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藏北高原的“清道夫”

      2021-09-03 23:17:53皇甫睿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清道夫

      【摘 要】在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中,牛糞作為藏民非常重要的資源,已深深融入藏族文化,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烙印的西藏牛糞文化。藏民對牛糞的利用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也最廣泛的方式是作為燃料使用。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牛糞作為燃料的地位開始面臨危機。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重要組成部分,認為牛糞是重要的肥料資源,將其作為燃料使用是對草場資源的破壞與浪費。但是,如果從生態(tài)人類學的視角來審視藏民與牛糞利用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就不難發(fā)現藏民對牛糞的利用方式實為對草場資源維護的重要手段。特別是藏民們在藏北高原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在不斷與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適應互動中,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穩(wěn)定運行的“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在該共同體運行的過程中,藏民們將牛糞作為燃料使用的行為,扮演著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清道夫”的角色。

      【關鍵詞】藏北高原;“清道夫”;生態(tài)人類學;西藏牛糞文化

      【作 者】皇甫睿,博士,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湖南張家界,427000。

      【中圖分類號】Q9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3-0087-0008

      人類所具有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了人類必然憑借其文化去主動適應所處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適應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加工、利用、改造生態(tài)資源的過程,選擇何種方式會直接影響人類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縱觀中國的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很多民族之所以能夠活態(tài)傳承至今,與其傳統(tǒng)文化中所包含的對生態(tài)資源的維護與利用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漢族農耕文化中所蘊含的對土壤循環(huán)利用的認知觀念、相關技術系統(tǒng)與地方性知識,五千年來很好地保持了土壤的肥力,這也就可以回應美國曾經的國家土壤局局長富蘭克林·H·金(F. H. King)的提問:美國農業(yè)不到百年就窮盡地力,而中國農耕卻經歷四千余年,為何其地力不僅不減,反而越種越肥沃?[1]113~129 各民族處于不同的自然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民族文化持有者是該區(qū)域生態(tài)資源的利用者,同時也是天然的維護者,或者說是維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能滿足人類生存繁衍的需求,也符合自然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規(guī)律。對生態(tài)資源的利用與維護,實為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這就是各民族在所處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經過千百年的經驗積累和適應磨合而形成的寶貴的智慧結晶。

      藏民憑借其傳統(tǒng)游牧文化,在與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適應、磨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穩(wěn)定運行的“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在該共同體中,除了動物和草場兩種最重要的生態(tài)資源以外,牛糞也是一種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生態(tài)資源。對于牛糞資源,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利用方式。盡管藏民利用牛糞資源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為何牛糞當作燃料使用成為其最普遍、最重要的利用方式,他們到底是在浪費草場生態(tài)資源還是在維護草場資源,作為燃料使用的利用方式與維護草場資源之間是否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這些問題都需要作出科學的澄清,否則,不但沒有吸取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反而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甚至導致新的生態(tài)問題產生。

      一、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牛糞資源

      根據海拔高度差異,我們大致把西藏分為藏北、藏東、藏南三個部分。本文所指藏北高原地區(qū),即羌塘高原地區(qū),包括海拔4100米以上幾乎整個那曲地區(qū)及阿里地區(qū)東北部,屬純牧業(yè)區(qū);藏東地區(qū),包括海拔3000~3200米之間的瀾滄江上游及支流地區(qū),屬農業(yè)區(qū);藏南地區(qū),包括海拔3600~3800米之間的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地區(qū),屬農牧業(yè)兼營區(qū)。

