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蓉
摘要:目的:探討予以輸液小兒開展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效果。方法:將84例輸液小兒分為2個小組,即開展常規(guī)護理模式(比對組42例)、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探究組42例),比對不同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結果:探究組護理有效性95.24%高于比對組78.57%, P<0.05。探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比對組,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有護理效果確切,應用價值高等優(yōu)勢,針對輸液小兒開展不僅可保證護理有效性,還可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輸液;小兒;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316-01
輸液是臨床中應用率較高的治療方案之一,易于藥物達到理想恒定濃度,快速補充機體喪失液體,有效抑制病情發(fā)展等優(yōu)勢。但輸液屬于有創(chuàng)性操作,小兒年齡較小,認知能力有限,輸液穿刺輕度疼痛可導致小兒出現害怕、緊張等情緒,這對輸液順利性與安全性均有不利影響,予以小兒輸液護理非常重要[1]。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突出以小兒為服務中心的觀念,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低相關不良反應事件發(fā)生率,進而達到理想的護理效果,獲得較高護理滿意度[2]。因此,本文就針對小兒輸液期間開展不同護理模式,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價值。
1基礎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2020-5~2021-5輸液小兒84例,應用平均方法,將小兒分為以下2個小組。比對組42例:女20例,男22例,平均年齡(9.75±1.43)歲;探究組42例:女21例,男21例,平均年齡(9.79±1.46)歲;各個小組基線數據實施均衡性互比,無差異性,(P>0.05)。選入標準:①根據病情而定,需要實施輸液治療;②年齡低于12歲小兒;③小兒家長對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剔除標準:①暈針者;②不接受護理服務者;③小兒或家長存在精神方面疾病、聽力障礙、認知障礙。
1.2方法
比對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告知小兒與家長輸液目的與相關注意事宜,并安撫小兒情緒,盡可能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
探究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輸液前護理:護理人員調整輸液溫濕度,并予以小兒玩具、卡通圖片或播放動畫片等。同時,告知小兒與家長輸液期間可能發(fā)生相關不良反應,若一旦出現異常情況需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護理人員都與小兒溝通與交流,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對出現哭鬧、緊張等情緒的小兒對其實施心理疏導,予以小兒糖果等進行鼓勵,從而提高小兒輸液配合度。
輸液時護理:護理人員選擇粗、直、彈力佳的血管,并指導小兒保持正確的體位。穿刺時,詢問小兒年齡等問題轉移其注意力,從而確保穿刺成功率。同時,在更換藥物時,需對相關信息進行核查,確保輸液正確性。護理人員加強巡視,觀察是否有液體滲出等情況,并告知小兒與家長不可調節(jié)輸液滴速,以免引發(fā)不良反應。
輸液后護理:拔針后,告知小兒與家長正確按壓時間、面積與力度,從而達到止血目的。此外,護理人員可對小兒進行鼓勵,表揚小兒合作有效性,并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糾正小兒錯誤的飲食習慣。
1.3 觀察指標
對護理后,小兒預后情況進行觀察與評估,有效:小兒機體不適癥狀全部消失,護理依從性較高;改善:小兒機體不適癥狀較護理前改善90%以上,護理依從性一般;無變化:小兒機體不適癥狀改善90%以上下,護理依從性較差;護理有效性=有效(%)+改善(%)。同時,對小兒與家長發(fā)放調查表,讓其對本次護理服務舒適度及護理人員服務態(tài)度、護理技巧方面開展評價,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量資料以 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采用SPSS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組間護理效果的比較
比對組:有效12例,改善21例,無變化9例,護理有效率78.57%(33/42);探究組:有效15例,改善25例,無變化2例,護理有效率95.24%(40/42);X2=5.126,P=0.000;探究組護理有效性95.24%高于比對組78.57%,互比,有差異性,P<0.05。
2.2組間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比對組:護理滿意度(85.36±3.15)分;探究組:護理滿意度(92.15±6.00)分;X2=6.494,P=0.000;探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比對組,互比,有差異性,P<0.05。
3 討論
小兒自身免疫能力與抵抗能力較為薄弱,器官功能發(fā)育不全,與成年人相比其生病機率較高。此外,小兒自主能力差,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對陌生人易出現抵觸情緒,而且血管偏細,穿刺時好動,從而增加輸液治療難度。因此,對小兒輸液期間開展護理干預非常重要,可規(guī)避相關風險因素,提高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率較高,不僅可保證護理效果與質量,還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3]。在小兒輸液護理中開展可多方面給予小兒護理服務,減低護理失誤率,確保輸液治療順利性,減低相關不良反應出現。本次研究中予以輸液小兒開展臨床護理路徑干預主要通過輸液前、輸液中與輸液后三方面開展,可達到持續(xù)性護理目的,其中護理前多以消除小兒緊張、害怕等負性情緒,予以小兒心理疏導,提高其輸液配合度,輸液中護理選擇最佳血管,穿刺時轉移小兒注意力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輸液后護理可減低出血量,并對小兒實施鼓勵與表揚,利于提升小兒下次輸液依從性。通過本次研究研究結果也可充分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效果與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輸液小兒選擇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效果確切,不僅可達到理想的護理效果,還可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符合臨床護理需求。
參考文獻:
[1] 陳紅燕,馮鈺琳,李奧睿. 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輸液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家有孕寶,2020,2(14):5.
[2] 宋日榮. 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輸液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0,30(34):246-247.
[3] 孫秋紅,莫麗芳. 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在小兒輸液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21,28(2):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