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捷
其實《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我大概看了四次,又放棄了四次,畢竟學習西方哲學歷史并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光是看到德摩克里斯特、斯賓諾莎、弗洛伊德等名字,都已經(jīng)開始感到頭痛,更何況是要去了解他們在哲學史上發(fā)表過的思想,以及對后來者產(chǎn)生的影響。有時候讀到一些別具一格的思維模式,還要停下來思考其中的邏輯,比如說可以穿過石墻的精靈的存在其實是非?!肮腆w”的,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虛無縹緲。因為我們?nèi)祟惪梢源┻^霧氣,所以是比霧氣更固體的存在;而可以穿越石墻的精靈,就可以同理推導出它們是要比石墻更固體的存在。
這本書雖然只有不到30 萬字,但是我花了超過10 個小時的時間去閱讀,讀完之后,只能說對西方哲學歷史有了一個淺顯的入門理解,但這也許就已經(jīng)達成了作者喬斯坦·賈德的目的。他曾經(jīng)借書中人物之口講過,尋遍書店卻沒有發(fā)現(xiàn)一本適合青少年的有關(guān)哲學的書,便寫了一本《蘇菲的世界》,最終以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艾伯特的視角,從頭梳理了一遍西方哲學的緣起與發(fā)展。
這本書之所以精彩,不僅在于它用生動簡短的語言去描述了一千多年的哲學歷史,更在于對書中主人公蘇菲和艾伯特的命運的刻畫。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蘇菲周遭的世界也一直在發(fā)生著不尋常的變化,并時不時收到一位艾勃特少校從黎巴嫩發(fā)來的明信片,托蘇菲轉(zhuǎn)交給少校的女兒席德。有時候,明信片里是一些簡短的哲學思索,有時候卻只是一些生活上的瑣碎囑托。通過這些明信片,蘇菲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席德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關(guān)系,譬如她們的生日在同一天,譬如席德丟掉的東西會被蘇菲莫名地撿到,這些細節(jié)開始令蘇菲感到困惑,而真正解開她困惑的人,正是她的哲學導師艾伯特。
在艾伯特的帶領(lǐng)下,蘇菲開始了她的哲學啟蒙。一切從無到有,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的,也許歷史是一條支線,那么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整個世界不斷向外延伸,沒有終結(jié);也許歷史是一次又一次的循環(huán),那么宇宙擴散到一定的階段后,又會重新收縮,再次回歸到一個點,又重新經(jīng)歷爆炸,這樣循環(huán)往復(fù),而我們目前所經(jīng)歷的,正是擴散中的某個階段吧?
西方人類歷史和哲學的發(fā)展由此開始,在艾伯特的帶領(lǐng)下,蘇菲明白,探討哲學的最好方式就是對哲學發(fā)出提問,從“這世界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開始,蘇菲不斷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疑問,人類死后是否還有生命?上帝是否真正存在?我們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不斷發(fā)問、不斷懷疑是好的,因為這正是誘發(fā)我們思考和進步以及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體現(xiàn)。
“親愛的蘇菲,我不希望你長大之后也會成為一個把這個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人”,幸好,在艾伯特的幫助下,蘇菲學到了用哲學的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永遠敏感,永遠好奇,試圖順著宇宙這只兔子的皮毛,一直爬到頂端,想要看看這只兔子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對于哲學發(fā)展來說,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思考的內(nèi)容。因為沒有絕對的對錯,對和錯只是我們立足歷史長河中的某一個時間點,結(jié)合當時的環(huán)境,所做出的一個判斷。這個判斷也許在當時是對的,但是放在其他時間,卻并不一定正確。在康德看來,時間和空間是屬于人類的條件,而不是物質(zhì)世界的屬性,只是我們個人的感知罷了。于是,人類的感知不斷變化,不斷認識著自己與世界的關(guān)系,在思想啟蒙和覺醒之中,尋找一種永恒的價值。在黑格爾看來,我們有時候擁有“正”的思想,緊接著又會有一個“反”的思想,直到有一個辨證論的中和思想出現(xiàn),汲取正與反的長處,但究竟是對還是錯,只有時間才知道。
不同的哲學流派與歷史同行,我們記住了為哲學獻身的蘇格拉底,我們記住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們記住了百科全書般的亞里士多德,我們記住了伊壁鳩魯所說的哲學藥柜中的四味藥草: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我們記住了中世紀的“一千年的夜晚”與隨之而來的文藝復(fù)興,我們記住了現(xiàn)代西方哲學之父“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他唯一確定的事情就是懷疑每一件事,我們記住了斯賓諾莎所說的“我們就在上帝之中”,后來,我們又認識了休姆、柏克萊、康德……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不斷交鋒,黑格爾的“世界精神”穿越時間,成為我們共同的財富。當然,在藝術(shù)、神學、哲學之中,我們也同樣迎來了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明白了物種起源,也體驗著夢的解析。
在薩特眼中,存在就是一個不斷尋找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的過程,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蘇菲逐漸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并不真正存在,卻又切實存在著。在艾伯特的引導下,蘇菲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只是艾勃特少校寫給女兒席德的一本哲學啟蒙書《蘇菲的世界》中的一個人物,她所經(jīng)歷的世界,原來只是人類的一個想法。在蘇菲十五歲生日前夕,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存在只是一場夢罷了。
可故事的精彩之處在于,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被別人虛構(gòu)出來的存在時,我們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呢?在艾伯特看來,即使我們只是別人的一個思想,但重要的是我們得知這件事后所作出的決斷。艾伯特和蘇菲決定反抗作者艾勃特,在艾勃特寫完《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的剎那,從書中逃了出來,通過秘洞,來到了《蘇菲的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夾縫中,在那里,他們能看到“現(xiàn)實世界”里的艾勃特與席德,也可以回到已經(jīng)“完結(jié)”的《蘇菲的世界》里,在那個夾縫里,他們遇到了更多從書中逃離的人物:小紅帽,愛麗絲,福爾摩斯……
在這個故事里,有《蘇菲的世界》的蘇菲和艾伯特所在的世界,有寫《蘇菲的世界》艾勃特與他的女兒席德所在的第二層世界,還有寫《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和看書的我們所在的第三層世界,這令我們開始思考,是否在這之外,還有第四層世界,而我們也只是那個世界的別人的一個想法罷了?這種類似“套娃”的思想讓我們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但這是好的,我思索,所以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