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祥 方希 徐艷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應在注重物質關懷的基礎上加強倫理關懷。這不僅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且適應了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重心的變化,也是解決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效力有限性的途徑。新時代,加強倫理關懷要以創(chuàng)新道德浸潤形式、構建倫理性關懷制度、打造個性化技能培訓、強化朋輩群體的榜樣教育為路徑,實現以德化人、制度育人、技能強人、榜樣引人。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倫理關懷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發(fā)展,“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輟學”得到了基本保障。根據《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學生資助獲得大學生最高滿意度。[1]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也面臨著新境遇,學生資助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家庭命運、阻斷代際貧困傳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學生資助體系之間的矛盾。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資助育人,要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盵2]《2021年學生資助工作要點》再次要求:“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業(yè)指導、心理疏導、就業(yè)幫扶,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盵3]這些論斷凸顯高校學生資助的倫理要求和時代轉向,需要將倫理關懷納入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研究視域。
一、高校學生資助重視倫理關懷的雙重維度
倫理關懷是指關懷主體采取合乎倫理的方式對關懷對象進行物質幫助的同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其進行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強、自信等精神特質的關懷與教育相統(tǒng)一的實踐活動。相較于傳統(tǒng)的物質關懷,倫理關懷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內涵深化和價值升華,因為物質關懷改善的只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狀態(tài),解決的是基本的生存問題,而對于更高層次的道德、精神世界而言,需要倫理關懷加以彌補。而全面理解倫理關懷的科學內涵需要把握關懷方式的倫理性與關懷內容的倫理性兩個維度。
倫理關懷蘊含關懷方式的倫理性。學生資助工作是一種教育領域的公共管理活動,管理的方式方法本身滲透著倫理精神。因為資助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富有情感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不是冷冰冰的客觀存在物。他們具有鮮明的群體特點,心理、情感較為敏感脆弱,家庭經濟的困難不能成為他們人格尊嚴受損的理由。高校在資助過程中必須注重方式方法的巧妙運用,要把“人是目的”作為關懷尺度,不能為了關懷而把貧困生置于標簽化、對象化、邊緣化、恥辱化境地。倫理關懷強調資助育人形式的合倫理性,就是要把人的尊嚴、價值、情感需求作為資助工作的目標追求,不能為了完成資助工作而失去資助本身應有的“溫度”,倫理關懷主張學會換位思考,注重受助對象的心理體驗,實現關懷方式和手段的倫理化。
倫理關懷蘊含關懷內容的倫理性。倫理關懷不同于物質關懷所側重的經濟解困,更加側重關懷對象的道德、能力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在內容上,倫理關懷應包含道德浸潤、能力提升和精神激勵等方面。道德浸潤指的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以及文化育人等形式,開發(fā)關懷對象自身的道德資源,幫助其提高道德覺悟、培養(yǎng)道德責任感、錘煉道德意志、鞏固道德信念、端正道德行為、養(yǎng)成道德習慣,實現“知、情、意、信、行、習”的統(tǒng)一。能力提升指的是結合受助對象的特點,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專業(yè)實踐、技能培訓、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為受助對象提供資源支持,幫助其開發(fā)內在潛能,提高適應生存、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競爭的能力。精神激勵指的是通過自立自強教育、先進榜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精神幫扶形式,幫助受助對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艱苦奮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倫理精神。
二、高校學生資助重視倫理關懷的價值意蘊
倫理關懷作為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深化和提升,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重心的變化、解決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效力的有限性。
(一)倫理關懷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盵4]學生資助工作作為高等教育建設和管理的重要領域,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時代,將“立德樹人”融入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實質就是要堅持“立育人之德”和“樹有德之人”的辯證統(tǒng)一。一方面,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歸宿,立德最終是為了樹人;另一方面,樹人是立德的途徑,立德是樹人的追求,樹人是為了更好地立德。[5]在這個意義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決定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經濟“輸血”,還要在其他方面發(fā)揮“造血”功能。所謂“造血”就是要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德行修為、奮斗精神上出實招、見實效,這就需要在關懷內容上注重道德浸潤、能力提升和精神激勵,實施倫理關懷。同時,倫理關懷也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措施,其最終目標是通過“他助”和“自助”的共同作用,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培育成德才能兼?zhèn)涞纳鐣髁x建設者,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大業(yè)。
(二)倫理關懷適應了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重心的變化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進入了新時代。經過多年的探索發(fā)展,我國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學生資助體系,形成了強有力的頂層設計,資助金額、覆蓋面逐年擴大,資助過程傾于公平。[6]當前,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貧困家庭學生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家庭命運、阻斷代際貧困傳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化解需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能僅滿足于物質關懷的成功,停留于經濟解困的關懷思維,而是要堅持發(fā)展的眼光,滿足受助對象對道德、能力和精神的需要,著眼于他們對獲得他人尊重、展現自身才華、獲得更多發(fā)展機會、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心轉移到“育人”上來。而開展資助育人就是要實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既要側重關懷內容上的育人性,也要注重關懷方式的倫理性。然而,目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效果略顯乏力,與家庭困難學生的美好需要還存在差距,亟待不斷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
