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
蘇軾說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能『綺』能『腴』,與陶詩多含理趣大有關(guān)系。那么,陶詩的理趣是如何呈現(xiàn)出來的呢?
理趣的來源
陶淵明生活的魏晉時期是玄學(xué)盛行的時代。所謂玄學(xué),是以老莊思想為本,而兼攝儒家學(xué)說的一種新道家之學(xué)。玄學(xué)之風(fēng)既盛,使魏晉士大夫習(xí)于理論思辨和玄理清談。陶淵明有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xué),他的思想并不完全受玄學(xué)籠罩,但生于斯世,玄理思辨與清談風(fēng)氣對他的影響卻是毋庸置疑的。
陶詩中常寫及與朋友們談?wù)f義理的場景,比如,“談諧無俗調(diào),所說圣人篇”(《答龐參軍》),“疑義相與析”(《移居·其一》),“信宿酬清話”(《與殷晉安別》)。學(xué)者多認為這些正是陶淵明清談的證明。而他讀書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這種瀟灑自得的風(fēng)度,在當(dāng)時也并非特例。西晉的玄學(xué)名士阮瞻,同樣“讀書不甚研求,而默識其要,遇理而辯”(《晉書· 阮瞻傳》)。這種得意忘言、不拘泥于章句的讀書態(tài)度,正是典型的玄學(xué)家風(fēng)。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窺視到時代風(fēng)氣的影響。
時代風(fēng)氣之外,陶淵明自身的個性也是頗為高妙而有思理的。陳寅恪先生曾推許《形影神三首》為中古思想史轉(zhuǎn)關(guān)的極重要的文本表征。顧隨先生也洞察“詩人有兩種:一為情見,二為知解。中國詩人走的不是知解的路,而是情見的路”,“陶公之詩與眾不同,便因其有知解”。陶淵明用儒家誠篤切實的德性工夫去追求道家自然自在的人生境界,誠以求真,步實蹈虛,所以能上承孔孟,下啟宋儒,獨成一家。
這種思想趣味與詩歌創(chuàng)作相融合,便形成陶詩活潑深遠的理趣。陶詩有《形影神三首》這樣的哲理詩,也有不少直接說理的詩句,大都表達了深沉融通的哲思與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陶詩的理趣,部分源出于這些活潑的哲思。所謂部分,是因為直接說理往往有墮入枯燥無味的“理障”的危險。流行在東晉的玄言詩,以及宋明時期的理學(xué)家詩,就往往因為只是押韻的哲理,而備受后人批評。陶淵明能遠遠超越同時代,獨得理趣而不墮理障,關(guān)鍵還在于他的詩歌獨特的藝術(shù)手法。一是他選言用字大有講究,能單詞只字獨存深意,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再者就是陶詩往往能將深切的道理融入景象之中,情、景、意三者融合無間,使人味之亹亹不倦。下面就分別從選詞用字和命意取象兩方面稍作分析,看看陶淵明是如何做到不作理語而妙得理趣的。
選詞用字中的理趣
在關(guān)鍵字詞上慎加選擇,賦予這些字詞以超越字面的豐富含義,這本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統(tǒng)?!对娊?jīng)》《離騷》解讀,賦予“美人”“香草”以象征隱喻之義,《春秋》筆法則重一字褒貶,皆可謂影響深遠。此外,先秦諸子各自提煉概念,如孔孟的“仁”“義”,老莊的“無為”“自然”,墨子的“兼愛”“非攻”,等等,都是立名標宗,以成一家之學(xué)。陶淵明的詩歌寫作也深得“立名”之義。比如《連雨獨飲》中“任真無所先”的“任真”,《歸園田居·其一》中“復(fù)得返自然”的“自然”,便是源自《莊子》而貫穿陶詩的重要概念,早已為讀者熟知。這里以陶詩《時運》中的“游”字為例,做詳細分析。因為這個字實是詩歌之眼,其中大有深意,又向來被古今注家忽略,值得我們加以抉發(fā)表彰。
