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以組詩形式寫出了《擬行路難十八首》,在憤懣郁結(jié)的情感背景中,每首詩的末句所表達的重點不同,使每首詩既各自獨立,又統(tǒng)攝在同一個主題當中。
鮑照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他高唱著“余當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yīng)蘇息遇陽春”,但步入仕途之后才發(fā)現(xiàn)等級制度并不是輕易能被打破的。鮑照的胸中既有對門閥士族的不滿,又有對善于投機鉆營之人的不屑,還有對政治斗爭和整個時代走向的恐懼?!稊M行路難十八首》便是這位才高位卑的詩人發(fā)出的不平之鳴。
“擬行路難”是“行路難”的仿作。學(xué)術(shù)界認為《擬行路難十八首》非一時一地所作。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客觀事物的變化使鮑照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但是這十八首詩的情感基調(diào)是相似的,有許多佳句令人眼前一亮。因佳句多集中于末句,故本文以末句的情感特點為依據(jù),將其大致分為三類。
一、言“志”之句——清新俊逸、發(fā)揚蹈厲
鮑照詩歌素有“險俗”的特點,詩“險”是因“志”貫穿其中。正如明朝陸時雍《詩鏡總論》中所說的“鮑照材力標舉,凌厲當年”,杜甫《春日憶李白》中的“俊逸鮑參軍”,都體現(xiàn)了“志”在鮑照詩歌中的清俊之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鮑照詩歌中的“志”是以憤懣郁結(jié)為情感背景,雖然傾向于直抒胸臆、仰天長嘯,但更多的是戴著“枷鎖”的。
《擬行路難十八首》末句中側(cè)重“志”的有四首,分別是其三、其六、其十、其十五。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開頭兩句中,一股凝滯抑郁之氣便已郁結(jié)心中,兩個問句更是讓志短之人不敢直視。而后描寫了辭官之后溫馨的家庭生活圖景,但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所以,這顯然是故作輕松、自我安慰之語。末句一改之前的輕松,慷慨之志橫空出世——“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之前胸中萬般滯澀之情如火山一般噴涌而出,磊落凌厲之感撲面而來,真可謂驚心動魄之辭!
其三(璇閨玉墀上椒閣)的開頭寫一位字金蘭的女子愛而不得的苦悶,情意繾綣,但末句筆鋒一轉(zhuǎn),“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一個“寧”字透露出作者借金蘭之口傳達的決絕之意,寧愿像水鴨雙棲草野間,也不愿如孤獨的鶴一樣,高翔于云間。
其十五(君不見柏梁臺)先寫“柏梁臺”“阿房宮”“歌姬舞女”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末句“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中,“任意”是作者內(nèi)心渴望隨心所欲、率性而為、不留遺憾的表達,“莫令”二字以否定形式加強了詩歌表達的語氣,體現(xiàn)了作者反抗束縛、爭取自由的強烈意志。這與其十(君不見蕣華不終朝)末句“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中,“縱意”抒發(fā)的感情類似。
二、使“氣”之句——難言長嘆、故作曠達
在制度的重壓下,鮑照有時會發(fā)出沉重的怒吼,但《擬行路難十八首》末句言“志”的只是少數(shù),更多的是抒發(fā)對現(xiàn)實不滿但又無可奈何的抑郁之氣,以及擁有濟世之志卻無處施展的洶涌之氣。
《擬行路難十八首》末句使“氣”之作不在少數(shù),分別是其二、其四、其五、其七、其十二、其十四、其十八。這些詩作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以“難言”“長嘆”為關(guān)鍵詞的忍氣吞聲之作,二是故作曠達、近乎反語,表面慷慨,實則無奈之作。