(三)倫理關懷有利于解決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效力的有限性
效力有限是目前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顯著特點??陀^來說,目前的資助育人工作還不夠系統(tǒng),或者說一些教育活動還處于蜻蜓點水的層面,未起到實際效果。[7]一方面,受助對象的認定仍然缺少有效的形式。資格認定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精準資助是否達成,認定不當也會導致學生對國家的資助政策產生誤解、失去信心。當前,《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guī)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詳細要求:“評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時,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盵8]但仍有調查發(fā)現,部分高校會采取班級投票的方式評選貧困生,甚至要公開上臺演講,當眾“比困”。[9]多數高校的學生資助資格認定仍然采取“學生申請—評議小組評定—公示”的流程開展,容易產生隱私泄露、情感傷害、公示過度等倫理風險;同時,受助對象在整個過程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缺少對評選認定中規(guī)則、法律、道德等內容的體驗和認知。另一方面,育人理念還未實現根本性轉變。盡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把“資助育人”作為高?!笆笥诉^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味著資助育人將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價值轉向。但是,由于學生資助政策性較強、項目種類繁多、資助覆蓋面廣、評選認定工作任務繁重、資助工作人員配備不足等問題,導致一些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仍然疲于物質救助,往往忽視了受助對象諸如心理壓力重、德性不足、能力短板等問題。部分高校在受助對象感恩誠信、自立自強、心理健康等教育方面較為欠缺或流于形式,無法從根源上起到救助育人的效果。
三、高校學生資助重視倫理關懷的對策建議
面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資助工作的新要求,高校學生資助實施倫理關懷需要從關懷內容和關懷方式上雙管齊下,通過創(chuàng)新道德浸潤形式、構建倫理性關懷制度、打造個性化技能培訓、強化朋輩群體的榜樣教育為路徑實現以德化人、制度育人、技能強人、榜樣引人。
(一)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chuàng)新道德浸潤的形式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指向。堅持立德樹人需要打破傳統(tǒng)物質化、數字化、表格化的資助形式,建構起“以人為本”的“資助”與“育人”相統(tǒng)一的倫理關懷模式。通過創(chuàng)新多樣化的道德教育形式,把倫理關懷落到實處,真正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獲得情感認同并積極道德踐履。
一是要堅持系統(tǒng)教育與專題教育相結合。資助育人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離不開系統(tǒng)教育。但又要注意群體特殊性,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也離不開專題教育。所謂系統(tǒng)教育就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融入自立自強等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使之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感受、生活體驗相契合;所謂專題教育就是要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體或群體,以談心談話、小組座談會、真心話沙龍、心靈講堂等形式開展道德教育。
二是堅持“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相統(tǒng)一。通過系統(tǒng)教育和專題教育不斷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升道德認知、培養(yǎng)道德情感、樹立道德信念,實現道德內化。但道德只有付諸實踐,才不斷實現道德鞏固和道德傳遞。這要求高校要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與感恩活動、誠信教育活動、勵志教育活動、志愿服務等相結合,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參與度,磨煉道德意志,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以“現身說法”感染更多人,實現道德接力。
三是要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沒有固定的章法,也無給定的范式,其教育內容方法都要依據特定的“人”、特定時間、特殊的環(huán)境、特別的條件變化而改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困難程度、表現形式、致困原因各異,采取的道德教育內容方法要符合個體的實際,遵循其思想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二)豐富資助制度的倫理性,構建倫理關懷制度體系
鄧小平同志說:好制度讓壞人變好,壞制度讓好人變壞。作為倫理尺度的“好”與“壞”也受到制度的影響。不合理的制度容易導致倫理缺失,合理的制度利于達至倫理關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倫理關懷必須構建一種體現人文關懷的倫理制度,消除道德貧困。
一是完善資助制度,表達道德期待。公平正義是資助育人工作的價值訴求,也是資助制度是否達到應然狀態(tài)的衡量標準。但公正與否絕不是制度設計者的自說自話,需要依賴于實踐的檢驗。當前資助制度將公開視為通往公正之門,卻沒有設定公開的內容閾,造成“隱私曝光”現象;相對于受助者的權利和后期成長而言,它是不公正的。諸如此類現象告訴我們,資助制度的設計需要進一步完善,重點在于傾聽受助學生的聲音,表達他們的道德期待。
二是改善認定方式,避免隱性傷害。關懷方式的倫理化是倫理關懷的內在要求。當前,可以借助學生日常消費狀況大數據分析、輔導員的日常觀察和精準識別、班級學生的隱形推薦、民政部門建檔立卡家庭資源共享等方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隱形精準認定,避免傳統(tǒng)的隱私公開、自揭“傷疤”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式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的人格和心理傷害,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被愛、被尊重的道德體驗,彰顯價值理性。
三是實施隱形資助,體現倫理關懷。隱形資助是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識別基礎上,無需經過過程公開、結果公示等繁雜形式,悄無聲息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的一種關懷形式,克服了資助過程中的倫理風險。比如,對于民政部門認定的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直接向校園銀行卡發(fā)放助學金;開展貧困生慰問走訪,送去愛心和關懷。