《時運》小序云:“時運,游暮春也?!痹姼杷鶎?,便是暮春之游。如果細加探究,會發(fā)現(xiàn),詩中的“游”,既是郊游之游,也是悠游于道藝之游,還是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梢哉f,一個“游”字,足能融會儒道以成玄思,為詩歌注入遙深的意蘊,故不可輕輕放過。
“游”之第一義是詩歌字面所寫的春游。除了自己郊游,詩歌第三章也寫:“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齊業(yè),閑詠以歸。我愛其靜,寤寐交揮。但恨殊世,邈不可追?!边@是在遙遙呼應(yīng)《論語·先進》曾晳所述暮春之游,將先賢之精神與自己之意趣打并一處,產(chǎn)生古今交織的效果。
“童冠齊業(yè),閑詠以歸”提示我們,“游”還有第二層意蘊,即“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之“游”。依照孔子所述,學(xué)者當(dāng)立志求道,在求道的過程中,又當(dāng)時時通過音樂等藝術(shù)形式來陶冶情操,輔助德行,達到處樂忘憂、進德修業(yè)的效果。比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這就是孔子的“游于藝”。漢代班彪《北征賦》也說:“夫子固窮,游藝文兮。樂以忘憂,惟圣賢兮?!边@是后人對孔子的祖述。詩人想到“童冠齊業(yè),閑詠以歸”,便是在追慕孔門弟子的“游于藝”;詩歌第四章云“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慨獨在余”,黃帝、唐堯時代不可企及,唯有耽于琴酒以解其憂,則是陶淵明的“游于藝”。
當(dāng)然,詩歌中的“游”還有第三層深意,乃遙遙與莊子逍遙之游相應(yīng)和。所謂逍遙游,是精神的絕對自由,是與造化為一的自在。著名學(xué)者王叔岷先生曾經(jīng)引《莊子·天下》的“上與造物者游”來解釋“逍遙游”,謂“此‘游字,實可以應(yīng)無窮之義而歸于大通之旨也”(《莊子通論》)。以此返觀《時運》,“山滌余靄,宇曖微霄。有風(fēng)自南,翼彼新苗”,這反映詩人精神游于天地之間,與萬物為一?!把幽恐辛鳌币徽?,則是思慮游于千載之上,與古人同樂。古與今、物與我皆已渾然一體,詩歌的“游暮春”,體現(xiàn)的何嘗不是自由無礙的精神境界?
一個“游”字而有三義,貫通全詩,而意味無窮,這便是觀字而得趣之一例。
命意取象中的理趣
在平常寫景狀物中貫注理趣,也是陶詩顯著的特色。他為人交口贊譽的詩句,大多有此特征。如著名的《飲酒·其五》,前面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边@里直接在講心遠地偏的道理,即《莊子》“虛己以靜”之意。因為是直接說理,便不免需要通過語言分析與解釋,告訴讀者,自己所居的“人境”不同于世俗的“人境”。
但是正如《莊子》中常常講到的,真正得道者是無法通過言語來表達何謂“道”的,一旦訴諸語言,便意味著心中尚存分別意,還未到達莊子所云“吾喪我”和“磅礴萬物以為一”的悟道境界。所以詩歌開頭作解釋,反而離道稍遠。等到“采菊”而“見南山”以后,才是理障盡去,目擊道存,神游天地而與萬物一同徜徉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莊子之道。
全詩前四句說理而有理障,后面不再說理,便撤盡理障,而獨留趣味。沒有前面的說理,后面的理趣便無法彰顯;沒有后面的忘理,則終究不能直造神境。二者結(jié)合,呈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與生命的通透解悟。陶詩能有如此高風(fēng),是因為詩人“任真”之思、“自然”之想久已融化在生命之中,故而能汩汩流淌于楮墨之間。
