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短視頻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Vlog+新聞”成了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受到主流媒體的喜愛。內聚焦敘事視角、人格化表達及沉浸式體驗等特征使Vlog新聞具有良好的傳播效果。但Vlog在新聞生產領域的運用仍然不夠成熟,存在選題具有局限性、記者新聞素養(yǎng)待提高以及相關傳播平臺待整合等問題,本文基于此探尋Vlog新聞局限的突破路徑,以實現(xiàn)Vlog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Vlog新聞;媒體融合;傳統(tǒng)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02
1 媒體融合語境新聞形態(tài)的演變——“Vlog+新聞”
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之后,新的傳播技術帶來了傳播方式的新變革。對比新媒體而言,傳統(tǒng)新聞媒體有著嚴格的采編流程與審核制度,但在信息高度共享的趨勢下,原本體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權威性的優(yōu)勢如今卻限制了其自身的發(fā)展。顧若言,周阿根(2018)指出,傳統(tǒng)媒體信息制作時間長、審核流程冗長,是其發(fā)展的最大阻礙[1]。在媒體融合語境下,形式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接踵而至,傳統(tǒng)媒體的處境愈發(fā)艱難,媒體必須與傳播新技術同行。只有正確認識自身的缺陷,努力尋找轉型出路,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媒體市場中保持活力,建設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的新型媒介集團。
新媒體環(huán)境中信息傳播渠道變得多樣化,傳統(tǒng)新聞報道方式已不能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融合新聞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潘寧(2019)指出,傳統(tǒng)媒體只有在生產業(yè)務上完成從獨立到融合的轉變,才能迎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2]?!癡log+新聞”是一種全新的融合報道形式,也是主流媒體積極探索融合之路的重要創(chuàng)新實踐,其傳達的信息內容往往配合大量的圖像語言。2018年4月,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在博鰲論壇年會上推出了《CGTN博鰲行Vlog》,讓場外的受眾通過記者的采訪了解到會場內的細節(jié)情況,這是國內媒體使用“Vlog+新聞”形式進行報道的開端,也是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生產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新聞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為受眾提供了不一樣的報道視角,也豐富了我國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是傳統(tǒng)媒體在媒體融合時代尋找自身轉型發(fā)展之路的創(chuàng)新之舉,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媒體積極主動順應全媒體時代發(fā)展潮流的趨勢。
2 媒體融合語境“Vlog+新聞”報道形式的運作機制
傳統(tǒng)媒體在內容生產上有著深厚的基礎,新興媒體在傳播技術上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傳播水平,推動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
2.1 新聞生產:內聚焦敘事,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中根據(jù)敘事焦點對人物不同的限制程度將敘事視角分為零聚焦視角、內聚焦視角以及外聚焦視角。其中,內聚焦視角是將自身融入事件之中,通過敘事者的視角還原事件原貌[3]。內聚焦報道是以記者的視角觀察以及敘述事實,這種“Vlog+新聞”的報道形式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媒體慣用零聚焦與外聚焦視角的敘事方式,拉近了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有利于塑造新聞人物的個性特征,營造現(xiàn)場真實感[4]。在傳統(tǒng)新聞報道中,為了保證新聞信息的完整性,記者往往作為事件的旁觀者而非參與者,因此新聞報道一般采用零聚焦視角和外聚焦視角來表現(xiàn)。近年來,兩會Vlog報道獲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主要通過節(jié)目的設置與制作帶來情感上的體驗,記者以第一視角將自身拉入場景之中,并基于自己的理解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5]。
2.2 記者報道:人格化表達,獲得受眾情感支持
