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進入到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材的功能正在發(fā)生轉變。語文教材由以前的“文體”組元向“雙線”組元轉變、單一的知識教學向課程育人轉變。用教材學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審視教材的編寫意圖、逆向設計方案、科學組織學習活動,是用教材學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用教材學;核心素養(yǎng);逆向設計;學習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4-0020-04
【作者簡介】魏本亞,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指導專家,“江蘇省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改革項目”指導專家,全國語文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
課程改革進入了核心素養(yǎng)時代,課標、教材、考試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育部統(tǒng)編的語文、政治、歷史教材更是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典范。新課標頒布之后,教師的壓力不大;新教材發(fā)行之后,教師壓力增大;新高考實施之后,教師陡然發(fā)現(xiàn)套路沒有用了。由不重視課標,到重新審視課標;由新瓶裝舊酒式使用新教材,到重新審視教材的編寫意圖,科學使用教材;由教考試套路,到教考試方法。教師的教材觀正在發(fā)生變化。有人說,教教材是教師教材觀的1.0版,用教材教是教師教材觀的2.0版。筆者以為,在核心素養(yǎng)時代,僅僅停留在“用教材教”的層面,還不足以跟上教育變革的步伐,還不足以與教育強省的改革精神相匹配。我們有必要推進教師教材觀的3.0版,即用教材學,只有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學習的活力,江蘇的課程改革才有可能走在全國的前列。
一、語文教材觀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所謂“教材觀”,就是認識教材、使用教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態(tài)度與觀點。雖然這種觀點有時不是直白地呈現(xiàn)出來,但是它在教學實踐中有著清晰的實踐印記。弄清楚教材觀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軌跡,對我們用好教材大有裨益。
1.教教材?,F(xiàn)代語文教材肇始于1923年,在這一年政府頒布了第一組課程標準綱要,在此前后,商務印書館邀請吳研因、計志中、葉紹鈞、周予同、胡適等名家依據(jù)課程標準綱要編寫教材。這一時期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白話文進入教材,打破了文言文一統(tǒng)教材天下的格局。此后的教材日益精致化,夏丏尊與葉圣陶合編的《國文百八課》最具代表性。1949年之后,我們?nèi)匀徊扇〉氖俏倪x式組元編寫教材。1955年雖然向蘇聯(lián)學習將漢語、文學進行分科編寫教材,但是文學教材依然是文選式,沒有太多變化。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的教材編寫仍然延續(xù)了文選式組元方式。顧黃初先生曾經(jīng)指出:至于一般漢語文教材,是范文、知識、作業(yè)和助讀四大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體。面對這種教材,教師只有圍繞相關系統(tǒng)認真地教授,方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依據(jù)教材掌控學生的學習,教師成了教學的主體。對此,葉圣陶先生多次強調(diào):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技能。雖然葉先生這樣的大家一再強調(diào)學習教材不是終點,但是,許多語文教師依然把學習教材當作終點。
2.用教材教。2001年,我們國家啟動了新一輪課程改革,國家的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課程標準、教材都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尤其是教材,已經(jīng)打破了狹義“教科書”這個教材概念。教材開始包括課程學習內(nèi)容、學習活動、學習者經(jīng)驗、教師設計的活動等要素。正如杜威所言:“所謂教材,就是一個在真實情境的發(fā)展過程中所觀察的、回憶的、閱讀和談論的種種事實,以及所提出的種種概念?!盵1]教材的外延擴大了,用教材教的呼聲開始響起。一大批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開始踐行這個主張,黃厚江、程翔、程紅兵、李鎮(zhèn)西都在用自己的課例詮釋這個主張。
3.用教材學。2014年,林崇德先生發(fā)布《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報告》,2017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學科教學的關鍵詞。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寫了部編語文教科書,雙線組元成為教科書的新特點。用教材學逐漸成為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需求。教材不再是簡單地學習選文,而是多元結構學習載體。學生借助教材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
二、為什么要強調(diào)“用教材學”
用教材學是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核心素養(yǎng)時代語文教學必然的發(fā)展方向。而要實現(xiàn)這個轉變就必須弄清楚其變化的緣由。
1.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zh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盵2]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依靠傳統(tǒng)的教就可以實現(xiàn),而是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提供明確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具體的問題過程中凸顯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形成,沒有捷徑可走。
2.部編語文教材的功能發(fā)生了新變化。
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凸顯了兩大功能:其一,教材的育人功能;其二,教材的研習功能。圍繞育人功能,教材的選文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外優(yōu)秀文化四個方面著力。力圖讓每一篇選文都向?qū)W生傳達出正能量,都能給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提供幫助。圍繞研習功能,教材分為必修每冊8個單元、選擇性必修每冊4個單元、4個獨立的“古詩詞誦讀”,2個整本書閱讀單元和4個活動類單元。這種設計采取的是雙線組元的方式,既兼顧了人文主題的組元要求,又兼顧了語文知識、能力的組元要求。每個單元都包羅了基本欄目:單元導語、選文、學習提示、學習任務。選擇性必修教材還將“單元學習任務”改變?yōu)椤皢卧芯咳蝿铡?。教材的這種編排變化,也就明確地傳達出教材的功能正在發(fā)生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為了滿足學生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學習需要。
三、如何“用教材學”
首先,需要教師認真審視教材。
