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曉萌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國幾千年來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直接關系到學生識字、寫字、寫作、口頭交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朗讀既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小學低年級階段機械記憶占主導地位,這個時期強化記憶的知識不容易忘記,而朗讀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記憶手段。朗讀時,口、眼、耳、腦、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腦輸送的渠道。教師給學生留有一定時間進行反復朗讀,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有利于增強記憶。
閱讀是由多種心理因素造成的復雜的智力活動,它不是機械地重復原文,而是要通過內部語言進行理解。把原文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從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對看書這個簡單任務難以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注意。因而教師應首先訓練他們出聲朗讀課文,強制性地集中他們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漸引導學生脫離這種被動式的有意注意,走向主動式的無意注意,學會約束自己進行自主學習。所以說,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
在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朗讀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質量和效率的杠桿,朗讀還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話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在朗讀時,品味與琢磨文中所涉及的語音、詞語、文字等,更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感訓練。教師通過標準的普通話范讀或遠教IP資源中的課件范讀,讓學生在模仿中糾正自己在發(fā)音、語氣及句讀等方面的錯誤。朗誦時聲情并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恰當?shù)卣莆照Z速的緩急和語氣的輕重,將學生自身的情感融入文章中,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感素質。
文章是作者描寫現(xiàn)實、反映生活、抒發(fā)感情、寄托理想的載體。作者敘述一件事情,描寫一個人物,說明一個問題,論述一個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義和社會責任感所驅使的,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啟動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筆之下,無不飽含著酣暢淋漓、強烈鮮明的愛憎情感。朗讀作品是一種感化、熏陶的過程,讀好一篇文章會使人心蕩神馳,情思橫溢,如飲甘露,渾身清爽,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呢?在現(xiàn)代的教育觀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達到自讀自悟,讀中見悟的目的。而達成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的閱讀變被動為主動。首先要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打消怕讀錯的顧慮,消除緊張的情緒,變得敢于讀書,樂于讀書。因此,學生開始讀書時,教師可以微笑著,親切地說,“請小朋友把這一句(段)讀一讀,看誰讀得最認真”。學生朗讀的時候,不督促不打斷,耐心聽。學生讀得不好,加字丟字或讀錯字時,不批評,而是用鼓勵加建議的方式說,“你讀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點,把這句話(這個字)再讀一遍,好嗎?老師相信你會讀得更好”。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要把自己看成是學生讀書的伙伴,和學生一起讀書。這樣,學生置身于一種寬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讀書環(huán)境中,才會喜歡讀書,才會讀得生動,讀得愉悅。
在朗讀教學中,光靠教師個人的評價是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的。從學生的發(fā)展看,除教師評價外,還必須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也就是說,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學生間互評。
只要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jié)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就能呈現(xiàn)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