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欽 謝僚
摘要:在常州眾多歷史街區(qū)中,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眾多傳統(tǒng)民居建筑保存最為完善,包含著常州古建筑歷史的整體風格,各個時期的歷史遺跡都保存于此,是明清時期社會名流的聚集地,深宅大院散落四方,是江南古街巷中別具匠心的街巷,是常州百姓和常州老一輩人的美好回憶。本文主要以常州青果巷傳統(tǒng)民居建筑裝飾圖案研究對象,從其裝飾圖案的裝飾形態(tài)、裝飾題材、空間組合等方面入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常州青果巷傳統(tǒng)民居裝飾圖案的生成背景和文化淵源。
關鍵詞: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qū);裝飾圖案;藝術特征;文化探源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2
1 青果巷街區(qū)裝飾圖案分布
1.1 歷史街區(qū)內建筑的基本特性
青果巷目前保存完好的建筑以明清建筑為主,建筑造型大膽開放、自由合理[1]。大街小巷式的傳統(tǒng)布局使得巷內空間或明或暗,增加了其空間層次與生活情趣,烘托出寧靜安詳?shù)纳顨庀?,很難想象青果巷白天的繁華場景[2]。經過近幾年的修繕,一些現(xiàn)代建筑的加入與青果巷傳統(tǒng)建筑形成明顯對比與落差,給人造成強烈的視覺反差,令人反感[3]。
1.2 青果巷街區(qū)裝飾圖案分布
室外裝修上,窗門、欄桿是歷史街區(qū)內保存最為完好、特點尤為突出的裝飾建筑[4]。室內裝修上,在歷史街區(qū)內很少有保存完好的,大部分已經無法取證,能被我們發(fā)現(xiàn)并了解的僅有一小部分的頂部裝飾和櫥柜之類[5]。
用木頭裝飾是中國古代乃至現(xiàn)代建筑長期使用的一種裝飾手法,雖然青果巷街區(qū)內的木飾不如蘇州、南京那么煩瑣、華麗,但其清新淡雅的風格一直流傳至今,隨著制度逐漸趨于開放明朗,建筑手法技術的進步,不再是單一的雕飾。明代建筑的雕飾改變了一直以來簡約、單一的形象,但沒有過于繁復的雕刻工藝[6]。門窗、扶手、階梯、桌椅為青果巷主要的裝飾部位。所用的木材均具有樸實細膩的特性,宛如江南女子的溫文爾雅。而題材以植物、花朵、飛禽走獸、抽象的幾何圖形為主[7]。
1.3 青果巷街區(qū)裝飾圖案分析
第一,青果巷街區(qū)內眾多大門已被毀壞或已完成修繕,從前門上的裝飾圖案已無跡可尋,但從遺留下來的痕跡可以看出,門的裝飾主要通過打鉚釘,在加強木門牢固程度的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裝飾效果[8]。
第二,隔扇門。進入建筑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隔扇門,再往里走就能看見內閣扇門,用途是將室內與室外阻隔開來[9]。進入門內低頭看,是設計師精心設計的外裙板和內裙板,它們不僅起到裝飾門框的作用,也能用來防雨[10]。四扇長窗、六扇長窗或八扇長窗用在不同的房間中,按距離的遠近設計成不同的比例。門中隔扇心的部分變化繁多,圖案新穎富有寓意[11]。
第三,支摘窗,又稱合窗,在江南地域盛行[12]。民居的第二房間大多喜歡安裝,青果巷街區(qū)的居民同樣喜愛,欄桿依窗而建,裙板用釘子牢牢釘在欄桿上,用阻隔將每段欄桿分開,每排之間又可以分成三部分,以便通風換氣,其余兩部分固定不能動[9]。
第四,掛落,裝飾在檐口廊桁或牌坊[13]。用木頭雕刻流星花式的裝飾圖案。通常用作空間分隔,起著過渡空間的中間作用[14]。從遠處看,它似隔非隔,若隱若現(xiàn),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如果沒有它,空間與空間之間便缺少了層次的過渡,不再協(xié)調通暢[15]。
第五,漏窗。青果巷街區(qū)內的漏窗區(qū)別于蘇州園林里的漏窗,只有在陪弄中才可以看見,在采光的同時也給屋內增添了情趣。而現(xiàn)代建筑中很少有類似的漏窗,生活在其中也就索然無味[16]。
第六,部分地面裝修。青果巷內原本的街道地面破壞嚴重,現(xiàn)大多被重新修復,但青果巷住宅中的地面還有所保存。如今,青果巷巷內外部的街道都已重新修葺,呈現(xiàn)出煥然一新的景象[17]。
