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瑜
空間觀念是《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貫穿于“圖形與幾何”領域?qū)W習的全過程??臻g觀念的培養(yǎng)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分析的過程,注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幫助學生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與體驗、操作與思考、想象與推理、實踐與應用等多種方式,促進空間觀念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一、豐富感知體驗,形成空間觀念
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起始于感知體驗,豐富的現(xiàn)實原型與生活經(jīng)驗能幫助學生理解和發(fā)展空間觀念。教學中,教師應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設計有效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表象,促成空間觀念的形成。
例如,在“認識面積”的教學中,課伊始,某教師創(chuàng)設了兩個學生爭論教室地面大小的問題情境,從而引出面和面積概念。然后,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身邊哪里有面。再讓學生摸一摸練習本和數(shù)學教科書的封面,比一比哪一個面大。接著又安排了涂一涂____、____、____這三個圖形的面積。在學生涂色過程中,有的學生先涂外邊的一圈(圖形的周長),教師抓住時機追問:“你涂的是這個圖形的什么?”引導學生將圖形的面積和周長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建立圖形的面積概念。
又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體積這一概念的理解,教師出示兩個相同的裝有三分之一水的玻璃杯、一塊橡皮和一塊石塊,先讓學生猜想如果把橡皮和石塊分別放入玻璃杯中,兩個杯子里的水會有怎樣的變化。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認為水位會上升,因為橡皮和石塊都占了一定的空間。接著教師請學生把橡皮和石塊分別放入杯子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一塊橡皮和一塊石塊相比,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有的學生認為橡皮小、石塊大,所以橡皮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還有的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橡皮放入水中后水位上升的少,石塊放入水中后上升的水位多,由此得出橡皮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學生總結出物體都占據(jù)空間,物體占據(jù)的空間有大有小,從而引出體積的概念。在操作演示和感知體驗中,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內(nèi)化過程,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有效培養(yǎng)了空間觀念。
二、注重動手操作,提升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離不開動手操作。動手實踐不能停留在實際操作層面,目標應指向?qū)嵺`活動的內(nèi)化。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操作與思考相結合,多感官一起參與到數(shù)學活動中,全面感知圖形,形成圖形表象,掌握概念本質(zhì),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進而促進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課前教師先為學生提供了不同搭配的4袋小棒,讓學生思考并嘗試搭一搭幾號袋子里的小棒可以搭成長方體框架。
交流中,學生回答①號袋可以搭成一個長方體,③號袋可以搭成一個正方體框架,但對②號袋是否可以搭建成長方體卻無從下手。此時,教師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棱的特征,引導學生在選擇幾號袋時,不僅要考慮選幾根,也要考慮到長度如何選;并讓學生再次搭一搭,讓學生在第二次搭建的過程中對棱的特征有更全面的認識。在操作交流中,學生逐步抽象出長方體棱的本質(zhì)特征,總結出一個長方體共有12條棱,其中:①號袋中的小棒搭成的長方體,每種顏色各取4根,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②號袋中的小棒搭成的長方體,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有8條棱相等,另外4條棱相等;③號袋用12條藍色的小棒搭成的是正方體。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參與,在頭腦中清晰地建構三維表象,真正做到“活學”長方體的特征,提升了空間觀念。
三、巧用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空間觀念
認知過程需要憑借想象和思考對表象進行加工,從而在頭腦中形成空間表象,促進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利用信息技術將幾何圖形進行動態(tài)變化、直觀呈現(xiàn),可有效激活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如在初步教學完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某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了將一個長方體的1條棱隱藏掉的情境,讓學生想象出長方體原來的樣子;接著再隱去2條、3條……隨著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長方體框架的棱不斷減少。當剩下兩條棱時,學生發(fā)現(xiàn)只能想象出一個面,教師適時追問:“至少要保留幾條棱,才能想象出長方體原先的樣子?”學生再次閉眼想象,發(fā)現(xiàn)至少要保留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才能想象出長方體的前、后、左、右、上、下六個面的大小及整體的空間樣態(tài)。這時,教師通過課件還原顯示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由此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最后讓學生根據(jù)長方體的長、寬、高,先想象出長方體框架,再嘗試畫出這個長方體的幾何直觀圖。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三維空間和二維空間的相互轉(zhuǎn)換,為學生展開空間想象提供表象支撐,有效深化了對長方體的長、寬、高的認識,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分析能力及空間觀念都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
四、強化實踐應用,鞏固空間觀念
在教學中設計綜合性的拓展練習,既能更好地強化已學的知識和技能,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在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空間觀念能得到有效鞏固。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這一內(nèi)容后,教師在復習課上設計了兩道探究習題:(1)一個長方體魚缸,從前面看到的是一個長8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從右面看到的是一個長6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請你計算出這個魚缸占地的面積和這個魚缸的體積。(2)有一塊長60厘米,寬50厘米的長方形鐵皮,在它的四個角上分別減去邊長為6厘米的正方形,把剩下的鐵皮制作成一個無蓋的工具箱(鐵皮厚度忽略不計),這個工具箱的容積是多少?
上面兩道題都沒有直接給出長方體的長、寬、高,需要學生由二維空間想象到三維空間,推想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才能正確進行解答。這樣的探究習題,比直接告訴長方體的長、寬、高求底面積和體積更有思維含量,能更好地評價學生對圖形及其特征的掌握情況。學生通過嘗試解決這類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有助于發(fā)展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鞏固空間觀念也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