      (一)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獨特性

      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高”“旱”“寒”。

      從地貌結構看,藏北高原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逐漸降低。藏北高原西北部屬于阿里地區(qū)的部分,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屬凍寒干旱高原季風區(qū);藏北南部的班戈縣、申扎縣以及文部、雙湖南部屬寒冷半干旱高原季風區(qū),空氣稀薄,海拔4100米以上。[2]2 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這里屬于古亞細亞海域范圍。進入新生代后,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這些地區(qū)形成了四周高山重圍的內陸地理環(huán)境,[3]7 完全阻斷了印度洋暖濕氣流北進的道路,加上海拔不斷提升,最終使得這里的氣候變得又干又冷,年均降雨量100~700毫米,年均氣溫僅-4℃~0℃,[2]4 形成干旱高原季風氣候區(qū)。其降雨量與熱帶、溫帶沙漠極為接近,但溫度卻要比溫帶、熱帶沙漠低25℃以上。其氣候極為寒冷、干燥,植被低矮稀疏,農作物無法在此生長,只有特殊的草本植物和高原動物等生物物種可以生存,供人類所利用的生態(tài)資源種類極為有限,土地僅能作為天然草場利用。雖然北部的那曲高寒草甸草原占據西藏草地面積的72.66%,[4] 但對于藏北牧民而言,能夠利用的生態(tài)資源主要就是牧草和動物。藏北高原的畜群主要由牦牛、藏系綿羊、山羊和馬構成,前兩種占藏北高原牲畜總頭數的80%以上。[2]76 筆者所在的田野調查點,即那曲市班戈縣青龍鄉(xiāng)加蘇村,該村的畜群主要是牦牛,沒有羊,有少量馬和狗,便于放牧。

      從地質結構看,藏北高原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與北冰洋周邊地區(qū)一樣,藏北高原地下廣泛分布著終年不化的永久凍土層。但永久凍土層下方還有一個極厚、體量極大的可融無機鹽的堆積層,這卻是北冰洋凍土層沒有的情況。在新生代早期,古亞細亞海在氣候逐漸趨于干冷的環(huán)境下,海水被蒸發(fā),海水中所含的無機鹽就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長期積淀而成。直到今天,已經成為藏北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地基,而少數的海水積水在藏北荒漠區(qū)則構成了星羅棋布的內陸咸水湖泊,70%以上為鹽湖,其次是咸水湖,淡水湖則極少見。[2]4 我們必須正視藏北高原地質結構的獨特性,其與本文討論的關于牛糞資源的處置與利用問題息息相關。

      藏北高原的生態(tài)結構由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規(guī)約,也存在一系列獨特性。世界其他地區(qū),地表一般都有深厚的土壤層,就連北冰洋沿岸的凍土帶,由于緯度高、海拔偏低,經由河流攜帶的泥沙積淀,地表也能形成較厚的土層。人們往往習慣性地認定,植物都是長在土壤中的,動物都是吃草長大的。但藏北高原的地表并沒有暖濕地區(qū)或低海拔地區(qū)習見的土壤層,只有經過自然崩裂、風蝕復合作用形成的礫石層。礫石層上也沒有連片的超過2cm~3cm以上的土層覆蓋,以至于礫石層大面積出露地表,暴露在強烈的日照之下。加之氣候過于干冷,空氣極為稀薄,太陽光照極為強烈,其他地區(qū)習見的植物在這里幾乎無法生存。這里的牧草并不是生長在土壤中,其根部是橫向地生長在緊緊附著地表的地衣層中。生活在藏北高原的牲畜除了覓食牧草外,地衣、苔蘚一類的低等植物則成為其冬季食物來源的重要補充。

      此外,生態(tài)學研究表明,任何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和降解者三部分構成。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勉強存在,但是降解者卻缺位。由于這里氣候過于干冷,昆蟲根本來不及完成其生命周期,害蟲無法生存,伴生的微生物也無法大面積枝蔓繁殖。降解者的缺位可導致動植物尸體擺上數十年都不會腐爛。就這一意義而言,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可稱得上是一個結構嚴重殘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點與北冰洋沿岸的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極為相似,但其不能降解的程度比北冰洋沿岸的程度尤有甚焉。長途遷徙的動物在北冰洋沿岸還可靠捕食海洋魚類度過短暫的夏季,在這里卻無法落腳;鳥獸都無法在此過境,更不用說定居;灌木叢、喬木在此皆難以穩(wěn)定立足。這里的高、旱、寒,加之狂風肆虐的常態(tài),對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存在構成了致命的威脅。

