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紅
摘 要 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主題、類型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開展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可將兩篇或兩篇以上的、有關聯(lián)的古詩放在一起,尋找其間的異同,形成古詩教學的比較點,而后緊扣這些比較點,引領學生在求同中把握古詩學習的規(guī)律,在存異中體會不同古詩的特點,從而提升古詩閱讀能力,促進他們精神的成長。
關鍵詞 統(tǒng)編語文教材 古詩教學 比較感知
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主題、類型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開展教學。所謂比較,通常是將兩篇或兩篇以上的、有關聯(lián)的古詩放在一起,尋找其間的異同,形成古詩教學的比較點,抓住這些比較點開展教學,在求同中把握古詩學習的規(guī)律,在求異中體會不同古詩的特點。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古詩教學出現(xiàn)省時高效的情形,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古詩教學形成整體提升的態(tài)勢。
一、整體初讀中比較感知主題
安排在具體單元中學習的古詩,通常以二首或三首為一組,被編者安排在一課中學習,集中體現(xiàn)了相同的人文主題。有鑒于此,在古詩教學中,首先需要關注的就是主題內(nèi)容的把握。也就是說,同一篇課文中的兩首或三首古詩,或者作者不同,或者時代不同,或者內(nèi)容不同,但它們都能夠體現(xiàn)單元的人文主題。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12課《古詩三首》,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由此概括出來的人文主題顯然指向愛國主義。而課文內(nèi)容——陸游的《示兒》、林升的《題臨安邸》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是一組體會、感悟愛國主義的具有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雙重意味的古詩。在教學中,筆者從整體入手,讓學生把三首古詩放在一起讀一讀,比較出詩中所蘊含的感情指向。
1.從背景上比較
陸游的《示兒》和林升的《題臨安邸》時代相近,都涉及南宋抗金的歷史,期盼早日收復中原失地,完成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己亥雜詩》寫作的時代背景是晚清,針對清庭的腐敗無能,作者對民族、國家的命運充滿了關懷,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中,飽含著濃郁的愛國深情。通過背景的比較,學生初步感知到三首古詩在主題表達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都緣于詩人渴望祖國和平統(tǒng)一、繁榮富強的家國情懷。
2.從題目上比較
陸游用“示兒”為題,表達的是一種至死不忘的愛國情懷,感人至深;林升以書寫的地點為題目,“臨安”二字直戳南宋統(tǒng)治者的脊背,直接傾吐自己強烈的憎恨感;龔自珍以年份入詩題,表達的是對這一特別歲月的感慨——在詩人眼中,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祖國是需要“天公”“重抖擻”的。如此,龔自珍詩行中所寄予的愛國主義情感呼之欲出。
3.從內(nèi)容上比較
引導學生緊扣古詩中的關鍵詩句,從中讀出詩的內(nèi)容和主題,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進行詩與詩之間的比較感悟,對詩句的理解趨于深刻。事實上,學生只要把每首詩讀上兩遍,就可以找出“但悲不見九州同”“直把杭州作汴州”“萬馬齊喑究可哀”這些詩句,并在對比歸納中,從不同角度體會詩的愛國主義情感。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痹谕黝}的古詩閱讀探究、涵泳中,我們借助這樣的比較學習,學生對一組古詩所表達的相同的人文主題,便會獲得很真切的把握。
二、精讀鑒賞中感悟豐富意蘊
在古詩學習進入精讀鑒賞階段,比較的方法可以運用在更多的層面和角度,無論是相同還是相異,都可以作為古詩學習的有效抓手,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以下我們以對作者的比較來看。
1.比較同一詩人的不同詩篇
以作者為比較點,可以選擇同一詩人的不同詩篇進行比較。以李白為例,三年級上冊的《望天門山》是一首描繪景色的詩作,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學習過的李白的詩中哪些是描繪景色的,如主題、表達特點、詩中的名句等。學習《望天門山》時,在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時,讓學生想一想與學過的李白的哪一首詩中描繪的景色有相似或相異之處,在相互比較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望天門山》一詩的內(nèi)容和特點。如和《望廬山瀑布》比較,詩中描繪的景色都與“望”的結(jié)果有關,而且所望的對象都是山水,只不過后者望的是山中的瀑布,李白采用夸張的手法將瀑布描繪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大氣象;前者所望的是東西梁山之間的浩浩長江,氣勢如虹,李白卻忽視其大,而聚焦在舟行江上迎日出的感悟上……
由此,學生在多文本的閱讀對比中,感受李白描繪景色的多種表達方法,發(fā)現(xiàn)各自獨特精妙的表達,引領讀者進入奇妙的境界之中。
2.比較不同詩人的同一主題
不同的詩人有著不一樣的創(chuàng)作風格,但他們在表達相同主題時,受時代背景、個人感受、表達習慣等因素影響,其詩作自然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結(jié)果,這種不一樣正是詩人風格的體現(xiàn),也是各自精彩的映照。以送別詩為例來看,送別詩是古詩中數(shù)量較多的一類,而且有許多經(jīng)典之作。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了王維對西出邊關的朋友無盡的牽掛之情,感情之中包含著擔憂、不舍、祝福……這些都寄托在杯酒之中,可以概括為“酒送”。
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還有哪些詩人有不同的送別方式寄托離別之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著孟浩然乘坐小船順流而下去揚州,直到江面上再也看不見小船的影子還不忍離去,這可以概括為“目送”;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勸慰遠行的朋友,放寬心思去遠方,那里也會遇到知己、知音的,可以概括為“言送”……
精讀鑒賞階段的古詩教學可以開展比較的內(nèi)容有很多,如古詩所創(chuàng)造的獨特意象、高超境界等。教師需要精心研讀,發(fā)掘古詩間的密切關聯(lián)之處,從而引導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刻。
三、涵泳推敲中欣賞表達藝術
