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禮應
摘 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推進與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小學生得到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也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寫作的能力,是一種“雙劍”合璧的新型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手段。本文以讀寫結合教學法為研究對象,探究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主要價值,進而歸納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25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靈活應用新學的生字造句和組詞。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考慮到學生年齡的不同而存在的差異,運用靈活多變、讀寫雙重結合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讓學生的閱讀質量與寫作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借助教學的引導模式及讀寫結合的模式,可以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飽含寫作熱情與閱讀興趣。
一、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教育學家葉圣陶曾說,閱讀和寫作這兩個方面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特別重要,閱讀與寫作的有效融合和運用,是從根本上提升語文閱讀和寫作技能的主要路徑。語文教材的閱讀內容可以使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顯著提升,有助于小學生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與感知。通過寫作方式的訓練,可以讓小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經(jīng)過長時間的閱讀訓練,能夠加深學生對語言技能的把握,進而全面掌握語文知識。
雖然閱讀和寫作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是具有緊密關聯(lián)的,但是也具有顯而易見的差別。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開展閱讀教學,讓閱讀與寫作形成良好的銜接,就可以讓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到提升。其原因是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與相互關聯(lián)的。寫作可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也有助于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是學生閱讀的基礎,只有從根本上完全理解所閱讀的文本材料,才可以熟練掌握與運用寫作技能。比如,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普遍會對學生提出給文本分段與分層次的要求,并且總結文本段落大意。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同樣也可以給學生引導,通過提綱來完成寫作。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讀寫結合的意義
1.讓學生快速理解閱讀文本的內容
閱讀教學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與消化,然而在閱讀教學中,小學生卻常常難以感受與領悟到作者所要傳遞的真實情感。所以,在初步閱讀完成后,可以由教師組織有關寫作方式的訓練,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并同自身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推進一個新的高度。
2.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讀寫結合并不僅僅只是在閱讀后進行寫作,教師還可以在閱讀前根據(jù)文本主題,指導學生完成有關內容的寫作,先由學生發(fā)表對文本主題的個人理解與看法,從而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探尋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使閱讀興趣得到有效激發(fā)。
3.使學生加強寫作體驗
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構建讀寫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時得到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的雙重提升。一方面,學生能夠掌握作者的寫作方式,同時還可以通過使用成語加強積累,在表達技巧、修辭手法以及描寫方式等方面,學生也可以有所掌握,豐富知識面,從而提升寫作能力。
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讀寫結合的策略
1.借助讀后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在寫作中,讀后感是其主要方式之一。通過讀一篇文章或書籍,將自身的想法與感受進行記錄,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展現(xiàn)出來。這樣的做法能夠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運用,特別是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通過讀后感的寫作,使學生能夠全面深入理解所閱讀的文本,從心靈深處理解作者真實情感與寫作意圖,而并非僅僅通過閱讀找出課后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教材《雷鋒叔叔》這一課時,雖然多數(shù)學生在閱讀時理解了本文所表達的含義,要像雷鋒叔叔那樣成為一名不計得失、樂于助人、具有服務精神的人,但是,這種意識只是表面的,并未對他們的自我意識和人生價值觀念的形成有深入影響。所以,筆者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指導學生們寫下讀后感,使學生從內心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
2.結合課文完成有關內容的仿寫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符合教學大綱的目標,讓學生對作者所使用的修辭手法等進行深入揣摩與領悟。實際上,此教學目標制定的目的是讓閱讀教學成為寫作教學的基礎與鋪墊。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重點提醒并指導學生先進行修辭手法與描寫方式的仿照寫作。
例如,在講述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黃山奇石》一文時,當學生預習完課文后,可以以小組的形式總結安徽黃山風景區(qū)里不同形狀石頭的描寫方式,展開全面的總結與討論,得出奇石的特點。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擬人手法,將黃山奇石的“奇”描繪得惟妙惟肖、生動形象,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本文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感受黃山奇石的美。本文最后有一個感嘆句呼應了全文。讀者也可以一探究竟,在生活中尋找不同奇石給他們附上形象的名字,從而調動了學生們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
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隨后教師讓學生自主挑選景物進行描寫,借助學習過的擬人和排比手法,給賦予景物生動形象的面貌,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將自己的感情、看法等帶入其中。在這樣的讀寫結合訓練中,不僅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還進一步提升了語言的表達與詞語的運用能力,為今后閱讀積累和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布置摘錄任務,積累優(yōu)秀題材
開展讀寫結合的課堂教學,不但能夠推動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良好發(fā)展,還可以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提供渠道。上文曾提到,閱讀是為寫作打基礎的過程,為了實現(xiàn)這個教學目標,本文筆者給學生安排了相應的摘錄任務,要求學生學習每篇文本以后,將文章中新知識進行廣泛運用,對自己喜愛的詞語或句子或段落進行歸納與抄錄。在摘抄時,賞析詞句的巧妙之處,從而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文學寫作素材。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教材《去年的樹》這一課后,多數(shù)學生關于寫景類的作文都有了突出的表現(xiàn),這就是摘抄為他們積累了素材。
4.貼近生活,尋找素材
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的課文來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例如,春節(jié)以后的第一個盛大節(jié)日就是“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雖沒有春節(jié)那樣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在這一節(jié)日中,家家戶戶的桌上都會擺放熱氣騰騰、甜而不膩、各種餡料的元宵,代表著團圓與團聚的意思,可以說氣氛無比歡愉。元宵的寓意很好,盛滿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當課程接近尾聲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描寫出你對該節(jié)日的了解,進行寫作。通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進而尋找出更多的寫作素材。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善于觀察,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杜晉萱《基于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的實踐與思考》,《課外語文》2021年第9期。
[2] 王梅花《讀中學寫,以寫促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策略》,《學苑教育》2021年第7期。
[3] 黃同格《基于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的實踐與思考》,《教育界》2021年第11期。
[4] 李玉環(huán)《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研究》,《小學生》2021年第3期。
(溫禮應,1977年生,男,甘肅天水人,漢族,中小學一級教師,中專。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