      (二)牛糞資源在藏北高原的獨特性

      據研究,一頭成年牛采食牧草約(4~7)kgDM(Dry Matter)/d,排糞量約(1.68~2.22)kgDM(Dry Matter)/d。[5]72 當然,不同月份中因牧草供給和自身營養(yǎng)差異,不同年齡段的牦牛單次排糞量變化幅度為0.025kg到0.426kg,每頭每天平均排糞9.33次。[6]38 生態(tài)學研究表明,在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綠色植物根系從土壤中吸取養(yǎng)料,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份,在陽光的作用下制造有機物質,然后為牧畜采食,牲畜糞便又返還于土壤,為土壤增加養(yǎng)分,形成完整的氮、磷循環(huán),維持草的生長,保持生態(tài)平衡。牲畜從草地上攝取營養(yǎng)元素的80%~95%是通過糞尿返還土壤的。我們不否認這些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在溫帶草原,或者在低海拔地區(qū)的溫暖半濕潤草原,適用上述結論無可厚非;而在平均海拔為4100~5300米之間的藏北高原,牛糞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是否能進入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值得商榷。

      新鮮牛糞屬于生牛糞,其作為一種有機物質,如果不發(fā)生降解,其養(yǎng)分是不能被牧草吸收的,甚至還會影響牧草的正常生長。在我國遼闊的蒙古草原,由于適宜的水分和溫度,即使沒有人工干預,畜糞也能自然降解,或者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發(fā)酵,進而產生的物質成份能夠被草地吸收。其間,還有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屎殼郎(又稱蜣螂)之類的糞食性金龜的存在,它們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工程師,在動物糞便分解和有機物質轉移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7] 在這樣的溫帶草原,根本不需要人工施肥,牧民們僅僅通過游牧的方式,錯開利用不同草場,以達到草場資源循環(huán)利用、草地肥力不減的目的。一般將牛糞作為肥料使用,主要是應用于農田肥力的保持。而且生牛糞是不能直接回填農田的。由于生牛糞中的尿酸含量很高,如果直接施到土壤中,在溫度、濕度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就會導致牛糞開始發(fā)酵,產生大量的氨氣,在氨氣與尿酸的雙重作用下,牛糞中某種病原微生物導致植物根系腐爛,發(fā)酵過程中溫度可達65℃以上,會把作物的根系燒壞。此外,如果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蟲害,不經發(fā)酵殺菌,就會將這些病蟲害直接帶入土壤中,從而導致病蟲害的發(fā)生,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死亡的現象。農戶的做法往往是先將畜糞進行漚制、堆肥等發(fā)酵處理。西藏的農業(yè)區(qū)和農牧兼營地區(qū)的藏民也把牛糞視為天然的農田肥料,把牛糞還有其它牲畜糞便與灶灰、雜草、人糞等混合堆放在專門挖的積肥坑里,稱為“窖肥”。

      而具體到藏北高原,氣溫年較差小,沒有明顯的四季,只有冷季和暖季,年均氣溫僅為-4℃~0℃,夏季7月的氣溫大面積低于8℃,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由于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影響,藏北高原一年內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降雨量很集中,年均降雨量100~700毫米之間。[2]4 牛糞發(fā)酵同時需要適宜的水分和溫度,水分含量約為40%~65%,啟動溫度應在15℃以上。在藏北高原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又沒有屎殼郎這樣的糞食性金龜物種的存在,戶外的牛糞是很難分解、發(fā)酵腐熟的。如果不通過人工手段加以焚燒,牛糞就會長期覆蓋于藏北高原地表,導致牧草無法長出。更為嚴重的是,隨著暖季的到來,靠近地表的季節(jié)性凍土層有不同程度的融化,土層中所富含的無機鹽就會滲入牛糞,形成糞石。糞石更不會自行降解而長期覆蓋地表,如果不加干預,藏北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則會面臨崩潰。可見,低溫造成的物質能量循環(huán)受阻,乃是藏北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存在與穩(wěn)態(tài)延續(xù)必須面對和克服的最大障礙。其次,凍土層下的可溶無機鹽地層,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旦凍土層缺損或裸露地表,大氣降水形成的淡水資源就會融進大量無機鹽。這里氣溫雖不高,但蒸發(fā)量卻偏大,便會導致地表水含鹽量嚴重超標。不僅不能用作植物灌溉,反而會導致土地大面積的鹽堿化,這是當地自然生態(tài)結構的又一致命障礙,也是至今難以克服的科研難題。再次,由于此處處于高原臺面頂部,風蝕作用極為強烈,氣候變數難以預測,即使是在夏天都可能發(fā)生氣溫陡降至零下,給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和維護造成極大障礙。因而,套用溫暖濕潤地區(qū)生態(tài)恢復的方法和手段,在這里肯定行不通,這是當地生態(tài)建設和生態(tài)恢復必須面對的第三大致命性障礙。

