實證的內涵和培養(yǎng)策略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史料教學的概念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我們要知曉客觀史實,了解歷史發(fā)展,借鑒經驗教訓,規(guī)劃現(xiàn)實及未來,必須深入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高中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jù),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jù),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史料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的重要能力。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有用證據(jù),也是我們明晰歷史脈絡的主要信息,還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與歷史事件的重要基石。因此,史料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樹立科學的實證精神是對學生能力層次較高的要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高考新方案的推行,歷史學科面臨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實踐全面的革新和發(fā)展,無論是課程改革內容和高考題目設置均更加突出了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要提高學生材料處理能力,史料教學教法被認為是有效的手段之一,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和推廣。
史料教學,即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相關史料進行歸納、比較、分析、綜合等處理,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本質。在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同時調動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歷史思維,并逐步養(yǎng)成獨立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相較于其他傳統(tǒng)歷史教學方法,史料教具有如下特點:其一,更能促進歷史教學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其二,落實以史為證、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yǎng);其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特別是思考、判斷、鑒別的能力;其四,能改變學習與教學方式,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根本轉變。因此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如何提升史料教學的效率也備受學者關注。
注重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應用,有利于全面了解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科史料學習和實踐體驗情況,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史料學習和掌握情況,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教育質量,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史料運用能力和全面分析能力。
二、史料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課程實施專業(yè)化,增強教師專業(yè)水平
在歷史史料教學的設計中,教師需要具備更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是教師需要有更強的敬業(yè)精神。一個歷史主題往往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例如“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它囊括了絲綢、瓷器、青銅等工藝。教師不僅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設計本主題流程,還需要考慮學生搜集到的圖片等史料的真?zhèn)?、可用性等?/p>
二是教師需要有過硬的知識素養(yǎng),不僅需要將歷史知識爛熟于心,更要博覽群書,了解地理、物理等知識,才能更好地選取史料、運用史料,方便對一些事實進行解釋。例如,學生如果了解生鐵與熟鐵的區(qū)別,那么就更容易理解南北朝時期的灌鋼法。只有獲取了足夠的信息,才能設計出更具深度、更具創(chuàng)意的史料教學方案。
三是教師需要有更強的組織指導能力以及科學研究能力。教學期刊、學校培訓、網(wǎng)絡以及教師間的日常交流等都是學習如何更好地利用史料進行教學的途徑。例如在“中國的經濟騰飛與城市巨變”中,教師本可以及時減少在衣食住行展示方面向學生闡述,但是出于期待學生做出更精彩的發(fā)言的想法,展示了過多圖片,浪費了教學時間,因此需要加強對課堂的組織和掌控能力。而教師在批閱學習反思時,對學生有效的反思進行鼓勵,并做好相應記錄,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研究提供借鑒,提升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
(二)有利于課程實施活動化,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在歷史史料教學中,當學生分頭完成自身的任務時,是對學生搜集歷史資料、辨別真?zhèn)我约罢硭季S的考驗,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可以激起學生的自豪感,提升信心。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時,利用已得的知識進行思考,力爭提出創(chuàng)新性的論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人格以及辯證思維。因此不難想象學生能夠留下比“教師講、學生學”的教學模式更深刻的印象。
(三)有利于探索實施機制,健全科學的課程管理機制
史料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史料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也有利于高中歷史學科本身的發(fā)展。在目前的實際教學中,除教師有意展示外,并沒有完整的實施機制。通過大量的史料教學實例探索史料教學的有效實施機制,以豐富歷史課堂,同時還有利于歷史學科的課程管理。
(四)有利于改變學習與教學方式,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根本轉變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多是教師的“教”,為適應、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提升學生能力,培養(yǎng)歷史素養(yǎng),必須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教學方式的改進。加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探索更多更有效、更有趣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實現(xiàn)真正的素質教育,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根本轉變。
三、史料教學的培養(yǎng)策略
