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留志 尹瀟瀟
(鄭州大學 法學院,河南 鄭州450001)
自我國婚姻法律制度制定以來,涉及不應當結婚的重大疾病的條款一直存在。在歷次的婚姻法的修訂中,重大疾病的范圍也隨著社會發(fā)展、疾病種類的增加而不斷被修改。在《民法典》引入重大疾病概念以前,婚姻法歷來都表述為“禁止結婚的情形或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一審稿將其改為“嚴重疾病”,二審稿又改為“重大疾病”,三次審議稿對該表述予以保留。最終頒布的《民法典》使用了“重大疾病”這一概念,但《民法典》并未對重大疾病范圍作出規(guī)定,也未解決司法實踐中應如何認定禁婚疾病的困境,這將會導致新爭議的產(chǎn)生。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重大疾病的范圍界定有所不同。
1934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第6條首次將禁止結婚的疾病予以規(guī)定:“禁止患花柳病、麻風、肺病等危險性傳染病者的結婚。但經(jīng)醫(yī)生驗明認為可以結婚者,不在此例?!钡?條規(guī)定:“禁止患神經(jīng)病及風癱者的結婚。”1939年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qū)婚姻條例》擴大了重大疾病的范圍,其第8條規(guī)定的禁止結婚的疾病有二:“直接血統(tǒng)關系者以及患有花柳病、麻風病、精神病、癲癇病等不治之惡疾,經(jīng)醫(yī)生證明者?!?943年的《晉察冀邊區(qū)婚姻條例》再一次將禁止結婚的范圍擴大,其第8條規(guī)定禁止結婚的情形有三:“有精神病或其他重大不治之病者、有花柳病或其他惡疾以及生理缺陷不能人道者?!睆纳鲜鲆?guī)定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以前,禁止結婚的疾病范圍一直在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礙于當時的醫(yī)療水平,諸多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并未發(fā)現(xiàn),立法者在立法時,只能將現(xiàn)存的結婚之后將嚴重影響對方身體健康的疾病予以禁止。上述規(guī)定涉及的禁止結婚的疾病范圍主要有精神病及其他“重大”不治之病、花柳病等不治之惡疾、危險性傳染病、遺傳性疾病以及生理缺陷。
新中國成立之后,1950年《婚姻法》第5條規(guī)定了禁止結婚的疾?。哼z傳性疾病,有生理缺陷不能發(fā)生性行為者以及患花柳病或精神失常未經(jīng)治愈,患麻風或其他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結婚之疾病者。由于醫(yī)學水平的提高,一些性病及精神類疾病可以被治愈,所以對此類疾病范圍予以縮小,對遺傳性疾病的范圍予以擴大,并且新增了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之疾病的表述。1980年《婚姻法》第6條僅規(guī)定未經(jīng)治愈的麻風病或患其他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2001年《婚姻法》直接將禁婚的疾病規(guī)定為患有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并且將婚前患有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且婚后尚未治愈的作為無效婚姻的條件之一。《民法典》用“重大疾病”一詞取代“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而這一表述本身就概念模糊、范圍難以界定。但從法律邏輯上講,重大疾病作為可撤銷婚姻的事由之一,其范圍應當大于禁止結婚的疾病的類型[1],《異常情況的分類指導標準(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有關禁止結婚或暫緩結婚的疾病均應當包含在內(nèi)。
從上述立法沿革可以看出,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一些疾病已經(jīng)逐漸不能成為阻礙結婚的理由;且隨著婚姻自由觀念的不斷深入,患有重大疾病的男女雙方仍然愿意締結婚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對相關禁止結婚條款的釋義中提到,男女結婚組成家庭后,夫妻之間不僅有互相依存、互相幫助、互相撫養(yǎng)的義務,而且還承擔養(yǎng)育子女的義務,為了配偶以及子女的身體健康,禁止患有嚴重疾病的男女雙方結婚,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的傳播,維護家庭的和睦、幸福,如果男女雙方在結婚時患有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則男女雙方締結的婚姻為無效婚姻[2]33。但實踐中很多艾滋病患者,仍然愿意互相締結婚姻,并且承諾不生育后代,依照2001年《婚姻法》的規(guī)定,該類行為屬于婚姻無效的情形,但這顯然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并且與一直以來所提倡的婚姻自由的理念相悖。
《民法典》將重大疾病作為可撤銷婚姻的事由之一,充分尊重了男女雙方的意思自治。男女雙方在締結婚姻之時,一方并不知道另一方患有重大疾病而與之結婚,婚后發(fā)現(xiàn)一方患有重大疾病,與最初締結婚姻的意愿相違背,此時法律賦予其可撤銷婚姻的權利,被欺騙一方可以選擇繼續(xù)婚姻關系,也可以選擇終止婚姻關系,以維護被欺騙一方的合法利益。另一種情況,男女雙方在締結婚姻之時,明知男或女一方或者男女雙方均患有重大疾病,仍愿意與之結婚,根據(jù)《民法典》第1053條的規(guī)定,是否結婚的決定權交還給男女雙方,法律不予以干涉。這一修訂順應了婚姻自由的理念,是婚姻立法的重大進步,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民法典》頒布以后,有關重大疾病應如何認定問題備受關注。下文僅就重大疾病的含義以及范圍作簡要論述。