      根據上述自然地理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殊性結構,不難理解,千百年來從事放牧的藏北牧民為何將牛糞用作燃料,這實為一種既能加快當地物質能量循環(huán),又能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文化適應對策。簡單套用其他地區(qū)的做法,否定這樣的文化生態(tài)耦合關系,必然脫離實際,根本無法解釋當地牧民有意識焚燒牛糞的價值和意義。就這個意義上說,倡導將牛糞用作肥料的方式在其他地方推行實施肯定無可厚非,但在藏北高原卻會適得其反。

      二、藏北高原的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

      所謂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是指在一個能夠長期穩(wěn)態(tài)延續(x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受到人類活動的干預和沖擊后,最容易蛻變的那些生態(tài)構成要素,隨著這些構成要素的蛻變,還必然引發(fā)其他要素的牽連性蛻變。這樣的構成要素,對相關民族文化而言,就屬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脆弱環(huán)節(jié)。[8]83 在這樣物種種類非常有限的高原區(qū)域,除去終年積雪的極高山,大多數地方都是豐饒的天然牧場。上文中已經清楚說明,牛糞在藏北高原并不是牧草生長所需養(yǎng)分的直接提供者,那么,這些高原植物如何能夠得以生存,如何吸收養(yǎng)分,草場的肥力又是如何保持長久不衰的?

      青藏高原凍土分布極為廣泛,包括季節(jié)凍土、隔年凍土和多年凍土。凍土層的溫度和厚度受海拔高度控制,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多年凍土越厚。在冬季,季節(jié)凍土層及其以下的多年凍土是連續(xù)凍結的,植物進入休眠期。在暖季,牧草可以獲取融化層中的熱量、水分和礦物質,土壤通氣條件較好,可為牧草的生長發(fā)育提供有利的條件。[9]70 但是,季節(jié)凍土持續(xù)時間漫長,融化層融化后為草場提供有利條件的時間非常短暫,青草期僅90~120天。在這漫長的冷季,休眠的牧草能夠保證其基本存活的養(yǎng)分來自何處?

      雖然藏北高原擁有充足的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的陽光、空氣,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淡水資源卻嚴重匱乏。其地表連片分布著凍土、礫石、咸水湖泊,淡水資源不能穩(wěn)定存在于地表,要么被曬干,要么被無機鹽污染。筆者在田野點加蘇村實地調查是1月份,正是藏北最冷的時段,風雪天氣多,高原湖水湖面已經基本結冰。冬季草場,遠遠望去,土壤呈棕褐色,土層薄,礫石多,土壤顯得非常貧瘠。仔細觀察,卻不難發(fā)現,在巖石外部緊緊地附著著一層地衣。地衣不是單一的植物有機體,而是一類“真菌和藻類或藍細菌的穩(wěn)定、自立聯(lián)合體”[10]315,對環(huán)境有著驚人的適應性,能適應極度干旱、貧瘠、寒冷的環(huán)境。

      一方面,在漫長的冷季,休眠的牧草正是依靠這層地衣為其提供基本的生命物質和存活條件。地衣由皮層、藻層、髓層和子囊盤構成,其中的髓層厚約30~160?m,由無色的蛛網狀交織纏結的菌絲體組成,呈疏松的纖維狀和棉絮狀外形,菌絲間有許多大的空隙,[11]19 其主要功能就是貯存空氣、水分和養(yǎng)分。在北歐、西伯利亞、加拿大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飼養(yǎng)馴鹿的主要飼料就是地衣。[12]86 另一方面,地衣可以加快草地上礫石的成土速度。地衣不與其他植物爭地,有著“植物界的開路先鋒”的美譽。地衣的生長不需要土壤,所需的生活物質主要來自雨露和塵埃。地衣附著在裸露的巖石表面之后,一邊向四周擴展生長,一邊分泌出特殊的地衣酸,逐漸腐蝕巖石表面,使巖石表面逐漸龜裂和破碎,再加上隨風吹來的塵土微粒也被地衣吸附,使地衣層不斷加厚。一旦牧草類高等植物的種子落在地衣上,就與這些地衣植物形成共生模式。