2 青果巷街區(qū)建筑裝飾圖案風格和主題文化
2.1 青果巷街區(qū)建筑裝飾圖案風格
青果巷歷史街區(qū)依市河而建,是書生的閑暇勝地,在明清時期,此處的進士層出不窮。唐荊川的“八桂堂”、黃仲則的“兩當軒”、趙翼的“湛貽堂”、惲南田的“甌香館”也都曾坐落于此,正因為是在鬧市之中的一條書生小巷,沒有被巷外的繁華喧鬧所影響,才顯得難能可貴[18]。
青果巷百姓質樸無華的性格成了青果巷建筑裝飾普遍的表現(xiàn)手法,其中裝飾圖案大多以梅、蘭、竹、菊、暗八仙等自然景物為主,這也體現(xiàn)出一份雅致的情調,更為巷內增添了一層書卷氣[19]。
2.2 青果巷街區(qū)建筑裝飾主題文化
青果巷的建筑裝飾圖案的區(qū)別可以通過不同朝代判斷出來,由簡單到繁復、由小眾到大眾的裝飾手法,清代的裝飾手法種類繁多,有的甚至借鑒了國外的建筑裝飾文化[20]。
3 青果巷建筑藝術特色實例分析
3.1 青果巷建筑藝術特色實例分析
將青果巷22號和青果巷44-2號進行對比,這兩個建筑都是在清朝晚期建造的,其材料更為新穎,裝飾也更多元化。前者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建筑[21],穿過院落,進入第一部分建筑,可以看到新材料在明清時期的引用和延伸。第一部分建筑內置三間,后一部分建筑內置五間建筑,進深受到前面建筑的限制,不如前一部分建筑[22]。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后部分建筑高于前部分,巧妙利用兩部分建筑之間的高低錯位在頂上蓋上了一層透明天空[23]。推測也許是因為該戶人家在建造建筑末期資金不足,所以到了第二部分建筑就草草了事,提前結束了施工[24]。如今保存下來的玻璃頂僅剩中間穿堂的極少部分[25]。方磚在兩廳中間連接的部分起到了裝飾作用,兩個20平方米的小庭院分布在兩建筑周圍,每個庭院栽著一顆桂花樹[26]。后者僅有一進建筑,原來大宅中的五進建筑、四進建筑已被破壞無從考證[27],像之前一樣從陪弄進入,這進保存完整的建筑屬于樓廳建筑,在西側有樓梯可以進入二層空間,觀景走廊在東西兩側均有設置[28]。如果說上一進建筑是新材料的應用,那么這一進建筑就是明清晚期新的裝飾手法的運用[29]。此建筑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二層欄桿下的裝飾圖案,擁有五種裝飾紋樣,顯得格外的雅致脫俗[30]。
3.2 青果巷貞和堂
明末清初,青果巷貞和堂正殿的木柱大多保存完好[31]。四根金柱被地面牢牢支撐,大面積的黑漆更是保存完好[32]。經過300多年的打磨,仍然保留著它的英雄氣概。它是當年建筑裝飾優(yōu)秀品質的真實寫照,對今后研究和保護傳統(tǒng)建筑技術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4 結語
經歷眾多歷史人物熏陶的青果巷街區(qū),商業(yè)氣息淡了,多了一份書卷氣,明清兩代數(shù)百名進士誕生于此。如此眾多的國際知名人士、商界精英和青果巷有關,匯聚于此,可見一斑。這在全國都是很少見的,其價值耐人尋味。青果巷街區(qū)傳統(tǒng)建筑的簡練與繁瑣,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古人主張的“和而不同”。不僅體現(xiàn)在對客觀事物的理解上,也存在于對傳統(tǒng)建筑圖案藝術的鑒賞上。通過對常州這個地域中青果巷這個特別街巷的研究,發(fā)現(xiàn)常州許多早期城鎮(zhèn)建筑規(guī)劃上的特點,常州文人雅士與普通百姓所追求的生活與情趣在這個街區(qū)得到充分體現(xiàn)。但無論街區(qū)如何發(fā)展,建筑群呈現(xiàn)哪種形式,都離不開常州歷史街區(qū)的固有特色。本文通過對青果巷街區(qū)內的民居建筑進行實地考察,探索常州近代民居裝飾圖案的生成背景,總結歸納當?shù)匮b飾圖案的藝術元素及特征,發(fā)掘近代常州人民的人文精神以及獨特的地域文化,深入解析常州近代裝飾圖案的文化內涵,為常州后續(xù)對古建筑的進一步修繕與延續(xù)提供參考理論依據(jù),為青果巷的保護與開發(fā)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沙春元,朱兆麗,韋亞平.談江南水鄉(xiāng)歷史地段的特色與保護——以常州市青果巷歷史文化保護為例[J].城市規(guī)劃,1998(4):47-48.
