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云
摘 要 花椒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林木,花椒種植不僅是提升種植戶經濟收益的關鍵,同樣也能夠起到綠化山區(qū)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為實現(xiàn)花椒的高產增收目標,就需要對其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加以重視。從種子處理、苗圃地管理、幼苗培育與栽培4個方面分析了花椒的高產栽培技術,并針對性地闡述了花椒病蟲害防治技術。
關鍵詞 花椒;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S573.9;S435.7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23
花椒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防治與針對性的高產栽培技術極為重要。通過使用具有針對性的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起到有效保障花椒高產與自身品質的作用。對于花椒產業(yè)來說,確保兩種技術應用效果的同時,制定并落實每個環(huán)節(jié)技術應用方案具有關鍵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維持花椒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1 花椒高產栽培技術簡述
1.1 種子處理技術
處理花椒種子時,最為常見的方法就是牛糞拌種和水浸泡種。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其處理過程較為簡便,且起到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包括種植質量與保存狀態(tài)),達到了種子預期的處理目的。以牛糞拌種法為例,需要將預期種植的花椒種子,依照1∶4的比例與牛糞混合,確?;旌暇鶆蚝?,將種子晾曬到背風向陽區(qū)域,平鋪厚度控制在8 cm左右;曬干后將其分成若干均勻小塊,并做好保存工作[1]。牛糞拌種的應用優(yōu)勢在于無需使用人工方法將種皮油脂去除,冬季過后其將會自動消失,繼而在有種植需要時,只需要將牛糞打破即可達到播種要求。
1.2 苗圃地管理技術
1)整地。針對全面積的苗圃地做翻耕處理,并做好草根與石塊的清除工作。要求處理后的土壤不可包含過大土塊,且翻耕深度應符合種植的實際需求。為確保土壤養(yǎng)分、水分與種植要求相匹配,應確保土壤中雜草的清除及時性,以提升育苗效果。此外,需要在育苗工作開始前,提前進行秋耕,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完成整地任務后,需要對土壤中雜草與病蟲的滅絕效果進行二次核驗。2)施肥。為確保幼苗的生長健康,在肥料選用環(huán)節(jié)建議使用農家肥,以實現(xiàn)消除污染、延長肥效期及土壤改良的目標,或建議使用無機化肥(不易被土壤固定),常見的包括氯化鈉、速效氮等。無機化肥由于其特殊性,需要預先做好化肥與農肥的漚制處理,并提升翻耕深度,為后續(xù)的耕種奠定基礎。
1.3 幼苗培育技術
1)品種選擇。為達到高產花椒的培育目的,應提高對選擇花椒品種環(huán)節(jié)的重視。由于部分地區(qū)在種植花椒時,多采取山區(qū)種植方案,但由于山區(qū)地勢的特殊性,其土壤大多具有干旱特點,因此在品種選擇時,需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確保所選擇品種能夠突顯出其穩(wěn)產性與抗逆性特征,例如大紅袍或大紅椒,其在種植后均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環(huán)境適應性。2)育苗。若選擇的種子保存方法為牛糞拌種,則只需要敲碎牛糞塊后將其播撒到淺溝,并在其上部覆蓋一層細土即可,應將其鋪撒厚度控制在2 cm以內,以避免影響到幼苗的破土效果。完成細土覆蓋后,應保證淋水的及時性,并確保水量適中以免將種子從土中沖出。做好淋水工作后,則應搭建合適的拱棚,做好種植區(qū)域的保溫與保濕工作,需要將溫度控制在30 ℃左右,直至幼苗長出4片真葉后才可將覆蓋的地膜去除,為后續(xù)的病蟲害管理與除草施肥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
1.4 栽培技術
幼苗栽培的首要工作,就是應首先確定種植園。向陽且透光通風的緩坡地帶最適合用作幼苗栽培,且需要保證其土層厚度滿足幼苗栽培的實際要求,一般需要較深土層。設定種植密度時,應根據(jù)實際的土壤條件決定,若處于山區(qū),則由于土層薄弱且肥力較低,應將種植密度擴大,建議設定植株間距為2.5~4 m,并應提前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土肥水管理方案。一般在雨季進行幼苗移植,在確認移栽完成且存活后,應根據(jù)其實際的生長周期制定修剪方案,并適當將其側面枝丫剪除以保證主莖的生長效果[2]。通常情況下,若花椒的新梢成長到35 cm左右時,即需要對其做摘心處理。同時及時為植株施加綠肥與有機肥,保證種植區(qū)域內的肥力滿足花椒的生長需求。
2 花椒病蟲害防治
2.1 花椒窄吉丁
一般來說,花椒樹上的窄吉丁蟲只會對樹干50 cm位置造成不良影響。窄吉丁蟲后代幼蟲會在樹干內部提前做好越冬準備,到5月中旬,窄吉丁成長羽化,同時會在下旬進行產卵,到6月即可孵化完畢,其整個生長周期極短,但對花椒樹造成的傷害極大。從實際情況來看,窄吉丁蟲對花椒樹所表現(xiàn)出的傷害尤其以樹干部分最為嚴重,不僅會導致樹木枝葉干黃,嚴重者將會導致樹干部分中空,繼而影響到花椒的產量。針對窄吉丁的防治處理,應盡量在成蟲羽化前,將樹干纏繞即可有效避免產卵,同時在樹干底部用泥漿封堵以消除產卵隱患。同時,建議在幼蟲的孵化環(huán)節(jié),使用釘錘對流膠部位做錘擊處理,隨后即可將樹干的干枯部位與殺死的蟲子一同取出。
