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宇昕,王 勇,鄧艷芳
(1.華中科技大學協(xié)和深圳醫(yī)院 口腔科,廣東 深圳518052;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菌斑生物膜是細菌與細胞外基質的共同聚合體,其對常規(guī)抗菌藥的抵抗力要高于浮游細菌[1-3]。多種疾病的發(fā)生都與難以根除的特定細菌生物膜的形成有關[2,4]??莶菅挎邨U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形成的生物膜能導致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5-9]。針對這一難題,學者已經(jīng)研發(fā)了多種破除細菌生物膜的新方法[10]。其中,D-氨基酸因為抑制生物膜形成而被認為是對抗細菌生物膜的有效方法[1,5-8]。除了直接的抗菌作用外,D-氨基酸還會影響宿主免疫系統(tǒng)。D-苯丙氨酸通過G偶聯(lián)蛋白受體調節(jié)嗜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D-苯丙氨酸和D-亮氨酸通過甜味受體抑制先天免疫,D-色氨酸調節(jié)呼吸道的免疫耐受性[11]。巨噬細胞在防御病原體以及組織修復重塑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據(jù)微環(huán)境的差異,巨噬細胞表現(xiàn)出不同的功能表型,即促炎的M1極化或抗炎的M2極化[12]。IFN-γ能誘導巨噬細胞的M1表型,其特征是TNF-α,IL-6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炎性細胞因子升高[13]。而IL-4或IL-13會促進巨噬細胞M2極化的發(fā)生,隨后于IL-10和TGF-β升高而IL-12降低?;诰奘杉毎闹委煵呗栽诼匝仔约膊14-15]、自身免疫性疾病[16-17]和腫瘤[18-19]的治療中已展示較好前景。然而D-氨基酸是否直接影響巨噬細胞極化還不明確。因此,本研究通過體外實驗明確了D-纈氨酸對RAW264.7巨噬細胞M1極化的作用。
1.1 實驗材料和主要試劑D-纈氨酸購自Sigma-Aldrich公司(上海,中國)。LPS、IFN-γ、Elisa試劑盒和iNOS檢測試劑盒購自碧云天公司(北京,中國)。CCK-8試劑盒和引物購自生工生物(上海,中國)。熒光顯微鏡購自奧林巴斯(日本)。RAW264.7細胞購自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細胞資源中心(北京,中國)。
1.2 細胞培養(yǎng)和分組液氮中取出凍存細胞,迅速放入37℃水浴融化,吸至培養(yǎng)瓶中,加入DMEM培養(yǎng)液(含10% 胎牛血清),置于培養(yǎng)箱(37℃、5% CO2、100%濕度)中培養(yǎng)。每2-3天更換一次細胞培養(yǎng)基,當細胞融合到70%到80%時傳代。按著培養(yǎng)液中D-纈氨酸的濃度分組:不含D-纈氨酸的是對照組,含有D-纈氨酸的是實驗組,每組均重復進行3次。
1.3 細胞毒性測定將RAW264.7細胞與D-纈氨酸共同孵育24 h后,向各組細胞中加入CCK-8試劑,4 h后利用酶標儀進行吸光度的測定,以對照組吸光度為1,對實驗組的吸光度進行相對定量計算。
1.4 誘導RAW264.7細胞M1極化向細胞培養(yǎng)液中分別加入LPS (1 μg/ml)和IFN-γ(20 ng/ml)制成M1誘導培養(yǎng)液,用于后續(xù)M1誘導實驗。
1.5 實時定量 PCR法檢測利用M1誘導液培養(yǎng)RAW264.7細胞,實驗組中D-纈氨酸濃度為80 mM。培養(yǎng)24 h后利用Trizol提取細胞總RNA,測定濃度后進行逆轉錄得到cDNA,隨后使用進行real time PCR實驗。使用的引物正反序列如下:
IL-6:5′-CTCCGACTTGTGAAGTGGTATAG-3′,5′-CCACCTCAATGGACAGAATATCA-3′;
IL-1β:5′-AGTTGACGGACCCCAAAAG-3′,5′-TTTGAAGCTGGATGCTCTCAT-3′;
TNF-α:5′-GCTCTTCTGTCTACTGAACTTCGG-3′,5′-ATGATCTGAGTGTGAGGGTCTGG-3′;
iNOS:5′-CAGCTGGGCTGTACAAACCTT-3′,5′-CATTGGAAGTGAAGCGTTTCG-3′;
β-肌動蛋白:5′-CCACCATGTACCCAGGCATT-3′,5′-AGGGTGTAAAACGCAGCTCA-3′。
結果使用2-ΔΔCT方法計算基因相對差異。
1.6 iNOS檢測實驗開始前將將檢測試劑加入M1誘導液中,4 h后更換培養(yǎng)液為普通培養(yǎng)液,用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并在同參數(shù)下拍照,對比不同組中細胞表達iNOS的差異。
