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娜
摘 要 審辨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指向自我反思的思維方式。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審辨思維的培養(yǎng)存在質疑批判等于挑毛病、破而不立、批判對象只針對他人的誤區(qū)。針對這些誤區(qū)可以給出如下策略:設計產生認知沖突的任務情境;依托數學推理活動培養(yǎng)審辨思維;構建“讀懂別人-價值判斷-發(fā)現問題-給出建議-自我反思”五步法。
關鍵詞 審辨思維 核心素養(yǎng) 自我反思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21世紀4C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我國剛剛發(fā)布的5C模型中翻譯為“審辨思維”。5C模型提出的審辨思維包括質疑批判、分析論證、綜合生成和反思評估四個要素。從這一界定可以看出,5C模型比4C素養(yǎng)更加強調了“反思”的重要性,將“能慎重考慮他人觀點且尊重他人挑戰(zhàn)自己觀點的權利”納入到審辨思維的特征之中,審辨思維“始于質疑,歸于反思”。審辨思維重視“問題”意識的喚醒,注重生成解決問題的決策,指向“自我反思和成長”。然而,在數學教學中常常出現“為質疑而質疑”的場面,因此,我們須反思審辨思維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并努力尋找教學方式上的突破。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審辨思維培養(yǎng)的誤區(qū)
1.“質疑批判”等于“挑毛病”
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個人(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幾乎是每節(jié)課都要用到的學習方式,在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常常以“這位同學的匯報有什么問題?你有什么建議?”這樣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維上的碰撞,同學們想方設法地去發(fā)現匯報者的不足之處,但是“審辨”需要長時間地、審慎地追問并尋找證據,課堂上并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常常是剛剛結束匯報就要求學生提出質疑,從而使“質疑批判”被簡單地等同于“挑毛病”。這樣不僅不能培養(yǎng)審辨思維,更容易誤導學生陷入“思考等于挑毛病”的誤區(qū)。
2.“破而不立”
“破而不立”并不是審辨思維的宗旨。在一次“比賽場次”課上,教師設計了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根據參賽人數、場地數量、比賽時間等實際情況分組設計比賽方案,各組分別設計了淘汰、單循環(huán)、單循環(huán)與淘汰混合等不同賽制,匯報時同學們紛紛指出其他組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如淘汰賽既費時又可能出現強者淘汰弱者升級的不公平現象,單循環(huán)賽公平但費時等,小組循環(huán)賽涉及如何分組才公平,一節(jié)課就在各組僵持中結束了。此時我們應引導學生思考:“公平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眾多方案中哪一種最公平?對比自己的方案,別人方案有哪些可供自己借鑒之處?如果讓你對其他方案提出建議,你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從而找到相對公平、合理的方案。
3.批判對象只針對他人
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yǎng)審辨思維的方式多為“給別人提建議”,從而使“批判”對象經常指向他人。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數學課堂不能培養(yǎng)“只批判別人從不反思自己”的人,而是會合作、會溝通、會共同做事的人。5C模型將“Critical Thinking”翻譯為“審辨思維”而不是“批判性思維”有助于我們澄清審辨思維的內涵,明晰審辨思維的自我指向性,在數學課堂上走出培養(yǎng)的誤區(qū),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傾聽、勇于反思的良好思維品質。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審辨思維培養(yǎng)的策略
1.設計產生認知沖突的任務情境
審辨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好”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情境是好情境。好情境需要教師的設計,也需要及時抓住學生的生成。
如講授一年級“百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其中第三個活動是“借助計數器數數——在計數器上從99撥到100”,活動中學生有如下幾種表現。
從結果來看,第1、2、3、5種方法最終計數器上呈現的都是“百位上有一個珠子”,但從學生撥珠子的行為來看卻各不相同,學生的不同表現形成了“沖突”,也反映了學生在理解滿十進一這一概念上的困惑。于是教師提出如下思考問題:“生1和生5有什么不同?生2和生5又有什么不同?你贊同哪一種撥法?滿十進一體現在哪里?”教師把這些疑問拋給學生。學生相互交流后,找到了問題的本質:從99到100增加1個一,需要先在個位上加一,個位滿10個一向十位進1個十,十位滿10個十再向百位進1個百。生5的撥法能夠體現這一過程。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學生的“沖突”出發(fā),引導學生著眼于撥珠子的“過程”,對比不同方法,圍繞本課的核心概念“滿十進一”提出思考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在討論中達成共識,有效地鍛煉了他們的審辨能力。
