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志忠
1.平和心態(tài)。良好睡眠。平和的心態(tài)對人們的生理活動有積極影響,可以增強抵抗力,達到“治未病”的目的;反之,思慮過度則會出現(xiàn)脾胃虛弱而滋生內(nèi)濕。良好的睡眠也可以起到防濕祛濕氣的作用,同時可以加固人體的正氣。正氣足,身體的祛濕能力也會得到增強。
2.保持輕微運動。濕氣是在人久臥、懶惰時不知不覺地侵入人體的,適當?shù)幕顒铀闹?,可以激發(fā)人體的正氣,使身體處于活力狀態(tài),不給濕氣侵襲的機會,同時也可以幫助身體緩慢擺脫濕氣。不宜劇烈運動和出汗,以免耗傷正氣,使氣隨津液流脫。
3.飲食合理。飲食葷素搭配宜合理,少吃或盡量避免煙酒和辛辣刺激食物。過食生冷及肥甘厚味會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滋生濕氣,日久形成內(nèi)濕體質(zhì)。平時還可多食新鮮的水果蔬菜,可有效預防濕氣入侵。
1.不能一味祛濕氣,要養(yǎng)脾胃。濕氣主要是由身體里代謝不掉的廢水堆積形成,根源在于脾胃的功能減弱,脾胃運化不掉水濕,久而久之慢慢堆積,同時又給脾胃增加負擔,使脾胃越來越虛弱。單純的祛濕氣雖然可以緩解身體上的不適,但只要脾胃沒有養(yǎng)好,濕氣很容易卷土重來。因此,祛濕根源要健脾胃,要重視脾胃的養(yǎng)護,從根本上解決濕氣問題。
2.不能籠統(tǒng)祛濕氣。要辨寒熱。濕氣不單獨存在人體內(nèi),常與寒氣或熱氣合并糾結(jié)在一起,成為寒濕或濕熱。祛濕氣前要分清自己是熱性還是寒性,不同類型的濕氣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若用錯方法,反而會加重不適。寒濕和濕熱的表現(xiàn)癥狀大不相同,在舌苔上很容易鑒別。寒濕證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即舌體較正常舌體大,舌質(zhì)顏色偏淡,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而濕熱證候的人士常是舌紅苔黃膩。在表現(xiàn)癥狀上也有很大的區(qū)別,濕熱多見口苦口干、脅肋疼痛、皮膚油膩、小便色黃等熱性癥狀,而寒濕多夾雜咳嗽、怕冷等寒性癥狀,很容易鑒別。
3.不能急于祛濕氣。要慢慢來。中醫(yī)講濕性黏滯,一是指癥狀的黏滯性,另一點就是指病程的纏綿性。濕邪為病,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容易反復發(fā)作。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體內(nèi)的濕氣就像是一種黏液,流淌在我們身體的縫隙里,必須一點點地疏通,才能清理干凈。還要改善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不然在祛濕的過程中還會增加濕氣。
體內(nèi)有濕氣,可以通過食療藥膳改善,既能增強脾胃功能,又可祛除濕氣。下附幾個健脾祛濕的食療藥膳小方,供讀者參考。
淮山藥芡實薏米湯淮山藥20克,芡實15克,炒薏米30克,黃芪15克,豬排骨150克。先用水浸泡淮山藥,去掉硫黃之味。薏米用鍋炒至微黃,排骨洗凈斬塊,芡實、黃芪用清水洗凈。將全部食材放進湯煲內(nèi)煲一個半小時,調(diào)味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濕抗疲勞,適于脾虛濕重、精神不振、大便爛溏者。便秘者不適宜。
薏米赤小豆湯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凈,放進湯煲內(nèi)煲一個小時,調(diào)味食用。
功效健脾、利濕,適于濕久化熱、口苦、尿黃、舌苔黃膩者。
小米薏米芪蓮粥小米30克,薏米30克,大棗10克,蓮子10克,黃芪15克。將全部食材洗凈,放進煲內(nèi)煲一個小時,調(diào)味食用。
功效健脾、除濕、益氣。
藿香荷花茶厚樸花10克,荷葉20克,藿香10克。將上述材料放入砂鍋,加水煮20分鐘,濾渣取汁,作日常茶飲。
功效能醒脾胃、芳香化濕濁,適于上焦?jié)窭д撸R娪锌诘?、胸悶、頭重濕困、舌苔白膩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