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媒介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催生了一個嶄新的圖文信息博弈下的“讀圖時代”,世界很大程度上被把握為圖像,但文字在能指性上具有圖像符號無法替代的功能,圖像和文字之間微妙的張力正重塑著人類意義建構的模式,我們有必要關注圖像信息傳播在社會生活中的負面影響,通過反思引領正確的文化行為。
關鍵詞:讀圖時代 圖文敘事 圖像霸權
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提高、多元媒介的興起與競爭、數(shù)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及互聯(lián)網(wǎng)覆蓋面的幾何級增長催生了一個嶄新的圖文信息博弈下的“讀圖時代”,人類的認知和交際模式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世界很大程度上以圖像的形式被構建和解讀,以理性主義為特征的文字形式日益向以感性和直觀性為特征的圖像形式轉化,圖像霸權下的文學終結論開始喧囂。誠然,圖像信息傳播有獨特的魅力和優(yōu)勢,但文字在能指性上也具有圖像符號無法替代的功能,同時,它們作為意義表達的載體也存在著各自的缺陷與劣勢,因此,在圖文信息共生的時代,這種圖像和文字之間微妙的張力正重塑著人類意義建構的模式,通過圖文互動和互補滿足人們新的文化生存需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正確把握圖像意義的傳播特征和受眾的圖文意義解讀心理,樹立積極的媒介傳播形式和引導正確的受眾觀念,才能讓“讀圖時代”的發(fā)展符合社會文化需求的道路,產(chǎn)生有益的傳播效果。
一、“讀圖時代”圖像霸權的形成
從20世紀末“讀圖時代”被提出以來,在媒體、網(wǎng)絡和學界都是一個熱門詞語,對圖文信息共現(xiàn)的重視首先體現(xiàn)在紙媒上。以文字報道為主體的各類報紙,特別是都市信息類報紙,大量增加圖片報道,大圖片和圖文并茂的采編格局成為常態(tài)。很快,圖文敘事向出版業(yè)延伸,1996年開始出版的 《老照片》 和1998年開始出版的《黑鏡頭》以及接踵而來的各種“圖說”文學使圖像敘事成為文化傳媒中的重要手段。由此進一步,文字作品開始向影像化轉型,影視受眾遠遠超過文學作品的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文字形式的新聞為短視頻所取代,各種網(wǎng)絡購物平臺以圖片和視頻推銷產(chǎn)品,無孔不入的圖像廣告成為人們的生活要素。圖像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數(shù)量襲來,“圖像暴力”“圖像霸權”等危機性表述應運而生。至此,我們提出了“讀圖時代”的到來是否會導致文字被邊緣化甚至被替代的問題。圖像敘事和文字敘事在當下信息傳播領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二、圖像符號的敘事特點
在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史的初期,直觀性的圖像思維是早于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抽象思維的。留存于世界各地的新石器巖畫就是有力證據(jù)。而在現(xiàn)代文明史中,圖像敘事也成為打破中世紀文字桎梏的急先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漫畫的興起和發(fā)展。早在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漫畫便以獨特的個性和表現(xiàn)力成為傳統(tǒng)貴族和宮廷繪畫的對立面。漫畫與資產(chǎn)階級革命結合在一起,成為政治斗爭的有力工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漫畫變得多元化,更加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著多姿多彩的社會面貌。從漫畫的進化史,我們可以窺見圖像敘事的力量。隨著現(xiàn)代數(shù)字復制和傳播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圖像的世俗性和公眾性使其成為大眾話語最適合的載體,大力挑戰(zhàn)并顛覆著以文字為載體的精英文化。
從美學角度來觀察,圖像具有直觀性和具體性;從受眾角度來看,圖像解讀過程通過視覺直達大腦,無須文字作為中間橋梁;從社會需要考量,人們對信息量和解讀效率的高要求使圖像符號在傳播上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貢布里希直言我們的時代是個視覺時代,從早到晚都受到圖片的侵襲。a隨著“語言學轉向”為“圖像轉向”所超越,人類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產(chǎn)生了新的轉變,語言主導的社會文化讓位于圖像主導的社會文化。“讀圖時代”的圖像符號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載體和輸送者,它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三、文字符號的敘事特點
幾千年來,人類的文明歷史是由話語以及記錄話語的文字主導的,包括歷史傳承、文化積淀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與發(fā)展,聽與說、寫與讀構成了前圖像社會人類文化運作的基本模式。從美學角度來觀察,文字具有抽象性和聯(lián)想性,文字符號承載的意義需要比圖像符號更多的認知努力來加以解讀,同時也能更多地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讀者主體間的差異也會導致多義性的解讀結果,在表意的深度方面有著獨特性。