      所以,藏北高原的牧草正是依靠地衣層為其提供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yǎng)分,才得以順利存活、生生不息。如果牛糞覆蓋地衣層,又無法自行降解,則會導致大面積的糞石堆積,原有牧草無法長出,新的牧草種子又落不到地衣上;加之糞石堆積遮蔽了陽光,地衣也不能生長。顯然,如果牛糞不經過燃燒,會給整個草原造成致命的威脅,使之無法更新。就這一意義上說,牧民焚燒牛糞不僅可以解決生活問題,而且還是在利用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加快藏北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更新的維護工作。因此,地衣層的存在,是藏北高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延續(xù)的保護層。遺憾的是,一直以來國內外不乏研究地衣的專家,但是系統(tǒng)地研究西藏地衣的歷史較晚,相關研究也僅是處理鑒定西藏地衣植物的種類及科屬,關于地衣與藏北草原有什么內在關聯(lián),對牧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等研究卻幾乎是空白。

      三、藏北高原“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

      “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與純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純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沒有人類的存在,或者人類的力量退出其間,系統(tǒng)中的一切生物物種和有機環(huán)境、無機環(huán)境全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生長與運行。人類是地球生命體系中的特殊物種。其特殊性在于其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雙重屬性。人類的生物屬性決定了人類必然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能量與信息來滿足自身的生存與繁衍;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類不會直接與自然界發(fā)生關系,而是憑借其特有的文化對所處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加工、利用、改造后,來獲取自身所需的物質、能量與信息。這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已經不再是純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而是文化干預后的次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斯圖爾德將其稱為“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民族生態(tài)學家楊庭碩教授將其稱為“民族生境”。人類文化干預的過程,其實是人類文化對所處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適應互動的過程,只要不超出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所能承受的范圍,這樣的“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就能長期地穩(wěn)態(tài)運行、延續(xù)。

      在藏北高原這種特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當地藏族文化能夠活態(tài)傳承至今,必然是藏族長期以來適應其所處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產物。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有豐富的地方性知識,由于我們對地方性知識的內涵缺少實質性理解,進而阻礙了對知識的理性選擇。[13] 我們絕對不能站在其他民族文化的立場去理解和評價,更不能簡單地照搬來自普同性知識的價值取向、邏輯推演和驗證方法來說明或否定藏族文化的生態(tài)價值。

      (一)牛糞的利用方式

      關于藏族牛糞的研究不少,他們大多肯定牛糞的肥料作用,所以有不少研究者認為藏民把牛糞作為燃料使用的行為是在浪費草地肥料,不利于草原牧草的生長,呼吁藏民使用替代性能源。但是,本文前兩部分已提及,在藏北高原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牛糞無法自行進入整個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牛糞若堆積地表,反而會造成對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藏北高原牧民的智慧結晶則是將牛糞作為燃料來利用,不僅滿足了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他們做好了草原“清道夫”的工作,實際上也為藏北高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作出了巨大貢獻。

      牛糞是藏族社會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生物質能燃料能源,主要用于烹飪和取暖,占能源總消費的80%以上。作為燃料,牛糞所具有的特點是,容易獲得,成本低,容易燃燒,而且燃燒持久,燃燒時無異味,燃燒后也不會像蜂窩煤那些燃料對空氣造成污染。牛糞燃燒時呈淡藍色,無煙,牧民們認為牛糞是最好、最干凈的燃料。撿拾牛糞的工作主要是由家里的女人和小孩完成的,誰家里的牛糞堆得越多,說明家里的女主人越勤勞,同時牛糞也是財富的象征。筆者一次陪著女主人嘎達出去撿拾牛糞,嘎達告訴筆者:“夏天的牛糞不能用來做火種,要冬天的;這個季節(jié)(冬季牧場)的牛糞最好,牛很少喝水,牛糞干,撿回來更容易燃燒?!备膳<S撿回來可以直接燃燒,而濕牛糞撿回來后還要進行處理。她們把濕牛糞與牛糞灰、枯草末攪拌,做成糞餅曬干以儲存。有時牛糞多的時候,他們還會趁孩子的舅舅去縣城辦事的機會,拖幾袋牛糞賣,換點零花錢。