1.重大疾病的含義
有學者認為,重大疾病的含義范圍應該等于或者寬于“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范圍[3]。有學者認為,重大疾病的概念模糊,《民法典》應該將此概念予以刪除[4]。亦有觀點認為,在明確重大疾病告知義務時,要防止對重疾告知義務的過度防護[5]。
本文認為,在明確重大疾病含義之時,應將“重大疾病”一詞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理解——即“重大”和“疾病”。二者兼具時,方可認為符合《民法典》規(guī)定的可撤銷婚姻的事由之一。在《民法典》的釋義中,從字面上看,“重大”一詞既可以指所患疾病的類型,也可以指疾病的嚴重程度。比如,重癥的智力低下人群締結的婚姻符合可撤銷婚姻的條件;但僅具有輕度智力低下,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理解婚姻的含義,能夠自己獨立的照顧家庭以及孩子的患者,不屬于“重大”疾病,則不符合可撤銷婚姻的構成要件(1)參見山西省陽城縣人民法院(2015)陽民初字第2252號民事判決書。。“疾病”一詞在新華字典上的釋義為“病”的統(tǒng)稱。顯然并非所有“疾病”只要符合“重大”的事由均可以成為可撤銷婚姻的事由之一,此處的“疾病”應當為男女一方與患有重大疾病的另一方結婚時,不僅其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可能對其生活、經(jīng)濟以及精神等方面產(chǎn)生惡劣的影響。因此,對“疾病”的范圍進行認定時,還需要考慮該“疾病”的存在是否影響了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
2.重大疾病的分類
關于重大疾病的分類,在當前學界與司法實踐中觀點不一。有學者將重大疾病分為四類,分別是嚴重的精神類疾病、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顯著地影響生育的疾病以及嚴重影響本人健康的疾病[1]。亦有學者將其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精神疾病類、智力低下類以及傳染病類[4]。筆者以重大疾病、“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等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以及北大法寶網(wǎng)上搜索近千案例,整理后發(fā)現(xiàn),精神病類案件占多數(shù),愚鈍、智力低下類案件居中,性病(尖銳濕疣、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類案件占比不多,極個別案件因患有先天性的遺傳病而申請婚姻無效,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因患有心臟病、肝腎病、尿毒癥等疾病而申請婚姻無效的案件。
本文認為,重大疾病應該分為以下幾類:(1)精神類疾病?!懂惓G闆r的分類指導標準(試行)》規(guī)定中將雙方均患有重癥智力低下者列入不許結婚的情形,將患有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以及其他精神病發(fā)病期間的患者列入暫緩結婚的情形?!睹穹ǖ洹返?053條的學理基礎是尊重雙方婚姻自由,被列入暫緩結婚的疾病理應成為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需要考慮的情形,據(jù)此,我們可以將精神類疾病分為四種類型,即嚴重智力低下類疾病、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以及其他相同程度的精神類疾病。(2)傳染性疾病。近年來,在實踐中,艾滋病、乙肝等傳染性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并且多數(shù)患者在患病之后并未告知對方,最終給兩個家庭帶來巨大的災難?!吨腥A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了諸多法定的傳染性疾病,并劃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三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男或女一方患有上述規(guī)定的疾病,締結婚姻之時尚未被治愈的,男或女一方有選擇繼續(xù)或者終止婚姻的權利,若締結婚姻之時,傳染性疾病已經(jīng)被治愈的,則不應納入重大疾病的范圍。(3)影響生育類疾病?!懂惓G闆r的分類指導標準(試行)》規(guī)定了可以結婚但不許生育類疾病以及限制生育類疾病,具體包括嚴重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嚴重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多基因病高發(fā)家系患者、罕見的嚴重遺傳病以及嚴重的性鏈鎖隱性遺傳病等。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家庭穩(wěn)定的角度出發(fā),有嚴重遺傳病家族史的男或女一方不適宜生育,但雙方有締結婚姻的自由。(4)其他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類疾病。重大疾病的認定標準不應當局限于嚴重影響男或女一方或者子女后代的身體健康的疾病,還應該考慮該疾病是否會造成家庭經(jīng)濟負擔。男或女一方所患疾病不屬于上述所提及的三類疾病之一,但是該疾病的治愈需要花費巨大,例如癌癥、中風等疾病。若男或女在締結婚姻之時隱瞞該疾病,則被欺騙一方有權要求撤銷婚姻。
筆者以重大疾病、“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等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以及北大法寶網(wǎng)上搜索近千案例,從其中篩選出極具爭議的案件68例,進一步從中選取代表性的案件進行討論。
首先,對精神類疾病是否構成婚姻無效的認可程度不一,見表1。