2.依托數學推理活動培養(yǎng)審辨思維
由于審辨思維和數學推理活動都需要運用信息、數據、經驗等進行“因為這樣,所以那樣”的推論,因此,可以將二者聯系在一起。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推理的內容,例如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商不變規(guī)律等都運用了歸納推理,鼓勵學生驗證結論或說明道理時,學生實際上進行了演繹推理[1]。教師在數學推理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什么得出的結論?描述的過程合理嗎?使用的方法恰當嗎?”在這些問題的討論中對得到的結論進行深度的、有邏輯的反思。在一節(jié)“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數學課上,教師設計了一個活動任務:以3厘米和4厘米的兩條線段為兩邊畫一個三角形,想一想第三條邊的長度最長是多少?最短是多少?請說明你的想法。學生操作探究之后匯報:
生1:第三條邊不能比7厘米再長了,再長的話就到平角了。
生2:最長邊不能到7厘米,4厘米和3厘米加起來正好是7厘米,如果到7厘米就成了兩條線,不能拼成三角形了。
生3:我們組有個疑問:雖然3厘米和4厘米加起來是7厘米,已經到極限了,會成為一個平角,但我們用尺子畫卻能畫出來,是為什么呀?(其他幾個組也表示有這個困惑)
生2:你們畫的時候可能有誤差,(進一步用小棍邊擺邊解釋),當一個3厘米和4厘米小棍擺成平角時,第三條邊怎么放,只能平著再來一條吧,那樣就不能拼成三角形了。
……
繼續(xù)討論,學生又用同樣的方法說明了第三條邊最短也要大于1厘米(即其他兩邊之差)。在“說理”中學生逐漸明確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要小于第三邊”的性質,同時在討論辨析中理解了背后的道理。本環(huán)節(jié)將學生的操作和推理過程相結合,培養(yǎng)了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進行思考并闡明道理的能力。
3.構建審辨思維培養(yǎng)五步法
基于審辨思維的四個要素,我們嘗試構建數學課堂中“審辨思維”培養(yǎng)路徑:“讀懂別人—價值判斷—發(fā)現問題—給出建議—自我反思”。
第一步,讀懂別人。
讀懂別人的想法是培養(yǎng)審辨思維的第一步,當我們從自我中心的角度進行思考的時候,很難理解他人的思想、感受和情感。我們常常在實踐中犯了“我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錯誤,對小學生來說,把自己對“數學”的理解清晰地呈現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課堂上教師需要更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對話”平臺,例如讓學生學會使用“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我理解的對嗎?你有什么補充?”等語言來確認對方觀點。
第二步,價值判斷。
我們有時會秉持“正誤判斷”的評價取向而不是指向自我反思的“價值判斷”取向。進行價值判斷既不能毫無依據地“鼓掌”,也不能一味否定,而是需要在讀懂別人意圖的基礎上找到其對自己思考路徑的價值,包括方向上的、方法上的,哪怕是失敗的經驗教訓,有“證據”地對別人的做法和觀點進行評判。
第三步,發(fā)現問題。
鼓勵學生在發(fā)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真正感到好奇的問題”。例如“我想知道……”而不是“難道不是……”等“暗含挑釁”的質問,這樣的溝通與對話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得對話的雙方不再簡單地以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問題,也讓對話的雙方有了圍繞共同話題進行討論和多角度思考的基礎,為形成新的解決方案建立起“聯合關系”。
第四步,給出建議。
思考者審慎追問、小心求證之后需要做出“決策”,這個“決策”是在對不同觀點進行仔細分析后提出合理改進建議,是培養(yǎng)學生審辨思維的重要一步。值得注意的是,提建議時需要考慮到“對方的立場”,審辨思維需要進行思維的換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真正理解他人的觀點。
第五步,自我反思。
培養(yǎng)審辨思維的最后一步是“自我反思”。要鼓勵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按照同樣的標準評價自己,并不斷追問:“別人的觀點對我有啟發(fā)嗎?這一過程中我知道了哪些以往不知道的?我獲得了哪些新的想法?我的觀點還有哪些有待改進之處?”批判思想本質上具有自我批判的屬性,“不論我們以為對自己的認識有多準確,都難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框架來認識自己的思維”[2]。從同伴對自己觀點的反饋和他們所提出的不同視角中學習,有助于學生擺脫自我意識的“囚徒”困境,走向更高的審辨思維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丹.推理能力的內涵及教學建議[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8(05):9-12.
[2] 布魯克菲爾德. 批判性思維教與學——幫助學生質疑假設的方法和工具[M].鈕躍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35,52.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