      牛糞的藏語音譯為“久瓦”,意思是燃料,并沒有動物糞便的含義。[14]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中,牛糞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燃料”,自古有之。歷史上,藏北牧民要繳納的差稅以實物為主,同時還有沉重的勞役和少量的貨幣。牛糞就是他們實物稅中的一種,因為牛糞是他們非常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在噶廈政府統(tǒng)治時期,藏兵來往過境時,部落要供給一種臨時稅,其中就包括牛糞。在支驛站差時,他們以部落為單位,向宗政府繳納的稅目當中包括每天向每個宗本交9馱牛糞,7天共126馱。[2]153

      當然,藏北牧民除了把牛糞作為燃料使用外,還把牛糞作建筑材料、保溫材料、藥材、孩子的玩具等使用,牛糞已經深深地融入了藏族文化,是藏民們心目中“好一朵漂亮的黃蘑菇”。[15] 在當今世界范圍內,極度干旱的沙漠地帶、溫帶荒漠草原,至今也還在以牛糞作燃料,只是以牛糞作燃料的生態(tài)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各不相同。

      (二)規(guī)避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

      地衣層的存在是藏北高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fā)現藏北牧民是如何規(guī)避這樣的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的。

      一方面,他們以游牧為生,不實施農耕。無論是漁獵與采集,或者是游牧與農耕,人類自身為了適應不同地理氣候環(huán)境所產生的生計方式,在面對少數民族這一身份時,并不會完全改變原有的生計方式。[16] 生計方式的形成,與其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實施農耕需要翻地,而當地由于永久凍土層的存在,土地無法被翻動,就是現代技術裝備也無法將其翻動。另一方面,牧民們有其獨特的放牧方式。上文已有提及,這里的牧草不會發(fā)育出主根,根系橫向生長于地衣層中,根系入土很淺。牲畜覓食時如果把牧草拔出地表,珍貴的地衣層就會遭到破壞,而釀成草場的過度蛻變。因而,藏族放牧的生態(tài)行為,也表現得與其他牧區(qū)的牧民完全不同。牧群一般按畜類、公母、大小等分類放牧,畜群不宜過大或過小,按照牧民們的經驗,羊群一般以200~300只,牛群一般以100頭左右為宜。[17]933 牧民每天放牧在不同地段,放牧時會特別關注牲畜采食牧草的情況,不允許牲畜把牧草連根拔起采食,一旦發(fā)現,就會把牲畜驅趕開。一般牛羊采食完嫩草部分,就把它們驅散到另處采食。所以,他們放牧最重要的技術操作就是“慢趕慢放”。牲畜采食時要“放得散,看得見,不能團團轉?!睔v史上藏族牧民沒有人工栽培牧草及貯草的習慣,但有時也會在牧草長勢不太理想的年份,在夏秋牧場收割牧草以備越冬飼料。他們不會深割牧草,他們的解釋是:割深了草不容易長出來。其實,他們的這些做法真正目的是怕?lián)p傷這層珍貴的地衣層,有意識地規(guī)避藏北高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

      與內蒙古草原不一樣,在廣闊草原的地表,動物糞便、植物殘株與沙土混合經過長年沉積而成腐殖質層,這是內蒙古草原的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腐殖質層因氣候干旱,結構疏松,覆蓋在地表。夏季,由于光照強烈,0cm~5cm的土壤表層受日照等外界因素影響較大,溫度、干濕度變化劇烈,不適于根系生長。由于腐殖質層結構疏松,不僅可以抵擋太陽直射土壤表層,避免植物灼傷,起到隔熱的功效,還可以儲存冰雪融化后的水分,不易蒸發(fā),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水分。冬季,由于腐殖質層的疏松結構,又可起到保溫的功效,如同一床厚厚的毛毯,給進入休眠期的牧草提供溫暖的環(huán)境,還可提供必要的養(yǎng)分。內蒙古的牧民放牧時不走回頭路,不允許牲畜踐踏、掀翻草皮,也是他們規(guī)避其生態(tài)脆弱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方式。這些民族都是以自己特有的文化行為,針對各自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而總結摸索出的一套實現人、畜群和草原的耦合演進的本土文化模型,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對草場的利用與維護

