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心怡
【摘 要】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同一個語文要素的學習是螺旋上升的,下一冊冊的學習有上一冊的基礎,同一單元中后一篇課文的學習有前一篇的基礎。教材從低年級開始就著力培養(yǎng)學生朗讀課文的能力,并根據(jù)年級的升高提出滲透句子意思、讀出句子間的停頓、讀好句子語氣的遞進式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反復讀文、角色自居等策略,培養(yǎng)學生朗讀課文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要素 朗讀課文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
朗讀既是一種基礎而行之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又是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低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著力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能力,將之作為重要的語文要素層遞排布在閱讀材料中,不同年級、不同文體,提出了螺旋上升的序列朗讀要求,針對課文特點,力求一課一得。在教學時,教師該如何將教材中的理念精準落實于課堂,真正地循序漸進地指導,讓學生從中有所獲得?
一、厘清要素序列,明確編排意圖
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中可以看出,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語文要素基本遵循著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梯度發(fā)展序列,穩(wěn)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圍繞這個目標,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根據(jù)年級的提升設計了階梯式的目標要求,各冊有所側重,具體見表1。
(一)序列一:滲透句子意識,讀出句子之間恰當?shù)耐nD
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就提出“認識常用標點:逗號和句號”的要求,如《青蛙寫詩》的課后習題的要求是“青蛙寫的詩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認識標點,從而建立句子的概念。在建立句子概念的基礎之上,對于朗讀提出的要求是“讀好句子之間的停頓”。又如,《雨點兒》的課后習題的要求是“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教材遵循從認識簡單標點入手,練習句子朗讀,再由句到段的思路,逐步向認識自然段
過渡。
(二)序列二:讀好長句子,體會不同語氣
一年級下冊,繼續(xù)開展常用標點符號配合句子朗讀的學習,難度進一步提升,要求讀好長句子。如,《端午粽》課后的習題中,就有明確要求:“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本渥又凶衷~的停頓,是在語言文字理解基礎之上的朗讀要求。
同時,對于朗讀提出了其他要求:“認識課文中出現(xiàn)的常用標點符號——問號和感嘆號等?!痹陂喿x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如,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多想去看看》中,反復出現(xiàn)帶有標點感嘆號的句子,目的是引領學生學習新標點,在此基礎上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感嘆句的練習還出現(xiàn)在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要下雨了》中,目標是讀好帶有“呢”“呀”“吧”的問句和感嘆句,通過練讀帶有語氣詞的句子,體會問句和感嘆句所表達的語氣。在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動物王國開大會》中,根據(jù)課文的需要,提供了以下句式:
大家注意,動物王國要開大會,請你們都參加!
大家注意,動物王國要在明天開大會,請你們都參加!
大家注意,動物王國要在明天上午八點開大會,請你們都參加!
大家注意,明天上午八點,在森林廣場開大會,請大家準時參加!
分析這些句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帶有感嘆號的句子,并且是祈使句,目的是訓練學生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讀好祈使句。
這些練習的安排,都是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朗讀訓練,層次又遞進了一步。
(三)序列三:讀好人物對話,嘗試分角色朗讀
二年級上冊和下冊在“理解句子,讀好句子”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讀好對話,嘗試分角色朗讀?!边@一要求在一年級下冊的《小公雞和小鴨子》中有了初步滲透,到了二年級則進一步提升了對學生能力的要求。
二年級上冊中出現(xiàn)“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并多次反復出現(xiàn),如《小蝌蚪找媽媽》《坐井觀天》《寒號鳥》。二年級下冊則出現(xiàn)了“讀好人物對話”的要求,如《沙灘上的童話》,再如《畫楊桃》一課的課后習題中出現(xiàn)“朗讀課文,注意對話的語氣”。朗讀要求進一步加深,從讀出句子的語氣向體會人物的特征、處境、情感心理等發(fā)展,要求朗讀時能體會人物說話時的語氣,進一步練習讀好人物之間的對話。
二、落實朗讀指導,規(guī)劃朗讀策略
(一)細化要求,適度得體
1.縱向聯(lián)系,重視教師的示范讀
教師首先要達到“三讀”,即把課文讀準、讀熟、讀懂。最重要的是讀準字音,為學生做出正確的示范,這是作為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
首先,注意易讀錯的字詞,如“因為”“結果”的讀音。其次,注意輕聲的讀法,如“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中“的”要讀作輕聲;“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中“上”要讀作輕聲;等等。第三,兒化音的讀法,如《我是什么》中的句子“升到天空,我又變成無數(shù)極小極小的點兒”,《媽媽睡了》中的句子“媽媽又想好了一個故事,等會兒講給我聽”。第四,注意“啊”的音變,集中見于課文《難忘的潑水節(jié)》,句式如下:
清清的水,潑啊,灑??!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笑啊,跳啊,是那么開心!