引領學生徜徉在詩歌的殿堂,除了把握鮮明的主題,品讀詩句的內(nèi)蘊外,還需要從中學習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既要關注古詩在表達上的精妙,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間等,又要仔細推敲把玩,體悟古詩對字句的錘煉,從而觸摸語言的情感溫度,感受無窮內(nèi)蘊。
1.在匠心處比較
古詩中的錘煉字句,除了那些流傳千古的例子,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賈島《題李凝幽居》中的“推敲”故事等,更多的需要教師在那些展現(xiàn)詩人匠心的詩句中,組織學生推敲詩人在用字、用詞上的講究和駕輕就熟的功夫。如四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三首》以“體會準確生動的表達、連續(xù)細致的觀察”為語用主題,選取了白居易的《暮江吟》、蘇軾的《題西林壁》、盧鉞的《雪梅》。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將三首詩的內(nèi)容轉(zhuǎn)換為自己透過文字“看到”的景象,并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和形象性。如《暮江吟》,詩人把夕陽稱之為“殘陽”,把陽光照射不到的江面看成冷冷瑟瑟的,給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遺憾美;抓住如珍珠般晶瑩剔透的露珠、彎彎如大弓的弦月等典型的景物,表現(xiàn)秋夜獨有的特點;《雪梅》中的“未肯降”,讓我們從梅花與雪花都不肯向?qū)Ψ秸J輸?shù)拿鑼?,仿佛看到梅花在使勁綻放,雪花在不停地飛舞,它們在不斷較勁兒的場面。
如此,圍繞詩中關鍵詞句的賞析,將原本靜止的畫面在讀中漸漸動起來。學生眼前所浮現(xiàn)的,就不再是一幀畫景,而是連續(xù)播放著的動態(tài)景色,從而被詩人的語言表達所折服。
2.在想象中比較
詩人在語言運用上追求凝練簡潔,即使看上去很平常的字詞,如果我們仔細揣摩、咀嚼,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詩人在錘煉字句上的秘妙。這種揣摩、把玩,是一種內(nèi)在的語言文字運用的比較。教學中,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將這些語言轉(zhuǎn)化為具體的畫面,在豐富的想象中發(fā)現(xiàn)平凡中的不平凡。如蘇軾《題西林壁》一詩中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初讀如白話一般,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別之處。但細細品味,字里行間卻蘊藏詩人在語言文字運用上不同尋常的功力:“遠近高低”這四個字,就將詩人行走于偌大的廬山之中、從不同角度對廬山進行仔細觀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筆者引導學生隨著蘇軾的目光,或遠眺,或近觀,或仰望,或俯瞰,在不同角度的觀察中,想象詩句所呈現(xiàn)出的廬山的豐富多姿。
如此,“遠近高低”這四個字就在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中得以豐富、具化,此刻的廬山,或成嶺,或成峰,千姿百態(tài),充滿動態(tài)變化的美。
3.在體驗中比較
詩歌作為詩人的思想結(jié)晶,當它以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后,很多東西都被固化,但其內(nèi)在的意蘊并不一定被大家所共認,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獲得的情感體驗也會有所不同。我們在鼓勵學生“個性化、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詩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意。
仍以蘇軾《題西林壁》一詩的閱讀為例。這首詩從表達的理趣上看,它是一首說理詩,詩人要說的哲理在詩的后兩句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要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從各個角度全面、客觀地去觀察;而“遠近高低”正是詩人在廬山之中全面觀察的經(jīng)歷,“各不同”是一種客觀記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蘇軾‘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在回讀、捕捉信息中,有的學生認為是“蘇軾身處廬山之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能把廬山看全了”,有的學生認為“廬山云霧彌漫,怎么看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走出廬山,在廬山外面看廬山,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樣子”,還有的學生提出,廬山的美不在于它的外表,而是站在各個角度欣賞到的不斷變化著的風景。
在學生結(jié)合自己理解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后,筆者讓他們將大家的發(fā)言加以梳理、比較、歸納、總結(jié),從而在進一步的思考中形成共識:蘇軾看到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廬山的一種真面目,也就是廬山不同于其他山的獨特的美;但要想看到不變的廬山“真面目”,那就要走出廬山去看它了。
通過體驗層面的比較,學生從詩中讀到的就不僅僅是詩人一個簡簡單單的哲理發(fā)現(xiàn),還有廬山那富于變幻的美了。
比較,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運用在古詩的學習理解中,尤其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成組出現(xiàn)的古詩詞課文中,無論是詩作的主題,還是詩人的風格、詩歌的藝術表達等,都能夠引導學生在古詩學習中從類上把握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去打開古詩教學的大門,進入其中,享受古詩所散發(fā)的迷人芬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趙華容.談以生為本的習作課堂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20(04):26-28.
[3] 徐棟.兒童寫話的四個“真相”[J].教學月刊:語文版,2020(11):59-61.
[4] 朱春華.優(yōu)化小學古詩教學評價例談——以《塞下曲》(其三)教學評價為例[J]. 語文月刊,2021(01):33-36.
[5] 葉青.基于兒童立場,構(gòu)建“習為中心”的低年級古詩教學模式[J]. 新教師,2020(12):31-32.
[6] 朱延巧.古詩教學新“四招”——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新方略[J]. 小學教學研究,2019(18):43-45.
[7] 呂俐敏.小學古詩教學的審視與改進——以《泊船瓜洲》為例[J]. 語文建設,2018(34):39-43.
[8] 溫儒敏.如何用好“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 課程·教材·教法,2018(02):4-9+17.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