2.2 花椒蚜蟲
花椒蚜蟲的防治方法較多,其中生物防治技術由于其特殊的應用效果,其應用適應性極強且覆蓋范圍較大。建議在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區(qū)域,如在花椒園采取種植部分小麥的方式,從而引出七星瓢蟲消滅花椒蚜蟲,實現(xiàn)小麥增收的同時,也能夠實現(xiàn)對花椒蚜蟲予以防治;或可以種植不同季節(jié)開花的植物,從而吸引到更多的蚜蟲天敵來到花椒種植區(qū)域;也可以利用橘子皮所制作的殺蟲劑,將其噴灑到花椒樹上,即可達到殺滅蚜蟲的目的等。無公害防治的應用優(yōu)勢使其受到了種植戶的一致好評。同時,及時采取化學防治的方式同樣是消滅蚜蟲的關鍵,建議使用濃度為50%的滅蚜凈乳劑,以達到預期的防治目的。
2.3 藍桔潛跳甲和銅色花椒跳甲
花椒種植區(qū)內藍桔潛跳甲與銅色花椒跳甲的分布范圍極廣,且此類蟲害的發(fā)生風險極大,將會對花椒樹造成極大的為害。一般情況下,此類害蟲的蟲卵位于幼芽頂部,預備進行越冬,第2年4月蟲卵就會孵化,并以花椒嫩莖為主要食物,繼而對花椒的實際產量產生極大影響。因此,一旦進入到4月,就需要將已經嚴重受損的莖葉摘除并及時焚燒,繼而將其幼蟲與蟲卵徹底殺死。建議同時配合使用48%濃度的毒死稗噴灑到花椒樹上。此外,需要在5月初使用硫磷對樹冠下方土方做深度處理,繼而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
2.4 干腐病
花椒干腐病也被稱為流膠病,其通常發(fā)生在天牛等害蟲大量增多的情況下,屬于枝干部位疾病的一種[3]。若不對其進行及時處理,將最終導致樹干腐爛繼而影響到最終的花椒質量與產量。為達到干腐病的有效預防目的,應在冬季前做好針對病變部位的處理工作。例如,可以將水、石灰及硫酸銅,根據(jù)科學的比例要求混合后將其涂抹在病變處,且需要同時做好害蟲的提前防范工作,落實防治計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干腐病的發(fā)生風險。
2.5 根腐病
作為花椒高發(fā)病害的一種,根腐病不僅發(fā)生風險高,且會對花椒樹的根部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4]。應針對性地進行花椒樹管理,重視花椒生長環(huán)境,包括溫度與濕度均應嚴控在預設范圍內。一旦發(fā)現(xiàn)溫度、濕度或周邊自然環(huán)境因素出現(xiàn)明顯變化,則必須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出現(xiàn)根腐病,對花椒樹根莖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害。以雨季為例,必須提前在花椒樹四周做好防澇排水工作,可以在花椒樹周邊挖設一條排水溝渠,并將其引入到專用的集水坑洞內,避免水量過多而導致的根部病變現(xiàn)象。在花椒樹的生長階段,發(fā)現(xiàn)存在根腐病變現(xiàn)象,則應將其及時剪除,并對其傷口進行妥善處理。建議在修剪部位涂抹防止根莖腐爛的藥物,提升愈合率,從根本上降低根腐病的發(fā)生風險。
2.6 花椒銹病
花椒銹病屬于葉部病害的一種。為達到針對花椒銹病的科學防治,應在培育花椒的環(huán)節(jié)選擇優(yōu)良的花椒品種,將其在盛果時期所產生的種子作為種子留存的基礎,提升種子對銹病的抵抗能力[5]。在對花椒樹進行田間管理的環(huán)節(jié),應對銹病的發(fā)生跡象進行認真觀察,及時落實病害預防方案。以花椒銹病發(fā)病前的時間段為例,建議噴灑索力巴爾溶液以降低銹病的發(fā)生風險?;ń蜂P病的發(fā)病初期,建議使用比例科學的硫酸銅溶液予以治療,并及時收集落葉與焚燒,降低病害的擴散和蔓延,有效控制銹病的發(fā)生范圍,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3 結語
要達到花椒的高產增收,就需要重視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同時,對所應用的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技術做深入分析與研究,不斷完善栽培方案,并做好針對性的病蟲害防護工作,將更多的先進技術與創(chuàng)新思想融入到實際的栽培與病蟲害防治環(huán)節(jié),為有效促進花椒產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曹彬,馬師蓮,惠新民,等.渭北旱原花椒優(yōu)質高產綜合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2(6):38-41.
[2] 王振亞,趙鋮科.干旱地區(qū)花椒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2005(12):246.
[3] 雷莉萍,韋娜,楊文莉.大紅袍花椒適宜氣候條件與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氣象,2007(6):31-33.
[4] 張永生.花椒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鄉(xiāng)村科技,2016(20):12.
[5] 張?zhí)?,耿紅.南方花椒優(yōu)質高產綜合栽培技術[J].新農業(yè),2020(13):21-2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