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潑水節(jié)!
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jié)!
教師要熟練掌握“啊”字前不同音素對于“啊”的讀法的改變。因為“啊”的音變本身是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在“啊”字上注好改變后的讀音,至于原因不必解釋,以突破學生朗讀的一個難點。
2.橫向求異,重視學生的練讀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各年級朗讀的學段要求,圍繞這個目標,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縱向統(tǒng)整、梯度落實這一要求,每一學段都各有側重。
如何指導學生讀出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相應課文的課后習題中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1)比較讀
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提供了“比較讀”的教學策略(見圖1)。
課文中有兩個重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一個是感嘆句,一個是反問句,都表達著強烈的情感,表現(xiàn)出種葫蘆之人的自信、詫異,對鄰居的話感到不可理解。透過這兩句話,表達出種葫蘆之人的內心世界。教學時,可以通過出示課后習題,比較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討論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上下兩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每一組的上一句所表達的語氣比下一句更加強烈,此時再練習朗讀,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讀出情感的強烈變化。
(2)表演讀
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一課,則提供了“表演讀”的教學策略(見圖2)。
課后第二題要求學生理解詞語并進行表演,旨在引導學生結合故事情境理解詞語的意思,并用表演的方式進行內化,將朗讀入情入境,增加了朗讀過程的趣味性。本題中的詞語是從狐貍帶老虎嚇退百獸的故事情節(jié)中提取出來的,生動地表現(xiàn)了老虎和狐貍的不同表現(xiàn),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通過“表演讀”,可以充分地表現(xiàn)人物的特征。教學時,教師應分步驟進行,以降低難度,具體步驟如下:
分一分:回憶故事內容,根據(jù)文中角色,將五個詞語分成兩類。
想一想:這些詞語出現(xiàn)在故事的哪些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故事的先后順序,給詞語排排隊。
演一演:先用動作分別演一演這五個詞語,然后分角色連起來表演這個故事。
(二)融合要素,豐富活動
在第一學段每一篇課文的學習中,都應該把“朗讀”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活動加以落實。根據(jù)第一學段朗讀的梯度序列,二年級上冊對人物角色的語氣要求更加細化。以《霧在哪里》一文為例,課文著重訓練的是“讀好霧說話的語氣”,文中共有五句霧說的話,雖然都是自言自語,但是語氣有所不同。前三句,突出霧的淘氣,“我”的后面可稍做停頓,語氣上揚。第四句寫霧不知道該藏什么了,應讀出思考問題、冥思苦想的語氣。第五句寫霧突然有了主意,于是便自問自答,朗讀時,要緊緊聯(lián)系這一段霧的自我發(fā)問,讀出恍然大悟、高興的語氣。
將“朗讀課文”這一語文要素貫穿于整堂課的學習活動:初讀——讀正確、讀流利;研讀——借助理解嘗試“角色自居”,著重讀好霧說話時的語氣;回讀——學完一部分,整體朗讀鞏固。不僅如此,豐富朗讀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熱情,由個別讀到齊讀,由男女生分讀到同桌互讀,由領讀到“開火車讀”,同一語文要素在多重形式的朗讀中一次次復現(xiàn),不斷提升學生的朗讀素養(yǎng)。
注:本文系常州市“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統(tǒng)編教材實施中低年級閱讀素養(yǎng)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