      對于牛糞燃燒后所形成的牛糞灰,藏北牧民絕對不會浪費。牛糞灰除了用作保留牛糞火種、食品保溫材料、路面防滑材料、藥材等生活所需以外,大部分是被歸還草地。研究結果表明,青海、西藏地區(qū)的牛糞燃燒所生成的牛糞灰產物中不但不含有毒有害物質,而且成分單純,其主要含有 K、Na、Ca、Mg、CI、Si、P、S、Fe 等主量元素,以及 Cu、Zn、Hg、Ti、Cd、Cr、Zn、Mn、Ni 等微量或痕量元素。[18] 地衣的生長主要是通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塵埃,牛糞灰顆粒細小,正好可為地衣提供這樣的生長條件。牛糞被藏民處理以后,以另一種形式返還給草地,最終使牛糞進入了高原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之中??梢姡<S不僅可以解決牧民的生產生活所需,還可以作為牧民維護草場資源重要的手段,更好地促進了高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

      作為高原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部分,牧草是食草動物賴以生存的主要物質基礎,但是,藏民不能夠直接食用牧草以滿足本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他們只能選擇游牧的方式,來轉換資源存在方式?!皬淖罨镜膶用鎭碚f,游牧是人類利用農業(yè)資源匱乏之邊緣環(huán)境的一種經濟生產方式。利用食草動物之食性與它卓越的移動力,將廣大地區(qū)人類無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資源,轉換為人們的肉類、乳類等食物以及其他生活所需。”[19]3 一方面,牧民們要充分利用草場資源,才能保障畜群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草場是畜群賴以生存的基礎,牧民們又要盡力維護草場資源,以確保草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

      藏民選擇遷徙轉場的放牧形式成為必然,即人們所稱的“游牧”。藏北牧民的游牧并不是毫無界限的,也不是哪里水草好就隨意遷徙到哪里,而是依據整個藏北區(qū)域草場牧草的生長情況和生長特點而定,依據各部落的大小和牲畜的數量,有組織、有規(guī)律地在不同的放牧點之間進行循環(huán)形式的來回移動。一般而言,藏民游牧方式主要包括三種基本模式,即“逐水草而居”的大范圍游牧、半定居的小范圍游牧、季節(jié)性游牧。牧民們具體選擇何種方式,每年的搬遷次數和范圍,主要取決于村落面積的大小和草場管理方式的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取決于牧民們能夠認識到高原不同季節(jié)的水草資源的生長特點和規(guī)律,而作出以生物氣候的垂直差異為依據的季節(jié)牧場的劃分和利用。無論牧民們采取何種放牧方式,其共同點是利用草場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和自然條件差異,通過草場輪歇、按季轉場的方式以達到既能充分利用草場資源為牧民所用,又能保障草場的可持續(xù)更新能力。據前人研究,藏北各牧場的載畜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平均每平方公里草場的載畜量約為5.42~2.8頭(只)。[2]75~76 研究表明,這里一頭牦牛所需要的放牧范圍要廣達一兩百畝,一頭羊需要70畝草場才能養(yǎng)活。以致于一家牧民所擁有的草場面積動輒幾十、上百平方公里,這已經是當地載畜量的極限。所以,遷徙轉場的放牧形式正是用來解決漫長冷季飼草匱乏的難題。

      遷徙轉場的游牧方式,是從宏觀的角度,從藏北高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視角,而實現的對藏北高原牧草資源的維護;圍繞著以牛糞各種利用方式而展開所形成的牛糞文化,以及藏民們成為藏北高原草原的“清道夫”,又是從微觀角度而實現的對牧草資源的維護。通過這樣的維護方式,即可滿足對草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雙重需求,最終實現人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共存,使得藏北高原“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能夠穩(wěn)態(tài)延續(xù)至今。