王本華老師認為教材以人文主題為線索,按照課程標準中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思路,選擇學習內(nèi)容,確定學習要求,創(chuàng)新體系設計,整體架構全套教材的框架體系。必修教材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青春的價值”,圍繞這個主題,編者對教材系統(tǒng)進行了大膽地改革:(1)助讀系統(tǒng),強調(diào)學習目標,清清楚楚地告訴學生學什么,在教學內(nèi)容確定這個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選文系統(tǒng),編者選取了5首詩歌、兩篇小說,打破了以往用文體組元的模式,凸顯了人文主題的價值;(3)知識系統(tǒng),教材里面沒有列出所謂的知識點,而是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之中獲取語文鑒賞能力;(4)練習系統(tǒng),編者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不再設計課后練習,而是設計了學習提示。四大系統(tǒng)的改革,打破了“知識+練習=考試成績”的教學程式,凸顯了“知識運用+實踐活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新變化。
其次,需要教師科學設計學習方案。
很多教師習慣于編制教學方案,按照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課后練習這種程式設計,而設計的意圖就是把相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設計是站在教師的立場,考慮“教”的因素。負責任的教師會綜合課標、教材、學情特點設計教學方案,不負責任的教師就會照抄教參、教案形成粗制濫造的教學方案。這種方案關注教師“教了”,不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這樣的設計,就很難說它是科學的設計。
如何才能科學地設計學習方案?第一,明確學習目標。每一個主題單元都有明確的人文主題,也有清晰的語文學習重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善于運用教材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必修教材上冊第一單元導語指出:要理解詩歌運用意向抒發(fā)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體會小說和詩歌的獨特魅力。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這些提示就是要告訴學習者要學什么,也就為教師設計學習目標提供了方便。第二,明確學習評價。有了目標,我們就要設想如何落實目標,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學會了,這也叫作評價先行。這種設計追求的是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統(tǒng)一。第三,明確學習情境與任務。核心素養(yǎng)是在真實情境之中學生解決具體問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因此情境任務是設計者必須考慮的重要元素。第四,明確學習活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在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的,學習方案必須考慮設計具體的學習活動,以此來落實學習任務。這種設計方法被稱之為“逆向設計”。逆向設計的倡導者指出:“我們是培養(yǎng)學生用表現(xiàn)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導者,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告知學生的講述者?!盵3]這就是設計學習方案的基本原則。
再次,需要教師有效組織學習活動。
語文學習過程不再是簡單地聽講記憶過程,而是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簡單地聽講,學生在24小時之后只能掌握所學的5%;小組討論,學生在24小時之后可以掌握所學的50%;學生教學生,學生在24小時之后可以掌握所學的90%?!皩W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教師有必要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以便我們科學地用教材學。如何才能有效地組織學習活動呢?我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用力。
1.借助自主閱讀活動,篩選有效信息。
閱讀過程是一個走進文本的過程。現(xiàn)在閱讀是從外走向內(nèi)的過程,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閱讀應該是由內(nèi)走向外的過程,這個過程強調(diào)的是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蘇州中學的一位教師將《觸龍說趙太后》《勸學》《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幾篇課文放在一起,組成了勸諫類閱讀的主題單元。學生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尋找不同的勸諫技巧與藝術。學生發(fā)現(xiàn)了直諫、曲諫等不同類型,并篩選出直諫、曲諫的相關信息。學生在閱讀篩選過程中,掌握了篩選信息的基本方法。
2.借助小組交流活動,整合評價信息。
自主閱讀是閱讀學習的基礎,合作交流是閱讀學習的升華過程。一位特級教師在執(zhí)教《祝?!窌r,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此坪唵蔚膯栴},卻很少有學生做過。學生在自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小說中描寫了15個人物形象,這個過程就是自主篩選閱讀過程。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試著把15個人分類。學生在分類時發(fā)現(xiàn),這些人與祥林嫂都發(fā)生了聯(lián)系,但是類型不同:有家人類,有雇主類,有工友類,有一般社會人員類。當學生圍繞人物類型進一步閱讀時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不合常理的現(xiàn)象,諸如婆婆憑什么可以隨意拿走祥林嫂的工錢、憑什么可以把她隨意賣掉等等,當學生圍繞這些信息進行深究時,學生對人物的認識就逐漸深入,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就得到了提升。
3.借助多元對話活動,學習運用信息。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對話活動越充分,學生提升素養(yǎng)的幾率就越大。一位教師將《賣油翁》《庖丁解?!贰斗N樹郭橐駝傳》三篇課文整合在一起,圍繞“勞動”這個主題引導學生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對文言文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且對勞動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學生發(fā)現(xiàn),勞動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充滿人類智慧的思想活動,賣油翁、庖丁、郭橐駝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他們卻從勞動中發(fā)現(xiàn)了人的生存之道。由此,學生的學習就向“運用”的方向轉變,就向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方面轉變。
綜上所述,用教材學是核心素養(yǎng)時代對教師的必然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只有明晰課程改革的方向,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能得到提升。這條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 王承緒,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 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18.