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倫彬
龍虎隘古道,是“湖廣古道”的重要通道,位于湖南省汝城縣井坡鄉(xiāng)界頭村至樂昌市五山鎮(zhèn)青嶺村委會隘口子、地前坳、塘坳、松子嶺路段,通往五山、廊田、樂昌。其中,界頭至地前坳2公里全部由鵝卵石鋪就,地前坳至塘坳、松子嶺段由青石和麻石砌筑,其余大多為土路,崎嶇光滑處則砌有石板便于行走。
樂昌段總長約4公里,在兩山相夾的險要通道口,筑有石寨,名曰“龍虎隘”。龍虎隘由兩個拱券式結構的石墻筑就,高約3米,長約6米,寬約2.5米。龍虎隘建于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至今已177年歷史。石門上方,中間陰刻“龍虎隘”三個大字,右邊陰刻“道光辛丑仲夏”,左下方陰刻“桂陽縣事劉澐督建”。字體遒勁,頗有功力。在龍虎隘下方十米處,曾有一尼姑庵,墻面涂紅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尼姑在此每天敲木魚誦經(jīng)修道。九十年代初,因年久失修已毀;下方二十余米處建一涼亭,青磚瓦結構,高約3.4米,長約6米,寬約3.2米,面積約20平方米。亭頂已毀,現(xiàn)僅殘存四面墻。
據(jù)清《皇朝經(jīng)世文續(xù)編》卷八十八“兵政十四塞防(上)”載:“城溪隘之右二十里曰龍虎隘。下行入粵之樂昌。距縣治六十里而遙。距樂昌界五里而近。乘垣望可見數(shù)里。內(nèi)有隙地容數(shù)百人。不百武有水泉。山舊曰分界嶺。以龍虎團在其內(nèi)。故命之龍虎?!?/p>
改革開放前,樂昌和汝城等地鄉(xiāng)民到湘粵地帶,均走此古道前往經(jīng)商、買賣、謀生或走親串友,是湖廣重要的交通要道。
據(jù)《郴州文史》記載,1934年11月,紅軍長征時,紅一軍團第一師和中央軍委直屬團、第一、二縱隊及紅五軍團從此道進入青嶺宿營,第二天經(jīng)學堂山翻越國字腦到達石下村、大王山。在紅軍長征部隊經(jīng)過龍虎隘時,遭到國民黨地方武裝陳國英部的突然襲擊,兩位戰(zhàn)士不幸犧牲,葬于距龍虎隘前方左側20余米的地方。另據(jù)《中共樂昌地方史》記載,1949年10月4日,奉命解放韶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14軍由湖南汝城界頭龍虎隘古道進入樂昌五山青嶺,當晚在青嶺宿營。10月5日,14軍從青嶺出發(fā),經(jīng)石下、山溪到達麻坑。兩支大部隊經(jīng)過此道時均在此駐足、歇息。對研究古時湖廣交通脈絡和紅色文化有一定的價值。
2018年11月,龍虎隘古道列入樂昌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攝影:連付城)
更 正
2021年第3期第64頁《喜迎黨的百年華誕(朗誦詩)》,第2段第3行“遵義會議批右傾”,“右傾”應為“左傾”;第3段第2行“改革開放春風動”,“春風動”應為“春風勁”。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