      因地制宜原則,是亙古不變的思維基準。我們并不否定創(chuàng)新,但任何創(chuàng)新都得建立在對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殊性作出系統(tǒng)認識的基礎上,都得“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實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性條件下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20] 不可避免,有部分研究者往往從宏觀研究視角出發(fā),將其他地區(qū)的成熟研究成果套用到藏北高原,以至于在不經意中違背了因地制宜這一基本原則,徒耗人力、物力。正因為這樣的地帶太特殊,此前的研究積淀太少,我們也需要從微觀的視角去研究,才能做到落地生根。在經濟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下,藏區(qū)需要發(fā)展,但不是摒棄傳統(tǒng)文化而為其尋找“替代模型”,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還是要以本民族文化為主體,發(fā)掘、繼承本民族文化的精華,才能避免發(fā)展過程中多走彎路,才能以最小成本同時兼顧環(huán)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美]富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xù)農業(yè)[M].程存旺,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2] 格勒.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區(qū)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3] 喜饒尼瑪.西藏通史·清代卷(下)[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

      [4] 徐增讓.畜糞能源利用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2(6).

      [5] 趙新全.三江源區(qū)退化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與可持續(xù)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6] 魚小軍.牦牛糞維系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健康的作用機制[M].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

      [7] 王亞東.糞食性金龜功能群對草原牛糞分解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21(1).

      [8] 楊庭碩.生態(tài)人類學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9] 樊江文,陳立波.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0] Nash TH III. Lichen Bi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

      [11] 呂蕾.中國西部茶漬屬地衣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12] 魏江春,姜玉梅.西藏地衣[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13] 顧爾伙.新時代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教育尺度[J].民族教育研究,2021(2).

      [14] 格爾丹.西藏的牛糞文化[J].高原民生,2003年,春季號.

      [15] 張宗顯.西藏的牛糞文化[J].百科知識·民族之林,2013(3).

      [16] 潘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文化困境[J].廣西民族研究,2020(6).

      [17] 喜饒尼瑪.西藏通史·清代卷(下)[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

      [18] 袁遠,等.牛糞灰混凝土的綜合研究[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2019(27).

      [19]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0] 張慶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芻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SCAVENGERS"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COW DUNG CULTURE OF TIB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Huangfu Rui

      Abstract:In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years of nomadic life, cow dung, as a very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ibetan people, has been deeply integrated into Tibetan culture, and formed Tibetan cow dung culture with its ethnic mark.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idespread way to use cow dung by Tibetan people is to use it as fuel. Due to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e status of cow dung as fuel has begun to encounter crisis. To a certain extent, people have denied some important par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idering cow dung as an important fertilizer resource rather than as fuel, and using it as fuel will destroy and waste grassland resources. However, if viewing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 between Tibetan people and cow dung ut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use of cow dung by Tibetan people is actually an important way to maintain grassland resources. In particular, Tibetan people in the spe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have formed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stably functioning culture-ecology community in the continuous adaptative interactions with the local ecosystem. In the running process of this community, Tibetan people's behaviors of taking cow dung as fuel has played the role of "scavenger" in the ecosystem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Keywords: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scavengers;ecological anthropology;the cow dung culture of Tibet

      〔責任編輯:羅柳寧〕

      猜你喜歡
      清道夫
      “清道夫”黑洞
      廣西文學(2024年2期)2024-03-18 20:42:41
      可惡的清道夫
      太空清道夫
      清道夫:被誤解的魚中“屎殼郎”
      清道夫
      學生天地(2019年4期)2019-11-27 02:06:38
      如是說
      清道夫
      誰更可憐
      讀者(2018年23期)2018-11-20 07:19:36
      大地清道夫——屎殼郎
      第五講 清道夫是最好的魚缸清掃工嗎?
      老年世界(2017年5期)2017-06-13 07:50:29
      长岛县| 大关县| 柳州市| 惠水县| 土默特左旗| 姜堰市| 久治县| 航空| 庆元县| 临沧市| 伊吾县| 新余市| 昔阳县| 阜新市| 定南县| 北流市| 增城市| 同心县| 香港 | 汤阴县| 湘乡市| 格尔木市| 积石山| 交口县| 桑植县| 闸北区| 新密市| 西城区| 莱西市| 长汀县| 阳山县| 灵台县| 临潭县| 新龙县| 丹阳市| 永丰县| 马鞍山市| 邵阳县| 伊川县| 北票市|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