第一類中,以“難言”為關(guān)鍵詞的有三首,以其四為代表?!盀a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意思是由于地勢高低不平,導(dǎo)致水向四處流淌。這寫出了詩人無法左右自己出身的現(xiàn)實問題,這不公平的制度是歷史傳統(tǒng),更加深了詩人對自己命運的無力感,故詩人只能借酒澆愁。末句“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詩人只能忍氣吞聲,任這不平之氣郁結(jié)于心中,使人更為之糾結(jié)、為之不平。與之類似的還有其七(愁思忽而至),末句為“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作者于北門之外看見“松柏荊棘”,聽見杜鵑苦鳴,其羽毛憔悴,仍憶往日“天子尊”,作者感受到了時代更迭、人世變換的道理,這股抑郁之氣積壓在心中;其十一(君不見枯籜走階庭)末句“胡為惆悵不能已,難盡此曲為君忤”,作者在此處把難以道明之物由“言”變?yōu)椤扒?,未出“難言”的范疇。
第一類中以“長嘆”為關(guān)鍵詞的有兩首,以其十四為代表。開頭為“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闭鞣螂m已“白首”,但仍不知歸期,還需要在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苦苦掙扎。末句“男兒生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面對如此坎坷的命運,征夫沒有放聲呼號,而是不停地嘆氣,嘆的便是這心中無可奈何、身不由己的悲哀之氣。其二(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與之類似,詩中描繪的金博山極其精致、華麗,是女子愛情的見證。末句“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面對變心的男子,女子也未有過激行為,只是“長嘆”,嘆的便是這歡娛易逝、真情不再的苦悶無依之感。
第二類故作曠達、近乎反語之作與上文提到的言“志”之作有相似之處,兩者均有磊落、曠達之感。不同的是,言“志”之作表達了作者在時代命運壓迫之下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是一種渴望掙脫束縛、敢于抒發(fā)真我的性情;此處的故作礦達、近乎反語之作反映了作者在時代的羅網(wǎng)中被束縛、難以訴說真我的無奈之語。此類作品以其五為代表,開頭兩句為:“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fù)更出?!焙舆叺囊安菰诙炜菸?、春天煥發(fā)生機、城上的太陽在今天傍晚落下,明天又會重新升起,作者由此聯(lián)想到時光一去不復(fù)返,人的一生苦多樂少、盛年不再,自然事物襯托了人生的悲哀。末句“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面對不可把握的人生、沉淪下僚的命運,作者直言將命運交給蒼天,但是很明顯,這不是鮑照內(nèi)心渴望的。
鮑照期待能有一個舞臺供他一展心中抱負,但是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把這無法掌握的命運交付上天。這里沒有忍氣吞聲,但是卻隱藏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這股郁結(jié)之氣雖得以抒發(fā),但只是部分抒發(fā),而這隱藏的真實想法會化作更加洶涌的不平之氣,在作者胸中激蕩。
其十八(諸君莫嘆貧)與之類似,其中的“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是對“存亡貴賤付皇天”的重復(fù)表達;末句的“直得優(yōu)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也是作者故作輕松之語,鮑照內(nèi)心追求的不是優(yōu)游卒歲,這只是仕途難行、壯志難酬時的慰藉罷了。這股抑郁之氣雖有噴涌而出之勢,但亦如上文所說,它隱藏了真實想法,只能在作者內(nèi)心激發(fā)出更加強烈的郁結(jié)之氣。
三、抒“情”之句——身世之感、不遇之悲
當面對無可奈何、命不由己的現(xiàn)實時,鮑照無論是沉默不語也好,仰天長嘯也罷,這殘酷的時代都不予回應(yīng)。鮑照的心中有一份沉痛的悲情,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在《擬行路難十八首》中,末句側(cè)重抒情的詩作不在少數(shù),有其一、其八、其九、其十二、其十三、其十六、其十七,這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悲”“愁”為關(guān)鍵字,以“征夫”“思婦”的口吻抒發(fā)感情;另一類是感嘆時光飛逝、盛年不再。
