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名
《赤壁懷古》 洪 潮/作
《溪山行旅》 洪 潮/作
古代文人追求高雅、精致,因此硯臺等文房四寶受到了他們的追捧。自古就有“硯臺”為文房四寶之首的說法。一曰其質地堅實,二曰其一生相隨。古人用硯,選石、選色、選制,選的是意,得的是趣,這種主觀的喜愛總讓人忍不住地炫耀。也正是這種喜愛讓硯臺成了創(chuàng)作的載體。
一塊石頭,從被選中作為硯石就走上了巔峰,它會在制硯者“點石成金”的本領下完成華麗的蛻變,或記錄一段歷史,或截取一段時光;或勵志,或平和,無論最后成為什么樣子,總能吸引來無數(shù)目光。
洪潮就是一位制硯者,刻苦鉆研,小有成就,偶有奇思,讓人驚嘆。創(chuàng)作是需要靈感的,而靈感虛無縹緲,需要大量的積累與思考。積累經(jīng)驗、積累文化,這些積累在思考中慢慢蛻變?yōu)殪`感,蛻變成形象的畫面,然后決定了一塊硯石的蛻變之路。
作品《赤壁懷古》就來源于蘇東坡的故事與作品。雕刻這一題材,很好地將硯中散落的綠豆點加以利用,尤其以硯堂中冉冉升起的明月最為出彩,獨具匠心,讓人看完會心一笑,然后又忍不住去回味其構思之巧妙。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沒有完全復原蘇東坡《赤壁懷古》中的場景,而是選取了泛舟與明月的意象,卻讓我們的思緒神游其中,有言簡意賅之妙趣。我們看到這件作品的時候是成品,是全視角欣賞作品。而洪潮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不斷地取舍、不斷地選擇、不斷地細細琢磨,跟著思緒與石頭對話,跟著思緒與古人暢談。其中的樂趣或許只有創(chuàng)作者才能感受到。那一刀刀的刻畫中,蘊藏著他自己的心血。
作品《溪山行旅》的構圖與運筆和中國水墨畫如出一轍,我認為這些都來源于洪潮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熟知與了解。《溪山行旅圖》是北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為后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范例。洪潮不止一次閱讀過《溪山行旅圖》,并且對古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作品十分關注,從而讓創(chuàng)作的理論融化在骨子里,為自己創(chuàng)作所用。其實硯臺的雕刻,無論是字或者畫,都是一幅作品,都是在中華傳統(tǒng)書畫藝術范疇之中。只不過古代文人大多詩書畫印全通,就顯得很普通,但是如今在門類風格越來越清晰的狀況之下,洪潮的學習能力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洪潮是一位學習型、思考型的制硯者,其血液里流淌著西北大漠上的粗獷與豪爽,這讓其作品盡顯大氣,我一直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立足于地域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盡顯其能、盡顯其心,讓硯臺變得更為有趣。
《善守》 洪 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