[2] 徐博.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qū)空間形態(tài)與建筑[D].無錫:江南大學,2008:105-106.
[3] 徐沭陽.常州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遺產保護及改造設計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7:102-103.
[4] 施恒,張乘風.閩南古厝在室內裝飾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120-121.
[5] 陳銀波,邢若晨.淺談蘇扇裝飾形式的歷史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4):47-48.
[6] 陳佳瀅,呂向虎,呂兆成.塑料在室內環(huán)境中的設計與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6):50-51,54.
[7] 劉婷,何佳.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設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qū)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86-87,98.
[8] 陳芊慧,孫云鴻.淺析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裝飾紋樣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77-78.
[9] 張亦禹.探究江南傳統(tǒng)民居建筑裝飾藝術及其傳承與發(fā)展[J].藝術科技,2020(21):173-174.
[10] 周錄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結合[J].藝術科技,2020(21):179-180.
[11] 高一帆,葛雪恒.東臺安豐古鎮(zhèn)鮑氏大樓建筑裝飾文化探源[J].藝術科技,2020(21):171-172.
[12] 劉雲(yún)田.留白手法在城市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以青果巷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59-160.
[13] 張想輝.淺析南京云錦的圖案及其傳承創(chuàng)新[J].藝術科技,2020,33(24):112-113.
[14] 居雨欣.劉國鈞故居裝飾圖案的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69-170.
[15] 凌心月.清皇家園林古典藝術美研究——以頤和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85-186.
[16] 沈慧芳,徐舒珩,曹磊.中國傳統(tǒng)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1):105-106.
[17] 甘思文,湛磊,田雅娟.淺析唐卡紋樣在現(xiàn)代日用品中的運用——以云紋圖案與茶器產品相結合為例[J].大眾文藝,2018(24):34-35.
[18] 嚴妍,吳文彬,熊瑤.中國傳統(tǒng)圖案紋樣在室內空間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24):102-103.
[19] 趙旭東,冉鑫,施愛芹.中國傳統(tǒng)圖案矢量圖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資源庫建設[J].美術教育研究(下),2019(4):27-28,31.
[20] 孟鵬飛,邵曉峰.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在新中式風格的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4):118-119.
[21] 孫珊,邵曉峰.傳統(tǒng)裝飾在現(xiàn)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6):120-121.
[22] 單文文,管雪松.傳統(tǒng)窗欞在現(xiàn)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118-119.
[23] 彭素素,蔣暉.木塑復合材料在傳統(tǒng)中式家具中的應用探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1):38-39.
[24] 王小檸.中國傳統(tǒng)園林繪畫中的“物—景—境”思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1):24-25.
[25] 李振,管雪松.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現(xiàn)狀研究——以南京老門東為例[J].大眾文藝,2019(05):50-51.
[26] 楊慶請,金曉雯.淺析城市更新中歷史街區(qū)場所精神的構建——以南京老門東為例[J].大眾文藝,2019(13):92-93.
[27] 李金頤,王小檸,祝遵凌.從止園看常州園林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J].大眾文藝,2019(23):265-266.
[28] 李璇,何佳.歷史街區(qū)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以常州青果巷為例[J].藝海,2020(4):82-83.
[29] 曹吉梁,葉潔楠.從傳統(tǒng)園林造園布局手法看現(xiàn)代景觀文化傳承——以明代常州止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68-70.
[30] 王千意,黃瀅.論常州園林的窗牖藝術文化——以近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09):120-124,127.
[31] 趙菁,張乘風.饕餮紋的符號識別分析[J].設計,2019(05):72-73.
[32]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作者簡介:林凡欽(2000—),男,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謝僚(1999—),男,江蘇宿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指導老師:李青青(1990—),女,湖北武漢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