第一類中,寫“征夫”主要是描述從軍條件的艱苦、功業(yè)無成的無奈;寫“思婦”主要突出了美人遲暮的感傷以及被人拋棄的凄涼。第二類是直接感慨白駒過隙。這兩種表達方式抒發(fā)的是鮑照對于自己無法建功立業(yè)的不遇之悲與時光流逝、美人被棄的身世之感。
第一類以其十三為代表,此詩以“春禽喈喈旦暮鳴”起興,點明“傷情”,而后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敘述從軍歷程。時光飛逝,“我”的白發(fā)已生,縱使暫時拔盡,但功業(yè)未就,明日又會長出很多白發(fā)。他鄉(xiāng)遇故人,故人提起“我”的妻子,“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亦云悲朝泣閑房,又聞暮思淚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顏不復(fù)妝”,雖然“我”與妻子無法相見,但相互牽掛。末句的“見此令人有余悲,當愿君懷不暫忘”體現(xiàn)了“我”遠征的無奈、夫妻分離的悲情。結(jié)尾看似輕描淡寫,沒有描寫呼天搶地般的悲痛,但是通過“君懷”“不忘”,將悲情淡淡地散發(fā)出去,令人回味無窮。
與這種寫法類似的還有其一(奉君金巵之美酒),開頭列舉了“金卮”“美酒”“雕琴”“錦衾”等華美事物,突出了器物的炫目斑斕、光彩奪人,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接著的“紅顏零落歲將暮”一句瞬間使這所有的繁華都黯然失色,而末句的“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更體現(xiàn)了人生苦短、稍縱即逝的哀感沉綿。漢武帝時的柏梁臺、魏武帝時的銅雀臺,曾經(jīng)歌吹沸天、熱鬧繁華,可白云蒼狗、世事變幻,而今哪還有清音繞梁?
與之類似的還有其八(中庭五株花)?!拔骷宜紜D”見到飄落的桃花,思念起自己的丈夫。丈夫不在的日子里,思婦也無心生活,床席落滿塵埃,鏡子蒙上了一層污垢。末句“人生不得恒稱悲,惆悵徙倚至夜半”,借由思婦之悲抒發(fā)了自己如思婦般困苦惆悵的悲情。其九(銼蘗染黃絲)中,男子見女子“顏色衰”,便違背誓言,將其拋棄,而女子“還君金釵玳瑁簪”,不想再見到這些東西,進而觸動內(nèi)心的愁思,這種哀愁之情令人心傷。其十二(今年陽初花滿林)中,男子與女子“執(zhí)袂分別已三載,邇來寂淹無分音”,女子無心梳洗,勉強度日。末句“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懷悲”,意思是女子感嘆自己孤獨、不幸的命運,心中常常懷著悲傷之情。
第二類借時光流逝、年華易老表達作者功業(yè)難成的悲哀、無奈之情,以其十六(君不見冰上霜)為代表。作者以冰為喻,控訴世事艱難、百姓困苦的生活。末句“年去年來自如削,白發(fā)零落不勝冠”,用“削”來形容發(fā)落,通過描繪不修邊幅、蓬首衰鬢的外貌,展現(xiàn)了濃重的落寞之情。與之類似的還有其十七,“君不見春鳥初至?xí)r,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風(fēng)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春天雖然生機勃勃、萬物復(fù)蘇,但蕭瑟寒風(fēng)乍至,生命之氣頓時消失殆盡。末句的“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仍是感嘆逝者如斯、時光催人,作者心中充滿了濃濃的惆悵之情。
四、結(jié)語
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末句以憤懣郁結(jié)為情感基調(diào),或抒發(fā)自己不甘束縛、渴望突破階層壁壘的俊逸之“志”,或在表面理智的軀殼中吐露內(nèi)心抑郁的不平之“氣”,或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傷之“情”,各有側(cè)重但又相互聯(lián)系。這些詩句向讀者展示了偉大詩人鮑照的內(nèi)心世界。
(華北電力大學(xué)人文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
作者簡介:李雨婷(2000-),女,山東臨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