(三)打造個性化技能培訓,提升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嚴峻。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臨的狀況更為復雜,他們承擔著整個家庭的殷切期望和寄托,而又相對缺乏社會資源支持網絡;他們希望通過勤奮刻苦學習改變家庭命運,但現代社會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基于此,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必須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著眼于培養(yǎng)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可能美好生活的能力,幫助他們充滿對生活世界的信心和熱愛,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和職場競爭力。
一是要抓住群體特征,打造個性化技能培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具有勤于學習、刻苦專研的精神,教育者要善于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所在。通過鼓勵支持他們積極參加技能大賽、校企合作班、暑期技能培訓坊等活動,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鍛煉機會。同時,教育管理者也可以量身定做,采取“一對一”的形式組織教師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結對幫扶,結合不同學生的性格、愛好等特點開展個性化、專業(yè)化指導。
二是創(chuàng)新關懷形式,變“輸血”為“造血”。學校要以有償關懷、精神關懷代替?zhèn)鹘y(tǒng)單純“發(fā)錢”形式的物質化關懷手段,克服“免費午餐”的倫理困境。勤工助學、項目化關懷、公益社團、技能幫困等關懷形式有助于培養(yǎng)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艱苦奮斗精神、團隊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感恩意識以及就業(yè)能力,實現從助困向育人方向的轉變。
三是提供資源支持,鼓勵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對于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應積極提供可能的資源支持,鼓勵他們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比如爭取政府扶持資金、提供創(chuàng)業(yè)孵化場地、鼓勵學生創(chuàng)業(yè)團隊建設等。同時,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院的引領作用,隨時開放實驗實訓場地,定期選派教師、校友給予指導,滿足學生要求鍛煉成長自我就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需要。
(四)強化朋輩群體的榜樣教育,發(fā)揮精神激勵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燈塔,指引著方向;榜樣是精神,匯聚著力量。
榜樣教育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工作方法,所謂的榜樣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以榜樣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為載體,通過宣傳學習榜樣的先進事跡和道德精神,使受教育者產生情感共鳴、增加心理認同、激發(fā)內在動力,最后通過主觀努力內化榜樣的精神品質的教育活動。學習榜樣精神,往往比運用抽象的理論方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倫理關懷方便的多,效果更好。
一是挖掘典型,樹立榜樣?!罢l是榜樣?”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榜樣精神教育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著特殊的成長經歷、情感體驗和心理定勢,榜樣選擇如果脫離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過于理想化、偉人化,不僅收不到教育效果,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和負面心理。貼近實際是榜樣選擇的基本原則,要通過組織“感動校園十大學生”、“自強之星”、“道德標兵”等評選表彰活動,挖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邊典型,樹立榜樣,注重朋輩群體榜樣的示范性、榜樣成長的相似性、榜樣形象的多元性、可持續(xù)性,使受教育者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增加心理認同。
二是創(chuàng)新形式,學習榜樣。新時期,新媒體發(fā)展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性的轉變要求榜樣精神教育要在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榜樣教育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地創(chuàng)新形式,增強針對性、親和力和時代感??梢越柚凶剷⑽⒚襟w傳播、巡回演講、勵志文藝晚會等形式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榜樣精神教育,依靠“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傳幫帶模式,發(fā)揮典型帶動、感染作用。
三是積極踐行,超越榜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榜樣教育是內化與外化相統(tǒng)一的過程。榜樣教育的價值不只在于將榜樣的道德精神內化于心,還要外化為具體的行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積極自覺踐行互幫互助、自立自強、無私奉獻等道德精神,投身于義務支教、扶殘助困等公益服務活動中;通過“傳幫帶”、由一到十、由點到面、相互感染,實現榜樣道德的傳遞和超越,將優(yōu)秀精神人格化、具體化、形象化。
參考文獻:
[1]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J].大學(研究版),2018(01):40.
[2]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2017-12-04)[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關于印發(fā)《2020年學生資助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21-02-01)[2021-02-02].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6/4121.html.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2).
[5]王娜.將“立德樹人”融入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7):143-146+157.
[6]韓麗麗,李廷洲.改革開放40年我國高等教育資助體系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8(06):29-36.
[7]邱亞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3):76-78.
[8]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guī)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EB/OL].(2016-12-30)[2017-0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701/t20170122_295524.html.
[9]呂坤,趙杰宏,路海玲,朱華兵.精準扶貧視角下國家學生資助政策實效性的調查與評價[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6):34-38.
責任編輯? 黃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