隨著媒介形態(tài)的快速更迭,人們已不滿足于傳統(tǒng)媒體嚴肅的報道風格以及模式化的報道方式,開始追求一種通俗、輕松的傳播模式。Vlog作為一種短視頻,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拍攝、講述以及體驗,通過屏幕與受眾直接對話,實現(xiàn)了與用戶“面對面”的互動,將原本具有威嚴感的新聞傳播變得生動化,塑造了一種親和的姿態(tài)[6]。Vlog新聞以新穎的視角為受眾解讀兩會背后的深刻內涵,并通過記者傳達來自時代的感悟與思考。以一種個人化的傳播形式向受眾傳遞信息,即記者運用自身人格魅力去塑造形象、傳達信息并與屏幕前的受眾溝通情感,從而使新聞播報更具親切感[7]。人格化表達是Vlog的一個核心要素,Vlog新聞同樣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帶有強烈的人格屬性,并激勵受眾產生歸屬感。Vlog的新聞人格化表達還體現(xiàn)在拍攝手法以及后期剪輯的多樣化上,這樣的新聞傳播方式是接地氣的,容易與受眾產生共鳴,獲得情感支持[8]。
2.3 受眾視角:沉浸式體驗,生動化新聞報道
諾力·德拉佩納指出,沉浸式新聞指的是身處其中的人能夠對新聞描述的場景和事件獲得第一人稱體驗的一種新聞形式[9]。在媒體融合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致力于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合作創(chuàng)新,全方位與受眾互動,提高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Vlog新聞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觀看體驗,通過傳播者的鏡頭與受眾互動,并在報道中融入各種元素,如字幕說明、旁白等,使他們在不同的時空產生共情。
枯燥、晦澀是時政類新聞報道最大的問題,媒體應在堅持“內容為王”這一基本準則的前提之下,挖掘出新聞的人文關懷,并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給受眾[10]?!癡log+新聞”的報道方式很好地改善了傳統(tǒng)新聞嚴肅、缺乏生動感的劣勢,塑造了一種親和力,并吸引了年輕受眾的關注,使兩會新聞內容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同時提升。
3 媒體融合語境新聞新形態(tài)的局限性
“Vlog+新聞”的報道形式因富有生活氣息的傳播方式而獲得受眾的喜愛,但在獲得積極的社會反響之際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3.1 內容選題具有局限性,受眾媒介批判能力的弱化
Vlog新聞注重人格化表達,重視沉浸式體驗,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受眾主要關注視頻中的“我”,而不僅僅關注新聞事件本身。這種形式的報道呈現(xiàn)出更多的娛樂性,而非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削弱對新聞事件的社會深層次思考。
新時代的受眾要求傳播內容更加多樣化、更具有社會意義,選題具有局限性的Vlog新聞并不能滿足受眾對嚴肅新聞的需求[11]。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有助于獨立的思考,受眾需要對新聞事件中的符號進行解碼,并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理性的判斷,而“Vlog+新聞”的傳播形式使得受眾在新聞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到淺層信息,傾向于接收分享者的見聞和情感,忽略事件背后隱藏的意義[12]。長此以往,受眾會喪失深度思考的空間,娛樂至死的社會氛圍將會嚴重削弱媒介的批判能力。
3.2 對記者新聞素養(yǎng)要求較高,難以工業(yè)化復制
Vlog新聞報道以其獨特的魅力走向公眾的視野,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為出境記者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Vlog的創(chuàng)作門檻較高,因此,Vlog新聞的特性要求記者具備較高的素養(yǎng)?!坝^看者”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最大的鴻溝就是創(chuàng)作能力,“Vlog+新聞”的報道形式主要依靠敘述者的個人魅力對新聞事件進行敘述,不論在什么類型的新聞報道中,出鏡者都要富有親和力,傳播內容和創(chuàng)作手法也要契合公眾的興趣。此外,記者沉浸在Vlog中,有時會出現(xiàn)“主觀介入”的問題,即純粹以主觀感情報道新聞,損害新聞的真實性[13]。許多記者在以Vlog形式報道新聞時,有時為了凸顯個人魅力,會增強新聞事件的娛樂性,從而忽視新聞背后的深層意義。
3.3 內容同質化程度高,缺乏專業(yè)傳播平臺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網絡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斷拓展,并在尋求全新的新聞報道方式。主流媒體以及其他地方媒體紛紛開始嘗試使用Vlog新聞,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但事實上各家媒體所發(fā)布的Vlog新聞高度同質化,形式雷同,缺少創(chuàng)意,很容易使受眾產生視覺疲勞。大多Vlog新聞以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敘事角度單一,為了迎合受眾,主要分享新聞采訪前后的細節(jié),重視新聞呈現(xiàn)形式的親近感,忽視了新聞內容的重要性,模糊了新聞傳播的焦點。
國內的主流視頻網站主要為愛奇藝、優(yōu)酷、騰訊、芒果等,大多以制作、播放娛樂視頻為主,而以UGC為核心的Vlog新聞在相關網站上并不流行。缺乏專業(yè)的Vlog新聞傳播平臺,再加之沒有大規(guī)?;钴S的用戶,導致Vlog新聞的傳播面不廣泛且傳播效率低。