1.7 Elisa檢測利用M1誘導液培養(yǎng)細胞48 h,吸取培養(yǎng)液上清,離心后用于Elisa檢測IL-1β、IL-6和TNFα。
1.8 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偏差(M±SD)方式呈現(xiàn)。使用GraphPad Prism 6.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定義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濃度D-纈氨酸對Raw264.7細胞毒性本研究評估了濃度為0 mM至400 mM的D-纈氨酸對RAW264.7細胞的細胞毒性。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最佳生存力為50 mM,隨著濃度增加,呈現(xiàn)一定的細胞毒性。因此,將50 mM D-纈氨酸用于實驗。
表1 不同濃度D-纈氨酸對Raw264.7細胞24 h毒性分析
2.2 D-纈氨酸減少炎性因子的表達使用實時定量PCR方法分析D-纈氨酸是否影響炎細胞因子的轉錄,在LPS /IFN-γ刺激RAW264.7細胞后,IL-6,IL-1β,TNF-α和iNOS的mRNA水平高于未刺激的RAW264.7細胞。在LPS /IFN-γ誘導的RAW264.7細胞M1極化過程中添加50 mM D-纈氨酸則會嚴重抑制這些基因的轉錄(表2)。使用ELISA來確定D-纈氨酸是否在蛋白質水平上影響IL-6,IL-1β和TNF-α的表達,與未刺激的細胞相比,LPS刺激的RAW264.7細胞呈現(xiàn)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升高。此外,在LPS /IFN-γ誘導的巨噬細胞M1極化過程中添加50 mM D-纈氨酸可部分抑制這一作用(表3)。使用熒光顯微鏡檢測iNOS的表達量。如圖1所示,在LPS /IFN-γ的存在下,細胞中的熒光急劇增加,而D-纈氨酸的添加則抑制了這種增強,提示細胞中iNOS表達下降,這與PCR結果一致。
表2 實時定量PCR結果
表3 Elisa結果 (pg/ml)
圖1 細胞iNOS熒光檢測(40×)
D-氨基酸對于細菌生物膜的破除作用已在多個研究中被證實。D-酪氨酸聯(lián)合丁胺卡那霉素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影響,補充D-酪氨酸克服了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對AMK的耐藥性[8]。Leiman等人的一項研究也報道了D型氨基酸對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膜形成的破除作用,該抑制作用是由于D型氨基酸對蛋白質合成的抑制而產(chǎn)生的[20]。此外,有學者研究了D型氨基酸對抗菌肽的作用,證實其能夠促進抗菌肽的作用[21]。但是關于D型氨基酸對宿主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還不明確,因此本研究中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因為D型氨基酸不存在于人體內,所以首先需要明確D-纈氨酸的細胞毒性,結果表明低濃度時沒有明顯的細胞毒性,而高濃度時呈現(xiàn)出一定毒性,據(jù)此選擇了50 mM作為后續(xù)實驗的濃度,也提示在具體應用時應當考慮潛在的毒性反應。在應用D型氨基酸進行細菌破膜效應時,需要面對相對復雜的體內環(huán)境,特別是對細菌清除直接相關的巨噬細胞。巨噬細胞是參與先天性免疫應答的重要調節(jié)劑,并且已經(jīng)被認為是組織炎癥進展中的關鍵因素。巨噬細胞的兩種不同表型,由經(jīng)典活化的巨噬細胞(M1)和交替活化的巨噬細胞(M2)組成,在炎癥和組織修復過程中發(fā)揮不同作用。M1巨噬細胞可以由單核細胞在LPS和IFN-γ刺激下,通過經(jīng)典的NF-κB信號通路誘導,而M2巨噬細胞可由單核細胞通過M-CSF和IL-4刺激而來。
本研究采用LPS聯(lián)合IFN-γ的方法誘導M1巨噬細胞。通過對標志物的熒光定量PCR結果和Elisa結果分析,表明成功的實現(xiàn)了誘導。單純應用D-纈氨酸不會引起顯著的炎性因子升高,但是在誘導液條件下,卻能夠抑制炎癥反應,明顯降低IL1β、IL6和TNFα的表達。通過分析細胞中iNOS的表達也證實了D-纈氨酸的抗炎作用,綜合這些證據(jù),可以明確適宜濃度的D-纈氨酸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從而發(fā)揮抗菌和抗炎的協(xié)同效果,從而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是受限于本研究中采用的體外研究方法,仍需要更多的體內實驗驗證這一作用,此外關于其可能的抗炎機制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