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中國古代歷史上,每逢遇到關(guān)鍵大事時,當局者也就常面臨一個重大抉擇:如何選擇“上中下三策”?尤其是叫多少讀史者唏噓的是,每每此時,那些滿腹經(jīng)綸的謀士們,就會腦洞大開,送上思維縝密的“上中下謀略”,其中的“上策”,更往往直叫人拍案叫絕,看上去無比完美的方案,足以讓吃瓜群眾們生出各種美好暢想。但也往往就在此時,面對“上中下抉擇”的當局者——那些“主公”“君王”們,往往大手一揮:不選。
肉眼可見的“最優(yōu)上策”,為什么有些“當局者”,哪怕兵敗覆滅,也堅決不選?難道身處其中的歷史人物們,真的比旁觀者“傻”?其實,“不選上策”這事兒,也分各種情況。首先一種情況是:上策很美好,奈何實力不允許。
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公元1122年,北宋那場堪稱神操作的“聯(lián)金滅遼”之戰(zhàn)。
今天說起北宋“聯(lián)金滅遼”,大家都會笑北宋蠢。但事實證明,當“大宋名將”童貫率領(lǐng)的“滅遼大軍”威風凜凜出征,向著“收復(fù)幽燕”的大目標進軍時,北宋是仔細做過軍事計劃的。宋徽宗的“團隊成員”們,不但認真思考了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還為“滅遼大軍”精心準備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大軍壓境,迫使幽燕軍民主動投降。中策是招降鎮(zhèn)守幽燕的遼將耶律淳,下策當然是打,不過也要盡量兵不血刃,輕松拿下。
對這“上中下三策”,當時的“大宋名將”童貫,信心相當爆棚,甚至還給宋徽宗談起了“激勵條件”:等我收復(fù)了幽燕,皇上您不用賞我別的,把您身邊的倆妃子賞我就行。大軍出發(fā)后,童貫倒也積極選擇了“上策”,不但一路拼命造勢,動員幽燕軍民投降,還派了兩個使臣,吹吹打打去幽州勸降。上策中策全都選,滿以為上了雙保險,誰知接著就被打了臉。
先是童貫派去勸降的二位官員,到了幽燕后話都沒說利索,就被耶律淳大手一揮砍了頭。接著是這支威風凜凜的“滅遼大軍”,在宋遼邊境招呼了幾下,就被遼軍殺得落花流水。出兵沒一個月,“滅遼大軍”就全線崩潰,被剛剛挨了金人大的遼兵摁住了暴揍,從雄州到定州的戰(zhàn)線上“死尸相枕籍,不可勝計”,如此慘敗,可不止是給大宋現(xiàn)眼,更拉開了接下來幾年,北宋從挨揍到亡國的序幕。
難道是這“上中下三策”有毛病?仔細盤盤,其實真沒毛?。捍藭r遼國正連戰(zhàn)連敗,被金人一路追打,燕云以北的國土幾乎都要丟光,正是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的時候。北宋如果想趁機撈一票,不管是勸降還是招撫,都有大把好牌能打。但前提是你要有實力:多年文恬武嬉,北宋軍力衰退嚴重,“滅遼大軍”往北走了兩步,就露出了虛弱的花架子。這樣的廢柴軍團,遼國就算再困難,也不能跟他認慫——丟不起這人。所以,謀略再好,上策再誘人,沒有基本實力,那也是鏡花水月,不是不選,而是做不到。
而與“實力不允許”類似的情況,就是“環(huán)境不允許”。這一條上十分有發(fā)言權(quán)的,就是明代大英雄戚繼光。
公元1567年,是39歲的戚繼光事業(yè)如日中天的一年,他與他親手打造的戚家軍,一洗東南明軍多年來孱弱無能的恥辱,以數(shù)場“低傷亡團滅倭寇”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終于徹底肅清了十幾年來竄犯東南的日本倭寇。但此時大明朝的邊防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北方的韃靼、土蠻等部落持續(xù)侵擾,作為北京“家門口”的薊州,也時常被韃靼騎兵光顧,新即位的隆慶帝憂心如焚,也終于下了決心:調(diào)戚繼光。
對于這次工作調(diào)動,當時的戚繼光也是信心滿滿。在他看來,所謂鎮(zhèn)守北方,擊退韃靼,于他只是個小目標。以他詩作的話說,此去一定要“感恩懷尺疏,直欲搗祁連”,也就是書寫漢朝霍去病那樣的輝煌功業(yè)。
為這大志向,戚繼光也熱情飽滿,給明朝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給我十萬大軍,只要我把這十萬人練好,不止能防御邊關(guān),還能高調(diào)北伐,一戰(zhàn)定乾坤。中策是給我五萬大軍,出去北伐不大夠,但也能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打出幾十年和平。至于下策嘛……給我三萬人,我也能把邊疆守好。
以明朝當時的國力,給戚繼光十萬大軍是可以做到的。以戚繼光的能力,“直欲搗祁連”的大功業(yè)也是指日可待的。但問題是,這個上策,明王朝是絕不會選的。此時的明朝,重文輕武已是風氣,武將被猜忌也是常事兒。整個大明朝防武將,比防賊還認真。于是戚繼光的“上中下”三策一提出,接著就招來一堆口水,可憐滿腔熱血的戚繼光,進京后一度被閑置在一邊兒,別說“搗祁連”,工作都不給安排。
好在朝中還有張居正、譚綸等明白,在他們的支持下,戚繼光先做了薊遼保定昌平練兵總兵官,而后長期擔任薊鎮(zhèn)總兵。雖然“練兵十萬”的上策一直沒實現(xiàn),但獲得充足支持的戚繼光,至少還實現(xiàn)了“下策”——打造了三萬多人規(guī)模的十二座車營,修起了穩(wěn)固的長城防線,揍得北方韃靼部落痛哭流涕求投降,曾經(jīng)戰(zhàn)火紛飛的薊鎮(zhèn),獲得了持久的和平。而戚繼光苦心打造的這支鐵軍,也打出了明朝的軍威,撐起了國威軍威。
以這個意義說,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雖然戚繼光最終執(zhí)行了下策,但以結(jié)果來說,也算是超水平發(fā)揮??催^這樣的下策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戚繼光的老友張居正過世后,勞苦功高的戚繼光會遭到朝中各位“精英”的圍罵:這位一生不敗的戰(zhàn)神,晚年竟然要靠焚毀自己的詩稿避禍,明明窮困潦倒,卻還為“安然退休”慶幸不已。
所以就更能明白,為什么戚繼光窮盡心血打造的戚家軍主力,會在戚繼光去世后遭盡排擠。其中作為主力的薊鎮(zhèn)南兵,更在一次次為國揚威后,反遭明朝官員設(shè)計伏殺。這樣的明朝,也在末期時落到兵力孱弱,遭到雙線吊打的境地。這個時候,不會再有下一個戚繼光挺身而出,獻出救國的上中下三策了。就算有,這樣的明朝,哪怕“上策”也救不了。
選自《我們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