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云
因追星而衍生出的青少年行為和思想問題屢見不鮮,群體的盲從與撕裂、言語和行為攻擊、超出能力的非理性應援和消費……不良“飯圈”文化誤導和腐蝕著青少年的“三觀”,也給班主任管理出了一道難題。面對班級里狂熱的“追星族”,班主任該如何幫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呢?
去年我?guī)У陌嗬?,有一個“不討喜”的男生,總是蜷縮在角落,學習成績、行為習慣等各方面的表現(xiàn)都不算好。有一天上課時,我走到他的座位前,發(fā)現(xiàn)他的文具、筆盒、筆記本、教材封面上都印滿了某當紅男星的頭像。我感到很好奇,便問他:“你喜歡這個明星什么?崇拜他什么?”他支支吾吾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無獨有偶,某天我在班級巡視時,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女生的手臂上寫滿了某“小鮮肉”的名字。我很是詫異:現(xiàn)在的小學生追星都這么瘋狂了嗎?我嘗試與她聊一聊這個問題:“能跟我聊聊你喜歡他什么嗎?”“沒什么呀,就覺得他很帥!”她答道。
這兩個孩子的行為,激起了我極大的好奇。我在班級里展開了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群體中,追星的孩子并不在少數(shù),只是有些孩子比較克制、理性,有些孩子的行為則陷入了成人所不能理解的“瘋狂”狀態(tài)。
我有意識地找這兩個孩子的家長和同學了解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有許多地方驚人的相似。首先,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夠。男孩的家庭是重組家庭,他跟著父親和繼母生活,但父親工作特殊,晚上上班,平時對他疏于管教;女孩的媽媽在外地工作,很少關注她,爸爸平常也是夜間工作,回家比較晚。其次,兩位學生的成績都比較落后,平時的行為習慣不是很好,各科教師對他們的評價都不高。同時,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不太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玩伴很少。
結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我似乎能理解這兩個學生的“與眾不同”。表面上,他們是迷戀某個明星,但本質上,他們追求的是在“飯圈”里獲得情感的共鳴,以及在群體中體會到的那種虛榮感、成就感和被關注的感覺。在家庭和學校都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他們,內(nèi)心非常孤獨,而飯圈的“身份認同”彌補了他們一直缺位的歸屬感。
分析了“追星”背后的原因,我找各科教師聊了一下兩名學生的情況,希望教師們盡量多關注他們一些。而后,我又找來他們的父母溝通學生情況,與他們約定隨時觀察并反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希望他們盡量多陪伴、參與孩子成長。隨后,我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我們崇拜的明星”,讓學生討論分享“追星”給自己帶來的積極影響,讓學生明白“追星”也要有“正能量”。
處于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想要獨立,卻又不得不依賴父母和教師,這背后是不容忽視的情感需求。青少年追星是一個可以理解且合理的行為,“一棍子打死”的方法不可取,引導他們理性追星、教會他們情緒發(fā)泄的方法、加強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才能幫助他們回到心理和行為的正軌。
現(xiàn)在,男孩的書包和筆盒上沒有了明星的貼紙,女孩的手上也沒有再寫滿“小鮮肉”的名字。我問女孩還喜歡那個明星嗎,她說:“還是喜歡的,但也沒有因為追星影響自己的生活了?!薄隘偪褡沸堑暮⒆印北澈?,總隱藏著令人心酸的原因,我們不應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他們內(nèi)心的孤獨。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zhèn)馬安小學)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