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
近日,杭州保姆縱火案因受害人家屬林生斌“組建新家庭喜得一女”再度進入公眾視野,引發(fā)爭議。怎么這么快再婚生女?是否涉及遺產(chǎn)糾紛與非法侵占?有沒有踐行承諾成立基金會?……圍繞林生斌的風(fēng)波,既涉及情感等個人觀念問題,也涉及公益等公共價值話題,后者待事實清晰后自有公論,前者則更可見世道人心。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于林生斌曾遭遇的變故,大凡有情感者,都會報以同情之意、惻隱之心。網(wǎng)友曾經(jīng)的安慰與支持,多是發(fā)自人性深處之舉。
還需明確的是,無論外界給予什么樣的期待,林生斌都沒有義務(wù)回應(yīng)這樣的期待。他可以選擇走出悲劇的陰影,可以選擇重新去愛,開始新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公眾對“完美受害者”的期待,反而是不道德的。當然,這也只是一個抽象的道理,同樣是一種失之于簡單化、概念化的判斷。
對于公眾,因為對林生斌的格外關(guān)注,以及寄予的同情,尤其是那張向隅而泣的照片產(chǎn)生的心理震撼、那些哀悼亡者的悲情文字帶來的催淚效果,所以對他有很高的道德期待。林生斌本人,也在“投喂”公眾的同情心。很大程度上,“悲情流量”讓林生斌能以之為“資源”,在創(chuàng)業(yè)、直播等方面獲得幫助,這正是公眾輿論與林生斌的“合謀”。
而故事的峰回路轉(zhuǎn),則意味著“合謀”破裂。對于林生斌,要維持“深情人設(shè)”“悲情人設(shè)”,意味著以未來人生為代價,畢竟公眾期待的是“此情不渝”的他;而對于公眾,越是投入關(guān)注、感情、金錢,就越是希望林生斌符合自己的道德與心理預(yù)期,對“完美”的成色要求也就越高。這種實然與應(yīng)然之間的拉扯,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斷裂。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對其他絕大部分人而言,能看到的只是各種能被看見的行動及其結(jié)果。林生斌微博發(fā)文祭奠亡妻亡子、林生斌再婚生女并官宣,背后隱微的心理歷程和生活細節(jié),都是一團迷霧。外界能進行的,只是揣測。正因此,難免會有從各種各樣或真或假、半真半假的細節(jié)開始的演繹。類似林生斌有外遇在先、捐建所謂“鎮(zhèn)魂井”,甚至是與保姆合謀殺人等,一些離奇情節(jié)之所以出現(xiàn),正是因為公眾需要“以跡論心”,用看似確鑿的事實與解釋,來驗證乃至強化自己的判斷。
一個人的選擇有其內(nèi)在邏輯,只要不違法違規(guī),也是個人自由。但林生斌的不少做法在客觀上給人的感受,確實是在立人設(shè)。所謂人設(shè),是一種“人格面具”和“公開表演”。這讓人想到戈夫曼的日常生活“擬劇論”。每個人都在按照社會系統(tǒng)這個“劇作者”的規(guī)則在表演,人性的自我與社會化的自我總是存在差距,表演者既有遮掩式表演,也有誤導(dǎo)式表演,其中關(guān)鍵在于,符合他人對于自己在此情景中的認知。這并不是說林生斌的悲傷是演的,而是說是在互動中,這種悲傷變得更像悲傷。
不過,如果是利用公眾對弱者的同情心進行變現(xiàn),那么不僅會消耗愛心與信任這樣的稀缺公共資源,而且本身就有著極大的風(fēng)險。正所謂,你凝望深淵,深淵也在凝望你。一個人精心營造人設(shè),也難免會被這樣的人設(shè)反噬。一旦有不符合人設(shè)的言行舉止,就容易從安慰同情變成群起而攻之。這就像古人早已說過的,“殺君馬者道旁兒”?!皠∽髡摺钡囊?guī)則,早已寫定;表演不易,做自己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