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平,張 蕾,沈愛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藥劑科,安徽 合肥 23000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1]疫情波及全球,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2]。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3]。COVID-19不僅導致醫(yī)療資源緊張,還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社會代價[4]。研究表明,患者的住院時長、藥品不良反應及醫(yī)療成本關系密切[5-6]。本研究中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7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治療藥物的用藥規(guī)律,為后續(xù)臨床治療提供參考?,F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7]:咽拭子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排除標準:住院時間短于24 h。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7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76例。以平均住院日(15 d)為界點,分為A組(住院時長不超過15 d,35例)和B組(住院時長超過15 d,41例)。患者平均年 齡A組 為(43.50±18.14)歲,B組 為(45.30±15.96)歲,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臨床分型(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性別、年齡、入院癥狀、武漢接觸史、吸煙史、基礎疾病、藥物、入院時間、出院時間。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R軟件分析患者的用藥數據,利用Apriori算法分析藥物組合、關聯規(guī)則。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6例患者中,普通型較多(53例),男性多于女性,外院轉診13例,入院癥狀包括發(fā)熱、咳嗽、肌肉酸痛、咽痛、乏力、胸悶,部分患者有基礎疾病。發(fā)熱為首發(fā)癥狀入院,對住院時間有顯著影響(P<0.05),肝功能損傷基礎疾病對住院時間有顯著影響(P<0.05)。詳見表1。
表1 76例COVID-19患者基本情況[例(%),n=76]Tab.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76 patientswith COVID-19[case(%),n=76]
使用頻次排名前10的藥物見圖1。
圖1 使用頻次排名前10的藥物Fig.1 Top 10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R語言中使用關聯規(guī)則Apriori算法進行數據挖掘,設置條件為支持度≥25%,置信度≥80%,項集項數≥2。共得到10組核心藥物關聯頻繁項集,做出關系網絡圖,圓點越大,表示支持度越高(見圖2)。置信度大于80%,說明表格中箭頭左側的藥物在治療方案使用時,該方案含有箭頭右側藥物的概率大于80%[8]??梢?,A組患者莫西沙星聯合關聯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支持度最高,其次為連花清瘟關聯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B組患者莫西沙星聯合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使用支持度最高,其次為氨溴索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聯用。詳見表2。
表2 COVID-19炎患者與核心藥物關聯規(guī)則分析(%)Tab.2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 of core drug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6組聯用藥物兩組患者均使用,尤其在B組使用頻次較多,住院時間較A組明顯延長(P<0.05)。詳見表3。
表3 COVID-19聯合用藥規(guī)律Tab.3 Combined medication rules for COVID-19
A.A組 B.B組圖2 常用藥物關系網絡A.Group A B.Group BFig.2 Relationship network of commonly used drugs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有顯著差異(P<0.05)。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多個版本的診療方案試行版,抗病毒藥物品種和目錄均有更新,前幾版診療方案中推薦的是洛匹那韋利托那韋、α-干擾素(霧化吸入)、利巴韋林,在第六版診療方案中新增磷酸氯喹和阿比多爾[9]。本研究中納入的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頻次排序為洛匹那韋利托那韋、α-干擾素、奧司他韋、利巴韋林,表明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在臨床選擇上占有優(yōu)勢,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作為核心抗病毒藥物,在安徽COVID-19患者治療中使用頻次最高,用法為每次400 mg/100 mg,1日2次。洛匹那韋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劑,可阻斷Gag-Pol聚蛋白的分裂,抑制病毒顆粒成熟,阻斷其感染力。利托那韋屬針對HIV-1和HIV-2天冬氨酰蛋白酶的活性擬肽類抑制劑,通過抑制HIV蛋白酶,從而抑制Gag-Pol多聚蛋白前體生成,抑制HIV顆粒成熟,最終無法啟動新的感染周期[9-10]。中藥已在COVID-19的防治中全方位、全過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結合不同地區(qū)患者的特點,依據中醫(yī)的辨證施治理論予以治療[11-12]。本次統計發(fā)現,使用較多的中成藥是連花清瘟,該藥先后20次被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防治診療方案列為推薦藥物,具有廣譜抗病毒、有效抑菌、退熱抗炎、止咳化痰、調節(jié)免疫等系統干預作用[13]。姚開濤等[14]報道,連花清瘟能明顯改善COVID-19患者的發(fā)熱、咳嗽、咳痰、氣促癥狀,縮短病程,提高療效[14]。
本研究中采用Apriori算法,以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為核心藥物進行數據挖掘,得出兩組藥物聯合關聯規(guī)律[15-16]。當支持度為35%時,A組患者用藥包括莫西沙星、連花清瘟、氨溴索、酪酸梭菌二聯活菌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關聯等,B組包括莫西沙星、氨溴索、α-干擾素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關聯等。當支持度下降到30%時,兩組分別增加了α-干擾素和甲潑尼龍。這驗證了連花清瘟及早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聯用,有助于縮短住院時長。
本研究中,B組的抗組胺藥與抗病毒藥、改善肝功能藥聯用例數最多,其次為抗組胺藥與抗病毒藥、止瀉藥聯用,聯合用藥明顯縮短了住院時長(P<0.05)。分析原因,一方面為冠狀病毒感染后對機體的損傷不僅影響肺、免疫系統,還會影響肝功能,FAN等[17]研究發(fā)現,上海市超過一半的COVID-19患者入院時出現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及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肝臟病理切片還檢測到脂肪變性,中央小葉壞死,故有理由相信新型冠狀病毒也可攻擊人體肝臟;另一方面,考慮藥品不良反應,抗病毒藥和抗菌藥物使用療程過長,導致其不良反應如皮疹、肝功能損傷、消化功能紊亂的發(fā)生概率明顯升高[18-19],建議后續(xù)關注關聯藥物的療程和預后。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基于平均住院日對我院COVID-19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分析,得出治療該病的高頻用藥、用藥組合和用藥關聯規(guī)則,為臨床研究COVID-19的治療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少,單中心研究,有待進一步分析出院患者的隨訪資料,后期資料尚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