表1 精神類疾病典型案例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學界對于“應當暫緩結婚”與“不應當結婚”之間的關系歷來存有爭議,患“應當暫緩結婚”疾病的婚姻是否有效,在實踐當中也存有相當大爭議。《民法典》頒布施行以后,將“精神類疾病”納入重大疾病的范疇,未患病一方在婚前享有是否締結婚姻的選擇權,婚后才知曉的享有撤銷婚姻的權利。
其次,對于傳染類疾病是否構成婚姻無效的認可程度不一,見表2。
表2 傳染類疾病典型案例
在實踐中,有很多婚前并不知對方患有艾滋病,婚后才知曉對方患有艾滋病的事實,造成家庭的災難。也有諸多得知雙方均患有艾滋病,但仍愿意締結婚姻的案件。在實踐中,將艾滋病列入重大疾病的范疇,將婚姻的選擇權交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既尊重了婚姻自由,又保障了艾滋病患者的人格權益[6]。
不難看出,在實踐中存在的較大的爭議即如何對“暫緩結婚疾病”與“禁止結婚疾病”的標準進行界定,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對此有不同的規(guī)定,并且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對此可以將上述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中所規(guī)定的“暫緩結婚”或者“禁止結婚”的疾病統(tǒng)稱為重大疾病,均將其包含于夫或妻一方行使可撤銷權的范疇。
將是否與重疾患者締結婚姻的選擇權交給男女雙方是《民法典》意思自治原則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要體現(xiàn)。但是《民法典》第1053條以及第1054條的規(guī)定頗為簡潔,在司法適用上仍有很大的探討空間。
我國立法并未明確重大疾病的范圍,僅規(guī)定了夫或妻一方患有重大疾病,被隱瞞一方可以申請撤銷婚姻。由于立法未明確何種疾病屬于重大疾病,容易造成實踐中司法裁判不一的情形?;谏鲜龇治觯疚恼J為,應當將目前法律規(guī)定的以及醫(yī)學上普遍承認的“暫緩結婚”以及“禁止結婚”的疾病納入重大疾病的范圍之中;對于可能造成家庭嚴重負擔的其他類型的疾病,例如癌癥、心臟病等,也應歸入可撤銷婚姻中重大疾病的范疇。
依據(jù)《民法典》第152條規(guī)定,適用該請求權消滅的情形有三: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nèi);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明確表示放棄撤銷權;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由于人身關系具有不同于財產(chǎn)關系的特殊性,將上述條款直接適用婚姻的可撤銷權并不合理。但是《民法典》1053條規(guī)定的婚姻的可撤銷權不應該超出總則編規(guī)定的可撤銷權的范疇,此外還應規(guī)定婚姻撤銷權的消滅事由。
婚姻的實際存續(xù)期間可能超出非人身民事法律行為規(guī)定的一年期限,對于該種婚姻的最長持續(xù)期限,《民法典》并未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若夫或妻一方婚前患有重大疾病,婚姻已經(jīng)持續(xù)很長時間,婚后已經(jīng)治愈且未患病一方知道此事,則不再具有社會危害性,此時若賦予未患病一方可撤銷婚姻的權利,將不利于維持家庭的穩(wěn)定和諧,法律應對此加以明確規(guī)定。但應考慮該撤銷權的行使時間不應該超出總則編規(guī)定的五年最長期限。筆者認為,第一,若被隱瞞一方知道撤銷婚姻事由之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明確表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予以消滅;第二,若被隱瞞一方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五年內(nèi),未提起撤銷婚姻申請的,撤銷權歸于消滅。
《民法典》第1091條規(guī)定了婚姻中無過錯一方可以申請離婚損害賠償?shù)奈宸N情形:重婚;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以及有其他重大過錯。最后一款兜底條款為新增內(nèi)容。若締結婚姻之時,患病一方明知自己已患有重大疾病并且結婚之后可能存在傳染風險或者造成家庭的其他嚴重負擔,仍然隱瞞自己的病情,造成不知情一方的身體以及經(jīng)濟損失的是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值得探討。
筆者認為,從《民法典》1091條的立法原意出發(fā),該條規(guī)定為離婚時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夫或妻一方因為過錯實施了違法行為,妨礙婚姻以及家庭關系而導致的離婚,過錯方應該承擔賠償損害責任。夫或妻一方隱瞞重大疾病的情形是否屬于違法行為呢?從體系解釋角度分析,婚前違反告知義務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但因違反告知義務造成的婚姻以及家庭的損失,不應被上述兜底條款囊括在內(nèi)。從司法實踐來看,以重大疾病為由申請撤銷婚姻的原告一方,往往會提出損害賠償?shù)纳暾垼ㄔ壕枰择g回,不支持其訴訟請求(2)參見湖北省荊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鄂08民終字第1183號民事判決書。。因此,未患病一方在行使撤銷婚姻請求之時,請求損害賠償?shù)?,應不予支持?/p>
“重大疾病”條款是《民法典》新增加的內(nèi)容,學界對于該條款的評價褒貶不一,該條款在婚姻家庭領域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只是對于該條款如何適用于司法實踐需進一步予以規(guī)定,對于重大疾病的含義、分類以及范圍的認定需要立法進一步明確。雖然當前司法實踐對于重大疾病的認定存有較大爭議,但隨日后立法規(guī)則的完善,該爭議將會逐步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