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琦
社交媒體和移動設(shè)備,讓信息交流變得非常容易。我們已經(jīng)遠離了寫封情書,然后等待對方回信的忐忑時代,一切都是那么的迅捷,一切都是那么的直白。即時通訊、微信、頭條新聞、快手、抖音、彈幕……看看這些名詞就知道現(xiàn)在大家溝通的特點。
讀小說的人少了,讀經(jīng)典的人更少了。
我并不是逆潮流,也不是要復(fù)古。但這樣的碎片化方式是不行的。通觀人類發(fā)展史,真正能夠影響到我們的是什么?是經(jīng)典,是深邃的思想,是智者的深度思考和交流。不管是中國的孔子、老子還是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不管是東方的釋迦摩尼還是西方的耶穌,都極大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那些貴族宴會上的閑聊,那些春野的雜談打趣,即使有文字記錄,早已經(jīng)被遺忘和失落,更不用說對后世的人們有任何影響。
人類第一次面對信息如此方便地傳遞,像小孩子的新玩具,還不知道如何合適地使用。信息的碎片和交流的膚淺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謬誤之一,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作為要締造偉大事業(yè)的一群人,作為一個要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人,我們應(yīng)該冷靜地回歸常識,回歸本原。
因此我提倡:深度閱讀、深度思考、深度交流。
我有一個特別的癖好——不在電子設(shè)備上看東西,而是打印出來閱讀,為此我還專門配備了好的打印機和打印紙。這樣做的好處除了保護眼睛,更重要的是,打印出來的都是值得我閱讀的內(nèi)容,這樣能避免許多無聊和無價值的八卦、雞湯和碎片化的八卦新聞。
另外,我堅持看雜志,堅持閱讀書籍,以及仍然做讀書筆記。讀書和閱讀打印材料的時候,我會帶著各種顏色的筆,看到精彩或必要處,會做標記。
我已經(jīng)基本不看小說類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歷史、哲學(xué)、政論、宗教、藝術(shù)、詩歌等。這些品類的書,除了藝術(shù)詩歌類之外,其它都必須帶著腦子去閱讀。這個過程我有時會掩卷托腮,有時會若有所悟,有時會苦苦思索。
我們年輕的時候,充滿了好奇,閱讀是我們了解世界的手段之一,我們應(yīng)該將人類的經(jīng)典全部閱讀一遍,假如有些宗教、哲學(xué)類的,暫時理解不了,可以先囫圇吞棗,大致有個知曉。
年齡慢慢大了,閱讀的耐心可能會下降,眼睛也會老花,閱讀的習(xí)慣可不能丟。反而應(yīng)該在形而上的諸如哲學(xué)、宗教、美學(xué)等領(lǐng)域深度閱讀,而非匆匆瀏覽。
為了預(yù)防被社交媒體騷擾和打斷,我用的是平板電腦版本的微信,幾乎所有的App通知功能都被我關(guān)閉。這樣就是我去“操作”APP、我去獲取我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各種“推送”推著獲取信息。我需要整片的時間,能夠支配自己的時間,用于思考。
華住的許多品牌名字是我取的,很多人表揚我們的品牌名字取得好,好像是我才思敏捷。其實不然,這是深度沉浸,苦苦思索的果實。
我們大部分人不屬于天才,都是普通人,只有比別人更勤奮,更努力,更深入的思考,才會有超越常人的思想,才能做出超越常人的成績出來。
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事情,釋迦摩尼的開悟、王陽明的頓悟、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大都不是隨性而得之。我們也可以想象,老子在云夢澤邊,邊釣魚邊思考著他的《道德經(jīng)》。世界上偉大的思想、能夠影響到人類的思想,無一不是深入思考的結(jié)果。只有詩歌和音樂,是酒后才可能有的,但它們是美好,而不是偉大。
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加劇了大家的焦慮感,大家好像都被一雙無形的手推著,往前趕,留不下一些時間靜下來,留不下時間反觀自我。蘋果手表有個特別好的應(yīng)用是提醒你靜下來,深呼吸一分鐘。
我創(chuàng)業(yè)好幾次,僥幸成功,但不是因為我是天才,而是不斷地迭代、排除、求證,是深度思考的結(jié)果。
我不是那種站在山腳就能看到遠方的人。我屬于一步步爬上一座山峰,可以讓我看得更遠,更清晰,從而邁向下一個高峰的人。而每一次的攀登,就是我們迭代、進階的過程。我們的思考也隨著高度的提升而深入。每一次成功的登頂,都是縝密規(guī)劃的結(jié)果,不存在僥幸這件事兒。
品牌如何脫穎而出?會員計劃如何差異化?如何讓客人體驗更好?早餐如何好吃又不貴?如何保證下沉后的組織力和品牌力?有許多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層面的事情需要我們深入思考,不斷深入思考。
還記得上一次用筆寫字是什么時候嗎?還記得上一次將信裝入信封,貼上郵票,投入郵筒是什么時候嗎?
我們大部分用的都是所謂“即時通訊”的各類軟件,短而快,長了都不行,許多APP都有字數(shù)限制,語音也有時間限制。朋友圈都是各類擺拍,沒有憂傷的情緒,沒有真實的感情流露。各種美圖、打卡、網(wǎng)紅,都是一些短暫而不真實的東西。
世界上偉大的思想、能夠影響到人類的思想,無一不是深入思考的結(jié)果。
我們開會都是用PowerPoint或者Keynote,提綱挈領(lǐng),簡單扼要,像我們小時候喜歡背誦的格言和警句。長篇大論的文章很少有人寫,深刻而有見地的文字更少見。
這次疫情,讓許多人習(xí)慣了視頻會議,有些人認為視頻會議挺好,以后可以少出差甚至不出差。當然,語音優(yōu)于文字,視頻優(yōu)于語音,但真正豐富的交流是面對面的。當時當?shù)氐臍鉁?、味道、周邊氛圍等等,都?gòu)成了交流的一部分。視頻會議不會也不應(yīng)該取代人類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
從人性角度講,我們這些孤獨的個體,渴望跟同類交流。技術(shù)的發(fā)展,方便了粗淺的交流,但是代替不了深入的交流。比如爭取一個合作機會,假如沒有眼睛看著對方的眼睛,很難相信能夠達成。
人類的交流方式被技術(shù)扭曲了?!靶鹿康鸟R桶三日香”,我們有時過于濫用這些剛剛出現(xiàn)的技術(shù)。即時通訊適合簡單的、即時地溝通和交流;郵件適合比較正式、需要留檔的事情;視頻適合熟悉人員之間的簡單溝通;文章適合大人群的深度溝通;面對面,哪怕在走廊里的非正式碰面,適合深入的交流和溝通,適合發(fā)展重要的關(guān)系。
所以,我提倡面對面溝通,不管是同事還是戀人;提倡用文字描述深入思考后的重大課題,不管是企業(yè)的重大事宜,還是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