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芳
◆摘? 要:故事教學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利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故事情節(jié)中,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提高孩子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熱情,在故事中國領悟更多知識和人生道理。本文將對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意義加以探討,并處出故事教學的實踐策略,希望能夠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教學;意義;實踐;策略
幼兒年齡通常在3-6歲之間,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故事具有天生的興趣。利用故事教學方式,能夠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到身邊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在獲得愉悅體驗的同時,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幼兒園教學效率。
一、故事教學的含義
愛聽故事是幼兒園孩子的天性,故事教學理念就是從幼兒興趣出發(fā),利用生活故事、寓言、童話等進行幼兒教學的一種特殊方式。故事教學中所用故事通常有教師精心選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孩子在聽教師講故事或者自己復述故事中,能夠感悟到其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提高幼兒認知事物的能力,豐富幼兒的情感。
二、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意義
(一)故事教學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1.故事教學能夠促進幼兒興趣遷移
幼兒年齡尚小,他們的學習動力主要依賴于對事物的感性認識。故事教學中所采用的故事不僅具有兒童化的語言,還有具有趣味性的情節(jié),又可愛的人物形象,這些故事元素符合孩子認知能力和思維特點,在孩子頭腦中會出現(xiàn)各種故事中的形象,被故事情節(jié)深深吸引。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孩子會在故事中習得更所知識,領悟更多道理,自然而然地將教學中的知識性和故事的趣味性聯(lián)系在一起,由對故事的喜愛逐漸遷移到對知識的渴望。
例如:利用童話《小蝌蚪找媽媽》進行幼兒教學,在還的頭腦中會出現(xiàn)小蝌蚪可愛的形象,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逐漸發(fā)生了變化,長出前腿和后腿,身體顏色也從黑色變成了翠綠色,變成了一致可愛的小青蛙。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了解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進而讓孩子從最初對故事感興趣,逐漸演變成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故事教學有助于增強幼兒對知識探究的動了。
2.故事教學有助于拓增強幼兒好奇心
幼兒在認知事物中,是將原有經(jīng)驗與新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新的認知體系,以此不斷實現(xiàn)新知識向原有經(jīng)驗的轉化,逐漸擴大知識面。幼兒教育中采用故事教學,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等均符合孩子原有的認知,孩子以這些已有經(jīng)驗作為線索,融入新的認知,進而讓想象空間不斷擴大,讓孩子無限遐想中獲得愉悅感,進而提高孩子對新知識和新事物的好奇心。
(三)故事教學能增強幼兒記憶的持久性
幼兒園教學中所用的小故事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這些知識和文化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于易感性認知為主的幼兒,理解起來十分困難,但是,這些知識與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孩子很容易對小故事加以記憶,進而懂得更多知識和道理。
例如:教師在培養(yǎng)孩子勤于動腦的習慣時,向孩子講述了《司馬光砸缸》的小故事,教師如果單純依賴于“講道理”講述“勤于動腦”的重要性,孩子會感覺到枯燥乏味。而利用故事教學,孩子在記住小故事的同時,也這些道理記在了心理。因此,采用故事教學能夠讓幼兒記憶更加持久。
(四)故事教學有助于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故事教學與幼兒語言教育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幼兒園孩子處于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采用故事教學,能夠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更多機會,孩子能夠在教學中學會傾聽他人的講話,思考他人說話的內容;還能在故事的復述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結合幼兒園教學目標,對故事合理選擇
故事教學中既有故事的趣味性,又具備教學的目的性,因此,故事教學中所采用的生活化故事、童話故事并非只為博孩子一笑,而是需要教師根據(jù)幼兒園教學目標收集和創(chuàng)編的具有教育性的小故事。
例如:教師在教育孩子要養(yǎng)成誠實待人品質時,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了《狼來了》小故事。故事中放羊的孩子感覺在山上放羊很無聊,就對村里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村民聽到喊聲都紛紛跑來救援,放羊的孩子看到村民被騙了十分開心。放羊孩子接連騙了村民兩次,等到狼真的來了,放羊的孩子在喊“狼來了,狼來了!”,村民再也不相信了,后來小羊全被狼吃掉了。
教師在選擇故事時,不僅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還要兼顧到孩子的認知特點,符合孩子的已有經(jīng)驗,這樣才能讓故事教學發(fā)揮出理想的應用效果。
(二)利用音樂烘托故事教學氛圍
要提高故事教學在實踐中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選擇符合孩子興趣和認知特點的故事,還要善于運用音樂等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多重展示效果,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情節(jié)中。
例如:在教育培養(yǎng)孩子互相幫助品格時,教師選用了《三個和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一個和尚提水喝,兩個和尚擔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故事過程中,運用了明快而滑稽的音樂,將故事情節(jié)和音樂契合起來,讓孩子展開想象,從故事中領悟出“相互配合、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三)鼓勵幼兒進行故事復述,鍛煉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階段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期,教師利用故事教學法進行教學時,不僅要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讓孩子領悟更多道理,還要引導和鼓勵孩子對故事加以復述,一方面鍛煉孩子的思維,另一方便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孩子復述時,要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積極評價,給予孩子適當?shù)馁潛P和夸獎,幫助孩子樹立表達的自信心。
四、結束語
故事教學法是幼兒園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師需要對此教學法具有成分的認識,了解故事教學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意義,加強故事的有效選擇,鼓勵孩子進行故事復述,在豐富孩子認知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語言思維。
參考文獻
[1]趙冬花.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策略探究[J].環(huán)球慈善,2020:13-13.
[2]何正蘋.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159-160.
[3]陳麗萍.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J].情感讀本,2019: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