4 媒體融合語境下新聞新形態(tài)局限的突破路徑
“Vlog+新聞”的傳播形式符合新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但所面臨的局限性阻礙其發(fā)展,因此,當前的重點是探索能夠有效突破Vlog新聞困境的策略。
4.1 內容為王
Vlog新聞應該充分利用第一視角的報道角度,通過生動化的傳播形式,將嚴肅的時政新聞轉變?yōu)楦缓顨庀⒌男侣務Z態(tài)[14]。選題可以聚焦于解讀國家施政方針,生動報道時政新聞,也要深入挖掘受眾的需求,聚焦公眾,回應百姓關注的熱點事件。此外,Vlog新聞可以呈現(xiàn)出新聞生產的臺前幕后,彌補傳統(tǒng)新聞報道所缺失的“幕后”。
4.2 培養(yǎng)全能型記者
Vlog新聞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對于媒體相關從業(yè)人員來說,是一次更高難度的挑戰(zhàn)。新時期的新聞事業(yè)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聞的敘事語言和敘事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媒體對記者提出的術業(yè)有專攻的要求已然不適合當下的傳播環(huán)境。全能型記者是新媒體發(fā)展的必然產物。Vlog新聞所需要的全能型記者不僅要具備多元專業(yè)素養(yǎng),掌握Vlog新聞生產流程所需的技能,更需要出鏡記者的表現(xiàn)具有感染力,通過人格化的表達,成為連接媒體與受眾之間的情感橋梁。
4.3 拓展傳播平臺
目前Vlog新聞正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缺少專業(yè)的傳播平臺,也面臨著新聞內容同質化的困境。強化新聞媒體品牌戰(zhàn)略,打造具有自身風格形態(tài)的Vlog新聞欄目,可以有效提升Vlog新聞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拓寬了獲取信息的途徑,打造視頻平臺、社交平臺、新聞客戶端等多個終端覆蓋的全媒體平臺,形成功能互補的傳播矩陣,Vlog新聞的傳播范圍以及傳播力度會大大增加[15]。
5 結語
傳統(tǒng)新聞報道與Vlog的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內聚焦敘事視角、人格化表達及沉浸式體驗等特征使Vlog新聞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但作為全新的新聞形態(tài),Vlog新聞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內容選題具有局限性,偏娛樂化的報道形式會使受眾的媒介批判能力減弱,對新聞記者的素養(yǎng)要求較高以及缺乏專業(yè)的傳播平臺等因素都削弱了Vlog新聞的傳播效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精準選題、培養(yǎng)全能型記者、突出品牌風格、拓展傳播平臺等方面突出Vlog新聞的報道水平。
參考文獻:
[1] 顧若言,周阿根.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東南傳播,2018(12):74-75.
[2] 潘寧.互聯(lián)網沖擊下傳統(tǒng)紙媒的深層變革探究[J].東南傳播,2019(06):17-19.
[3] 何純.新聞敘事的視角與聚焦分析[J].求索,2006(02):193-195.
[4] 沈雅莉.偽造的真實:擬劇理論下的直播帶貨癥結研究[J].藝術科技,2021(4):119-120.
[5] 謝嘯軒.國內播客產業(yè)興起的動因與挑戰(zhàn)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1,7(05):60-62,74.
[6] 林麗.科技期刊有聲閱讀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以《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學科版)》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7(05):78-80.
[7] 聶宇飛.設備鏡像:對數(shù)字時代中受眾商品的新思考[J].東南傳播,2020(12):95-97.
[8] 袁曉強.基于微博熱搜泛娛樂化現(xiàn)象的思想文化建設研究[J].漢字文化,2019(12):153-154.
[9] 成佳美.基于創(chuàng)新擴散視角的社區(qū)團購模式分析[J].新媒體研究,2021,7(10):31-33.
[10] 劉青青.對外傳播視閾下“李子柒”的審美價值探析[J].漢字文化,2021(7):173-174.
[11] 朱雪蓉.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流浪地球》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08):103-104.
[12] 周子怡.網絡熱詞的圈層化傳播研究[J].漢字文化,2021(08):17-19.
[13] 杜雨季.全媒體時代揚州書店發(fā)展困境與對策研究[J].新聞知識,2019(06):36-38.
[14] 張悅.自媒體編輯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研究[J].漢字文化,2019(08):43-44.
[15] 潘寧.鑲嵌、創(chuàng)意、互動:三個層面看信息流廣告的傳播策略——以微信朋友圈為例[J].漢字文化,2019(15):178-180.
作者簡介:高云(1995—),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