在歷史教學中引用豐富的史料,有助于學生真實近距離地感知歷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對高中歷史史料教學培養(yǎng)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增強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偉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有效手段之一。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熱愛歷史的燈塔。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地學習歷史,而興趣的背后是教師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fā)。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引用豐富的歷史史料,積極培養(yǎng)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則可以做到學生轉變?yōu)闃穼W、好學、會學歷史的境界。教師要充分運用課本中的史料,精心編排,適當補充,通過學生閱讀、教師講述和精心設計的思考題拓展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目標在于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持續(xù)發(fā)展,通過歷史課的學習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能夠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清楚特定的史事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是相聯(lián)系的,明白史料是認知歷史的重要手段,區(qū)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在梳理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家國情懷。歷史課程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形成基本的歷史時空觀念,有助于我們社會責任感的塑造,以此突出歷史學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學科認同感。
(二)豐富歷史知識來源
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學生對歷史知識和歷史史料的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材的知識學習和教師的課堂講授,對于課外知識和史料信息的獲得量較少。尤其是對于來自農村的學生而言,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學習了解信息的方式較少,自身的學習和見聞有限,對于史料信息的收集和掌握有一定難度。一般來說,教學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為主,圖片、數(shù)字史料、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為輔,實物史料由于受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中基本不常見。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就在于為歷史事實提供例證,有助于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我們應當拓寬學生的史料來源的途徑和渠道,促進學生獲得有效史料,并收集和整理,學會分析和使用,有利于歷史學科的學習。
(三)明確歷史史料價值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運用有幾方面價值。其一,可以增加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使課堂氛圍活躍,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嚴謹?shù)奶骄壳笞C精神。其二,可以促進課堂教學資料的豐富性。使教學內容更加多樣性,使學生了解到歷史事件發(fā)展的真實場景,促進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的深度思考。其三,可以拓寬學生歷史學習的視野。大量有效歷史史料的補充和運用,有利于學生增長見識,豐富和拓展歷史學科視野。其四,可以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通過收集整理、對比取舍、分析論證歷史史料,并有效運用于教學中,有利于培養(yǎng)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歷史學科素養(yǎng)。其五,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思維的發(fā)展。在歷史史料教學中,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的歷史史觀得到科學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四)拓展歷史史料類型
高中是初中知識和能力的繼續(xù)拓展和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深造的預備階段,學生們正處在生理、心理迅速發(fā)展和突變的轉折時期,正經歷著急劇獲取知識和增長才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階段。高中教育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和渴望度大大提升。在歷史教學中,需要豐富多彩的圖片信息再現(xiàn)歷史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感性思維能力得以拓展,更需要大量詳實具體的文字材料的補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全面捕捉信息的理性思維能力也需要大力提升。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和客觀環(huán)境的局限,對于實物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展示和呈現(xiàn)相對有一定的困難,這就不僅需要學生可以根據(jù)圖片文字史料提取和獲得信息,還可以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注重情感體驗,就是要通過自身的實踐解決由知到行的轉化。如參觀革命圣地、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和紀念展覽等,發(fā)揮自我教育的機制,調動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在愉快的活動中得到熏陶,從而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
(五)提升教師史學素養(yǎng)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是人類知識、優(yōu)秀文化、社會生活、經驗智慧的傳播者。只有具備精深的業(yè)務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教好學生,才能把學生帶入極具魅力的學科世界。在高中歷史史料教學中,在具體授課中,史料教學不能只是被當成呈現(xiàn)教材中各種敘述的證據(jù),史料運用需要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搜集、選取史料,充分使用教材中補充的史料,盡量補充課外的歷史史料。同時在學生的興趣被豐富而有效的史料激起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讀懂、明確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逐漸學會學習、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學會鑒別、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使學生真正從中獲取史學方法和歷史學科能力。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新課標已將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開展歷史新課程改革、實現(xiàn)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媒體和途徑。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史料教學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空間。因此,作為歷史教師,不僅要充分認識史料運用的必要性,更要思考如何發(fā)揮史料教學的最大效益,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歷史教育的發(fā)展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3-05.
[2]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10.
[3]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中學歷史教學展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06(09):61-66.
[4]范光明.史料教學淺談[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07):34-35.
[5]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03):12-13.
[6]李紅梅.論史料的歷史教學應用[D].蘇州:華東師范大學,200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