雖然文本時代對人類進步有著重要的價值,但文字敘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文字符號緊密聯(lián)系的是精英文化和理性思維,精英文化長期將大眾排除在思想和文化創(chuàng)造之外,創(chuàng)作權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大部分人成為信息被動的接受者或者旁觀者,同時也很難自由地進行大規(guī)模的傳播。文字特有的理想思維也具有局限性,在本體論上,理性常為宗教或經(jīng)驗文化所利用來維護自身,并不能完全反映客觀事實;在認識論上,極端化的工具理性使人成為理性的奴隸,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被置于非常次要的地位。文本的傳統(tǒng)敘事地位還具有主體局限性,主體與客體之間缺少交流互動,不免產(chǎn)生片面性。
四、“讀圖時代”的圖文信息共生
從以上的分析可見,圖像和文字符號各有特色,也各有局限,兩者都并不能完全被彼此取代。圖像化使文字的深層含義直觀化和感性化,無疑為閱讀帶來舒暢感,而抽象的文字能幫助揭示圖像的內(nèi)涵和引申意義,具有啟發(fā)性。兩者互為解讀和補充在使表意通往全面和深入的同時,也增加了受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從圖像到文字,再從文字到圖像,帶來心靈與客觀世界最大程度的直視。當今的社會發(fā)展和技術支持,使以往無法想象更無法實現(xiàn)的這種圖文共生成為可能。
從信息傳播關系出發(fā),Schriver在1997年提出了五種圖文信息關系模式,即冗余、互補、增補、并置和布景。b“冗余”指圖像和文本傳遞的信息基本相同,屬于信息的共現(xiàn),Schriver指出:“話題越難以解讀,讀者可能越歡迎冗余的出現(xiàn)。”c圖解和文字說明疊加對復雜概念有更強的闡釋力。“互補”指圖文傳遞不同的信息,但兩種密切合作共同傳遞完整的意義。Schriver指出“互補的關系可以幫助讀者綜合圖片和文本表達的信息”d,一些比較復雜的工具說明書常采用圖文互補的形式。在“增補”模式下,“圖”和“文”的信息傳播地位不平等,其中一者處于支配地位,當下網(wǎng)絡購物平臺中的商品介紹,往往以“圖”表達主要信息,而“文”則作為補充甚至點綴?!安⒅谩笔侵笀D文信息間的碰撞,彼此間存在對立和消解,這種信息內(nèi)容上的張力引導人們捕捉更深層次的真相,例如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馬格里特著名的煙斗系列,在繪有一只煙斗的畫中寫著“這不是一只煙斗”的句子,展現(xiàn)了圖像與文字間的復雜關系。“布景”則是指“提供背景的文本或圖像通過提供語境框架提高讀者對后面信息的理解”e,如提綱目錄、教學計劃和思維導圖等。
這種圖文信息共生的關系提醒了圖文意義建構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結構,“讀圖時代”的開啟并非意指當代文化已經(jīng)為圖像所綁架,即使在大眾文化繁榮的“讀圖時代”,以內(nèi)視化為特色的深度意義建構模式依然非常必要,圖與文的共生與互補更利于社會文化向深度和廣度進展。以當下圖像霸權最重要的證據(jù)“文本影視化”為例,圖像離不了對白,字幕的搭配也成為常態(tài),另外,觀眾的彈幕和留言評論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觀影的必要成分,觀前先看評論和無彈幕不歡的現(xiàn)象正是圖文共生的重要證據(jù)。米歇爾在《圖像理論》中精辟地指出:“所有媒體都是混合媒體,所有再現(xiàn)都是異質的;沒有‘純粹的視覺或語言藝術,盡管要純化媒體的沖動是現(xiàn)代主義的烏托邦創(chuàng)舉之一。”f
五、反思
公眾文化的全民參與,公共話語空間的擴大,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現(xiàn)代媒介的發(fā)展,圖像敘事的拓展和圖文信息共生的新格局使人際交流度空前擴大,現(xiàn)代傳播媒介已逐步形成了所謂新的“權利核心”,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現(xiàn)代傳媒具有極大的召喚力,同時,它也引領著消費心理和生活方式,因此,對其進行有效的管控和監(jiān)督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常說的“眼見為實”或是“無圖無真相”凸顯了觀者對圖像的輕信,事實上,在舒里安看來,圖像是編了碼的現(xiàn)實g,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圖像是選擇性、單一角度,甚至是人為修改的結果,真相因而被掩蓋,視覺專制在圖像的盛宴下不動聲色地左右受眾的認知,圖像社會的公眾權利和主體思維極易被消解。同時,鋪天蓋地的圖像沖擊滋養(yǎng)出文化的惰性和單一性,人們的意識停留在事件表面,甚至一些災難性事件也能成為日常消遣。另外,在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圖像本身成為商品,成為營造虛幻價值并誘導消費的工具。因此,在圖像的饕餮大餐面前,我們必須對圖像文化有可能操縱權力話語、消費話語、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負面性有足夠的認知并保持清醒的頭腦,以謹慎和批評的態(tài)度進行圖像話語解讀。
a 范景中選編 :《貢布里希論設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頁。
bcde所引均見: Schriver, K. A. Dynamics in document design: creating text for readers . Willey Computer Publishing,1997,p413—p422.
f 〔美〕米歇爾:《圖像理論》,陳永國、胡永征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序”。
g 〔德〕舒里安:《作為經(jīng)驗的藝術》,羅悌倫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頁。
基金項目: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讀圖時代”圖文信息博弈中的受眾認知新范式》(項目編號:2019SJA1280)
作 者: 錢軼群,碩士,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
編 輯: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