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陽陽
摘 要:首先闡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展示研究的探究價值;隨后詳細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素材的挖掘:借助電化教學展示教育素材、借助教學內容挖掘教育素材、借助課堂討論提煉教育素材。
關鍵詞:地理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素材;高中生;挖掘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教師開始積極探尋新資源與新途徑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力求為高中生的地理認知、信息積累、能力提升以及素養(yǎng)提升創(chuàng)設一個有設計、有目標、有方法的循序漸進平臺。期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在地理教學中展示出強大的可行性、先進性和實效性,成為主流指導思想。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以國家的價值目標和社會的價值趨向去科學導引公民的價值準則和社會性行為,有效提升公民社會活動的科學性。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為高中生挖掘出保護環(huán)境、生態(tài)平衡、均衡開發(fā)、綠色發(fā)展等先進理念,從而將愛國行為與愛社會意識細化到一個個具體可行的現(xiàn)實行為之中,以此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素材的挖掘
地理教學涉及地理知識、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平衡、綠色開發(fā)等范疇,因而與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和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市場”。
(一)借助電化教學展示教育素材
在地理教學中,很多地理現(xiàn)象和自然景觀高中生無法親眼看見,因而教師可以借助以電子白板為最新代表的電化教學為高中生直觀展示林林總總、美不勝收的自然地形和地理奇觀。這樣,高中生就會在強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沖擊下產(chǎn)生良好的應激反應,自然就會悅納教師引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信息。
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這部分內容具有非常強的觀賞性、探究性和審美性,因而能夠給予高中生強烈的視覺刺激、心理震撼和審美體驗,恰好適合教師利用電子白板進行直觀展示。因此,高中生能夠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驚艷絕倫”所征服,自然就會慢慢催生出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huán)境、享受自然風光的積極意識、環(huán)保理念和綠色觀念,從而切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先進理念輸入高中生的思想意識之中,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借助教學內容挖掘教育素材
在地理課堂上,教學內容是高中生進行知識學習、信息積累、能力培養(yǎng)和素養(yǎng)發(fā)展的承載者,也是思想教育和德育的“知識容器”。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指導,為高中生挖掘出豐富的知識資源、思想教育資源和德育資源,讓高中生在課程學習中真正實現(xiàn)意識提高和素養(yǎng)提升。
如“人類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是要“金山銀山”,還是要“綠水青山”,這是高中生在地理認知過程中必須做出的“抉擇”。因此,教師要引領高中生一起探究“人與自然”問題,人是地球上的“永久居民”,自然需要人類利用科學發(fā)展觀和綠色環(huán)保理念去解決自然資源與自然環(huán)境的科學開發(fā)和合理利用問題,不能出現(xiàn)短期行為。這樣,教師就可以在合作探究中慢慢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闊高中生的知識視野。
(三)借助課堂討論提煉教育素材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主動為高中生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素材,還要引導高中生進行課堂討論,推動高中生自主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素材。高中生具有較強的認知力、思維力、辨析力和判斷力,能夠在課堂討論中各抒己見,借助集體智慧和團隊合力主動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水是高中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質,因此,教師可以在“水循環(huán)”這部分內容中讓高中生進行課堂討論,以此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和信息積累。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接近成熟,因而能夠借助自身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而整合出人類使用的農藥或化學物質污染水源以后,受污染的水源又會直接污染莊稼、蔬菜、水果和魚類等人類生存必需品,最終人類健康面臨著直接威脅。因此,課堂討論能夠表現(xiàn)出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生存、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能夠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切入點。
綜上所述,教師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切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于地理教學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并借助電化教學展示教育素材,借助教學內容挖掘教育素材,借助課堂討論提煉教育素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高中生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行為之中,良性干預高中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依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創(chuàng)新[J].基礎教育課程,2016(13):29-31.
[2]陳杰.論地理課程“家國情懷”的內涵與培養(yǎng)[J].地理教學,2016(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