《飲酒·其五》所展現(xiàn)的物我渾融、萬化同流的狀態(tài),是陶詩最吸引讀者之處。陶詩這一境界被王國維總結(jié)為“有我無我”和“隔與不隔”之說,這在陶淵明其他詩作中也有體現(xiàn)。
比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中“平疇交遠風(fēng),良苗亦懷新”二句,最為古人贊嘆不已。蘇軾說:“非古人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予之世農(nóng),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保ā额}淵明詩》)稍后張表臣極贊其“善體物也”(《珊瑚鉤詩話》)。清人薛雪稱此二句“實此身心與天游耳”(《一瓢詩話》),洪亮吉甚至認為“實足以窺化工之蘊。古今詩人雖善狀情景者,不能到也”(《北江詩話》)。
此二句究竟妙在哪里呢?“遠風(fēng)”的“遠”形容風(fēng)從遠方來,而“交”字則蘊含四面八方來此交匯之意,于是寬廣無垠的天地皆在我意中。田中的苗是良莠不齊的,但放眼望去,皆是“良苗”,說明詩人心中是一片光風(fēng)霽月的純良,所以眼中之苗皆良,而無有惡者。最后的“懷新”寫的是春風(fēng)滋養(yǎng),“懷”字是由“苗”發(fā)出的動作,于是眼中之苗感受到春風(fēng)生生之德,而生出勃勃生機,意境全在這個字中體現(xiàn)出來。苗皆良嗎?皆良的本來是詩人。苗能懷嗎?能懷的還是詩人。所以二句十字,字字寫風(fēng)寫苗,實際是寫詩人自己的胸襟氣韻,同時還表現(xiàn)出天地?zé)o窮、萬物化生之境,這不是物我渾然一體的造化,是什么呢?
陶詩并非不說理,然而更深刻的道理,尤其那種“齊一大化”的真境界往往不是通過說理,而是在繪物寫景之中自然展現(xiàn)出來的。讀者首先被陶詩感染的,正是這種與物為一的渾然忘我的風(fēng)度。
陶詩不但寫景中有理趣,敘寫情事同樣理深而趣遠?!兑宜葰q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中有句:“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痹娙苏f,自己很久以后再次經(jīng)過錢溪,發(fā)現(xiàn)風(fēng)景依舊。既然山川無恙,那么流年堆積在哪里呢?自然只能是在自己身上。風(fēng)景沒有今昔之別,看風(fēng)景的人漂泊旅途看似也無差別,但今次的心境卻不同于往昔,畢竟歲月累積,人生的感悟與智慧也隨之增加。所以詩歌后面自然寫到“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這便是歲月中漸漸沉淀的決心。到了這一年十一月,詩人果然從彭澤令任上掛冠而去,永歸田里,“歲月好已積”,真是耐人尋味。
一樣的歲月流逝,《答龐參軍》卻是相反的表達—“物新人唯舊”。春天來臨,萬物更始,越來越陳舊的只有住在園田中的詩人。為什么表達與前面迥異?因為龐參軍是做官的朋友,此刻正春風(fēng)得意,便是“物新”,自己卻疏闊于世,與這一番新意格格不入,不免越來越成為老古董。“物新人唯舊”表面只是客觀敘事,字里卻是深深的兀傲,表明與世相疏遠之意。這也是一種理趣,傾吐的是胸中的骨鯁。
與“物新”句近似意思的,是《和劉柴?!分械摹皸珬乐惺?,歲月共相疏”。世事與歲月,都漸漸離我遠去。這樣的表達,彌覺淡遠深邃。仿佛《莊子·山木》所云:“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睔q月與世事,便是這遠行客,不知將向何方。送行人獨立岸上,心中廓落。又或者,自己便是這遠行客,離世界越來越遠,不知將漂向何方。人生的況味,不過如此。
劉奕,上海大學(xué)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